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業教育產業結構適應性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職業教育進程加速,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問題日益凸顯。結合目前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存在的結構性偏差、特色與潛力專業缺乏、量足質優的雙師型教師不足等問題,提出積極構建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良性互動對策,包括加強特色專業與潛力專業建設、構建人才需求預測與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等,從而形成區域經濟與職業教育協同共進、發展共贏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
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產業結構;適應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作為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職業教育必須面向市場,培養市場所需的人才,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相適應。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職業教育進程的加速,職業學校專業結構問題日益凸顯。這種情況自然會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結構上最為敏感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專業設置產生直接沖擊。如何使職業學校專業設置更趨合理、更具特色,更好地適應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對職業教育的進一步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業結構與專業設置的關系論證
專業設置作為教育與經濟的接口,不僅是職業教育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具體途徑,更是職業學校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區域經濟與職業教育互利共生的關系,不僅使得產業結構成為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客觀依據,同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也對區域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提出了新要求,從而促使職業教育優化專業設置,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性。在積極構建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良性互動關系中,形成協同共進、發展共贏的良好局面。
(一)區域產業結構布局是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前提作為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其價值實現必須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需求的程度為基本衡量標準。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與發展必然導致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而職業教育把握這一歷史發展機遇的關鍵是培養數量足、質量優的人才隊伍,培養具有區域特色的技能型人才,以滿足區域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人才需求。因此,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必須以區域產業結構為依據進行合理設置。這不僅是促使自身時代價值發揮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和吸引力的關鍵環節。
(二)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職業教育優化專業結構樹立新方向職業教育直接為區域經濟服務,其專業結構調整和專業設置必須從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出發。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為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同時也倒逼職業教育進行專業優化組合,以適應目前及未來產業發展帶來的新挑戰。由于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變化,區域產業結構布局隨之調整,必然帶動各產業對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引發勞動力就業結構的重新組合。許多原有的技術領域、職業、崗位在逐漸消失,新技術領域、新職業、新崗位應運而生。這些新變化將引發職業教育或主動、或被動地做出相應的調整,其中專業設置作為人才供給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經濟與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種類、規格、知識能力與素質的根本要求,勢必需要做出適當調整,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尤其是與區域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相匹配,從而起到服務產業經濟的作用。
(三)合理的職業教育專業結構是實現區域產業結構新發展的有效途徑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之間互動關系的建立,是以人才供需結構為紐帶的。專業設置是否合理、結構是否優化,不僅直接影響職業學校的生存和發展,還影響著能否為區域經濟提供合理充足的人才儲備。專業設置如果符合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培養的畢業生如果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就能為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革新、區域產業發展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反之,專業設置如果脫離區域產業發展實際,培養出的畢業生過剩、積壓,而企業急需人才未能得到培養,將很難在推動區域產業發展中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合理的職業教育專業結構不僅能使職業教育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更能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保障和智力支撐,是實現區域產業結構新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適應性現狀分析
從目前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的現狀看,基本呈現出專業設置數量多、覆蓋面廣等特點,專業布局基本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然而,從實踐操作和長遠發展審視,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在與產業結構緊密對接、主動適應和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現狀與區域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存在結構偏差職業教育必須適應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反映在專業設置方面要求專業結構與一定時期的地區經濟產業結構相匹配。因此,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必須適應區域產業結構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業經濟逐步向開放型、外向型轉變,農業經營方式也開始向農業產業化邁進。農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加快與新型農業類專業緊缺之間的矛盾,農業經濟戰略轉型與急需的技術型、管理型、服務型人才緊缺之間的矛盾凸顯,現代農業類專業開設不足極大地限制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浙江省中部發展城市金華市為例,該市農業人口364.39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6.98%,為農業大市,農業生產穩步發展。2013年,該市實現生產總值2959億元,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788元,增長11.3%。2013年新增家庭農場348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47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324家。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高效生態農業快速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壯大,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經營方式開始向產業化邁進,已由封閉型逐步走向開放型,由內向型走向外向型,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與這種情形相矛盾的是,該市職業學校中第一產業專業設置相對偏少。全市23所職業學校僅有1所學校開設與第一產業有關的專業,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發展需求。對2010—2014年該市職業學校專業設置情況進行匯總統計后發現,除資源環境類、石油化工類、休閑保健類和其他類幾乎沒有涉及以外,該市職業學校專業基本覆蓋15個專業大類,其中該市“農林牧漁類”基本以農業類為主。如下表所示,由對2010—2014年該市農業類專業設置情況的分析可見,該市農業類專業數量盡管在2012年、2013年有所增加,但相較于農業產業經濟所需的人力需求仍顯不力,開設的專業中僅觀光農業經營是與現代服務性農業發展有關聯的,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可以歸列為管理型農村經濟所需,但是技術型、創新型等農業經濟轉型所需的專業尚未開設,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該市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
(二)職業教育缺乏有區域優勢的特色專業與潛力專業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具有區域性,應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一般來說,職業教育專業構建是地方政府依據區域經濟特色和社會發展狀況對人才需求予以規劃,與產業發展相對接,是區域產業優勢和學校自身優勢的有機融合。具有區域特色的職業教育專業構建以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基礎,形成對區域產業結構強有力的專業支撐。然而,目前專業設置中存在資源浪費、缺乏統一規范、特色品牌專業欠缺等現象,不利于形成核心優勢。例如,不同學校甚至同一所學校開設幾乎相同的兩個或更多專業,專業名稱缺乏規范,不僅造成專業內涵的模糊,更造成資源的浪費。有些專業名稱易造成誤解,如家政與幼教專業、幼師與禮儀培養目標均為學前教育教師,實則與禮儀學、家政學關聯不大,容易被誤解是兩個不同培養方向的專業,令人產生歧義;還有一些“別出心裁”卻不知所云的專業名稱,如數據速錄專業,這些都給學生、家長、企業在理解專業方向時帶來諸多困惑。這些專業設置缺乏有力的市場調研和長遠規劃,沒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建設過程中師資隊伍、硬件環境跟進不力,有的無法達到開班人數,只能合并專業進行日常管理;有的即使開設了相關專業,在教學管理上只能“拆東墻補西墻”,“換湯不換藥”式地進行人才培養,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專業技能、專業素養不凸顯,無法適應行業需求。同時,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新職業、新崗位、新門類的人才需求隨之增加。盡管2010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中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已做出很大程度調整,也更加凸顯五個對接的特色和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需要。然而,在專業設置的實際運作過程中,對產業技術升級、新勞動崗位所需的實際技術能力認識不足,缺乏對潛力專業的前瞻性培養認識,使得新興專業的構建難以與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相匹配,在新興人才培養與滿足產業戰略發展需求之間存在時滯效應,很大程度上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順利進行。對于專業劃分和名稱的確定沒有遵循產業劃分的思路,憑經驗和感覺多于科學方法的運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部分職業學校為相互爭搶有限生源,在學校硬件條件、人員配備等欠缺的情況下,盲目跟風創辦所謂“熱門”“新興”專業,有的甚至是“拍腦子”工程,沒有考慮到教育的滯后性和前瞻性之間的辯證關系“,無知無畏”地設立新興熱門專業,造成部分專業設置后續建設跟進不力,專業教學質量下降,畢業生就業困難。
(三)支撐專業優化發展所需量足質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嚴重不足滿足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需的職業教育專業結構是職業教育培育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人才梯隊