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沿海地區旅游產業內部結構分析及時序變化規律1.旅游產業結構差異分析。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可以從總體上反映不同區域之間產業結構的相似程度,且可從時間序列演化的動態角度反映不同區域之間產業結構相似程度的變化趨勢。本文采用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對我國沿海地區11個省份與全國旅游產業結構的差異進行對比分析,相關指標采取1996-2013年沿海11個省份和全國的入境旅游收入中各要素所占比例,指標數據來自1997-2014年《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其中,Sij為不同區域i地區(沿海11個省份)與j地區(全國)的旅游產業結構相似系數:k為旅游產業要素,n為要素的總個數,xik表示旅游產業的某要素在i地區旅游產業結構中所占比重,xjk表示旅游產業的同一要素在j地區旅游產業結構中所占比重。相似系數Sij的值通常在[0,1]的區間內。當Sij=0時,表明所研究的兩個區域產業結構完全不相似。Sij的值越接近于0,表明所研究的兩個區域旅游產業結構相似程度越小;相反,相似系數Sij的值越接近于1,表明所研究的兩個區域旅游產業結構相似程度越高。當Sij=1時,表明兩個區域的旅游產業結構完全相似。當Sij0.5時,表明所研究的兩個區域旅游產業結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若兩區域產業結構相似系數較大,表明所研究區域旅游產業結構同質化現象嚴重,應及時創新不斷適應旅游產業發展。通過對我國沿海地區11個省份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相似系數進行測算(如圖2所示),1996-2013年間我國沿海地區與全國國際旅游相似系數均超過0.5,表明我國沿海地區絕大多數省份國際旅游產業結構與全國存在較大的相似性。從省域視角來看,遼寧、天津、山東、福建和廣西各省的旅游產業結構與全國的相似系數逼近于1,表明這幾個省份旅游產業結構與全國極度相似,屬于極度相似型;河北、廣東、上海、浙江、江蘇、海南的相似系數也較高,屬于非常相似型。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我國沿海大部分省份的旅游產業結構相似系數有所下降,江蘇和河北的下降幅度最大,分別降為0.801和0.847,這表明它們在2006年旅游產業結構開始出現不同,有趨異發展的態勢。海南省的旅游產業結構相似系數自2008年開始出現波動、下降趨勢,這表明海南省自2008年以來開始調整自身產業結構水平,進行創新和優化。2.旅游產業結構穩定性分析。基于沿海地區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相似程度分析,本文引入旅游產業結構熵值以分析產業結構的穩定性,其計算公式。其中H為旅游產業結構熵值,n代表旅游產業結構各行業的個數,Pk代表第k個旅游產業部門產值在旅游產業總產值的比重。H取值通常大于0,且熵值越大,表明旅游產業結構系統的穩定性越強,旅游產業結構發展越趨近于成熟;反之,H值越小,表明旅游產業結構系統穩定性越差。當旅游產業結構熵值H=0,則表明旅游產業結構系統的測量值只由其中一個旅游行業或部門提供,其他部門均沒有貢獻(如圖3所示)。由此可知1996-2013年間我國沿海地區與全國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系統熵值在0.691-0.893之間,除個別省份外,整體變化趨勢相同。全國旅游產業結構系統熵值的極差為0.035,沿海11個省份旅游產業結構系統熵值極差均高于全國,這表明沿海地區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的系統變動幅度大于全國。我國沿海省份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系統穩定性的變化,可以分為2個階段:1996-2006年,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屬于波動變化階段;2006-2013年,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屬于逐漸穩定階段。到2013年,我國沿海地區與全國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熵值穩定在0.82左右,表明其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系統趨于穩定。
(二)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分析及時序演化規律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的分析包括旅游產業構成比重分析、結構變動指數分析和結構生產力分析三個方面。1.構成比重分析。旅游產業包括食、住、行、游、購、娛等多項基本要素,分析不同年份這些要素對旅游產業經濟總量的貢獻率,可以有效揭示各個行業的發展變化規律。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入境旅游者花費為指標依據,對我國沿海11個省份的國際旅游產業內部各行業構成比重進行分析,所有數據均來自于中國旅游統計年鑒(1997-2014)。其中Xi表示旅游產業i行業的消費支出,n為構成旅游產業的旅游行業或部門的個數,Ri表示旅游產業中i行業在旅游產業總產值中所占比例。由圖4(左上)可知1996年在國際旅游產業內部結構的基礎要素構成中,除上海、江蘇、浙江外,長途交通部門所占比重均最大,最高達到43.5%,住宿和餐飲部門所占比例也較高,游覽所占比例均為各省最低,均不超過5%;高附加值要素中的購物所占比重較大,最高達到28%,娛樂部門所占比重均不超過10%,表明旅游產業結構亟需調整。由圖4(右上)可知2002年除江蘇、浙江省外,長途交通部門所占比重依然為最大,但相比1996年有所下降,最高值降至39%,餐飲和住宿業的比重也均有小幅度下降,游覽部門的比重在各個省相對有所提升,但均未超過10%;高附加值要素中的購物所占比重較大,較1996年具有小幅度提高,最高達到30.6%,娛樂部門所占比重比1996有所提升。我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中游覽、購物和娛樂部門的所占比重2002年均有所提升,這表明旅游產業結構得到一定程度調整,但依然存在不合理之處,仍有待進一步優化升級。由圖4(左下)可知在2009年沿海地區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的基礎要素中,所有省份的長途交通所占比重依然最大,最高值保持在40%左右,與2002年相當,住宿和餐飲的比重與2002年相比也基本持平,游覽部門比重依然不超過10%;高附加值要素中的購物所占比重較大,與2002年相比各省份購物部門出現均衡發展態勢,娛樂部門所占比重比2002年有所提升,最高值提升至11.4%。這表明至2009年沿海地區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在穩定發展中逐漸趨于均衡態勢,但高附加值要素所占比重依然較低。
由圖4(右下)可知我國沿海11個省份2013年國際旅游產業內部結構的基礎要素中,除海南省外,長途交通部門所占比重依然為最大,但相比2009年,最高值降至36.8%,餐飲和住宿業的比重也均有小幅度下降,游覽部門的比重有微弱幅度上升,但均未超過10%;高附加值要素中的購物所占比重整體較2009年有所提升,大部分省份娛樂部門所占比重比2009年有所下降。我國沿海地區2013年旅游產業結構中餐飲、住宿業比重小幅下降,游覽、購物部門的所占比重均有所提升。以上分析表明1996-2013年我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各部門發展情況逐漸趨于穩定,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但依然存在基礎要素所占比例過高的問題,亟需進一步向高級化方向發展。2.結構變動指數分析。本文引入Moore結構變動指數(Moore,JohnH.,1978),對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變動進行度量。Ms為Moore結構變動值,Xi,t為第t期第i產業在旅游外匯收入中所占比重,Xi,t-1為第t-1期第i產業所占比重。旅游產業可分為n個產業,將每個產業當做空間的一個向量,n個產業就可以表示為空間的n維向量。旅游產業劃分為長途交通、餐飲、住宿、游覽、購物、娛樂、郵電通訊、市內交通、其他服務9個部門,在這里n取值為9。當某一個行業在旅游經濟中的比重發生變化時,它與其他行業(向量)的夾角就會發生變化。所有夾角變化的情況累計起來,就可以體現出旅游經濟系統中各產業的結構變化情況。定義各行業份額之間變化的總夾角為θ,θ=arccosMs為夾角的度數,可以反映出一段時間內旅游行業結構變化程度,θ值越大表明旅游產業內部結構變動性較大,穩定性較差;反之則表明旅游產業內部結構變動性較小,穩定性較強。根據上述公式及旅游外匯收入中各部門所占比重,計算出1996-2013年中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變動指數。由圖5可知我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變動指數的極大值為66.59,極小值為2.41,極差高達64.18,這表明沿海整體旅游產業內部結構變動大、穩定性差,對我國旅游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利。沿海旅游產業結構變動狀況可以劃分為2個階段:1996-2008年期間沿海省份國際旅游產業結構內部變化較大,一方面體現出國際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相關行業和部門的發展,促進旅游資源要素的分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不穩定,產業結構需要調整。2008-2013年期間,除個別省份如海南、天津外,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變化趨于穩定,但有待進一步優化和升級。3.生產力系數分析。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是旅游產業結構變動指數相對于旅游經濟增長率的彈性系數,能夠反映出旅游產業結構水平產生變動時,對旅游業發展起到的推動或者阻礙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通常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越大,表明旅游產業結構發生變動對旅游產業發展影響越大,能有效推動旅游業進一步發展;反之則表明旅游產業結構對旅游產業發展影響較小,不能有效推動旅游業進一步發展,其中的Ps表示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Ps>0,表明旅游產業結構變動對旅游經濟起到正向推動作用;Ps<0,表明旅游產業結構變動對旅游經濟起到負向阻礙作用。ri表示旅游業某指標在i時期的總增長率,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準確性,這里采用旅游外匯收入指標加以表征,Msi表示旅游業某指標在i時期的結構變動指數。
根據上述公式及相關統計數據,計算出1997-2013年沿海地區11個省份的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由圖6可知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的最大值為13.58,最小值為-5.7,極差達23.28,表明沿海地區各省份間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對旅游業發展的差異較大。除1998年、2003年、2008年受到金融危機和非典的影響,導致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出現負增長、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為負值外,其余年份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大于0,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的變動對當地旅游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2004年各省份出現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的極大值點,表明這一年旅游產業結構變動對旅游業發展的推動力是較大的。由于局部政治形勢緊張,山東和江蘇2013年國際外匯旅游收入受到影響,出現極小值點,其他年份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大都位于0-5之間,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對旅游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較小。總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變動指數較大,而生產力系數卻相對偏小,表明其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并未很好地對旅游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因此,我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的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
(三)旅游產業結構的空間特征及演化分析為了分析沿海地區1997-2013年旅游產業結構變化,對旅游經濟增長貢獻的空間演化特征,本文采用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為指標表征,利用GeoDa軟件的四分位功能繪制出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的空間分布分位圖。圖7為1997年、2006年和2013年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的空間分布分位圖,沿海省份按照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的值分成四個等級,以四種不同顏色表示,顏色越深表明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值越大,該省份旅游產業結構調整對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強。由此可知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水平呈現出由北向南逐漸增強的格局,由環渤海地區逐漸向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發展演化,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旅游產業結構水平的調整對旅游經濟的促進作用逐漸增強。第一梯隊的構成呈現出逐漸集聚的特征,由1997年的山東、廣東兩個省份變化為2006年的河北、上海,最后演化為2013年的山東、江蘇省份,表明這兩個省份產業結構的調整對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拉動作用最小,是亟需進行旅游產業結構調整的省份。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珠三角地區的省份逐漸向環渤海地區轉移,第四梯隊由原來較為集中分布的環渤海地區逐漸分散分布。就各個省份而言,遼寧省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水平相對穩定,一直處于第三和第四梯度,但有輕微下降的趨勢,遼寧省應根據現代旅游業發展的特征,調整產業結構水平使其更好地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河北、山東、江蘇、上海和海南省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并不穩定,河北和江蘇省由第四梯隊下降至第一和第二梯隊。上海市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水平先降低后提高,但一直處于第一和第二梯隊,整體水平偏低;山東和海南省呈現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表明這幾個省份應采取措施穩定當地旅游產業結構,避免旅游產業結構過大波動帶來的對旅游經濟的影響。天津、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省市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相對穩定,并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表明這幾個省份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對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具有越來越強的帶動作用,應繼續穩步發展。從整體而言,珠三角地區各省份的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水平具有明顯的集聚分布特征,對當地旅游經濟帶動作用較好,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應采取措施帶動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我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水平的時序變化規律進行分析,本研究表明我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水平一直處于不斷調整、優化升級的過程之中,旅游產業結構系統逐漸趨于穩定,但依然存在食、住、行、游等旅游基礎要素所占比重偏高,購物、娛樂等旅游高附加值要素所占比重較低的問題,且絕大多數省份的國際旅游產業結構缺乏創新,整體產業結構的調整對旅游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偏低。根據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水平的空間格局及演化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對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較好,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應加快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以更好地推動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第一,合理配置產業要素,提高旅游產業結構效益。應以旅游產業各要素構成結構為切入點,增強旅游行業部門間的關聯性,促進旅游產業各部門的緊密、協調發展。我國沿海地區應針對目前旅游產業結構的現狀,憑借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深化旅游體制改革,加強宏觀調控力度,不斷調整旅游產業內部各部門的關系,逐步增強游覽、購物、娛樂等部門的比重,更好地實現旅游資源配置,提高旅游產業結構效益。
第二,發揮旅游資源優勢,推動旅游產品結構升級。我國沿海地區具有內陸地區不可比擬的濱海資源優勢,獨特的旅游資源是打造特色旅游產品的前提和基礎,旅游產品需隨著市場需求的發展不斷優化升級。沿海地區應充分利用現有旅游資源優勢,增強創新型旅游產品的開發,重點開發海洋旅游、海島旅游、城市、生態、度假旅游產品等,加快旅游精品建設,推動旅游產品結構水平的不斷提升,最大程度的增強對旅游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貢獻;同時,沿海地區之間應加強合作,實行橫向聯合,開發跨區域的旅游產品,實現資源共享,通過改善旅游產業內部結構,推動旅游產品結構升級,突出沿海地區綜合競爭力,逐漸形成區域旅游經濟效益。
第三,增強旅游集聚效應,帶動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旅游集聚發展所產生的規模效應與經濟效益,有利于帶動區域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沿海各省市應推動旅游產業實現數量型向質量數量型轉變,實現旅游產業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揮旅游產業集聚所產生的規模經濟效益,增強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的關聯、協同與互動作用,積極形成跨區域、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大型旅游集團,通過旅游企業集團化、專業化發揮規模優勢,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帶動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
第四,實施旅游科技創新,促進旅游產業結構創新。針對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相似系數過高的問題,應積極實施旅游科技創新,建立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統、計算機預定系統等加快各部門的科技創新與技術改造,提高旅游產品的科技含量,以適應新時代消費者追求快捷、新奇的體驗,將“智慧景區”、“智慧酒店”等系列的“智慧旅游”不斷推進,以旅游服務、管理、營銷和體驗的智能化為途徑,通過加速旅游科技創新,實現高新技術與旅游業的結合,提升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份額,以促進旅游產業結構創新。
第五,加強區域聯動發展,提升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針對沿海地區尤其是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系數較小、對旅游經濟推動作用較弱的問題,應加強各區域間聯動發展,重點打破行政壁壘、實施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場共拓、聯合營銷、協調運作的區域聯動發展模式,發揮旅游發達區域的旅游輻射帶動功能,推動三大區域旅游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我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生產力,增強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結構對旅游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作者:劉佳李晨于水仙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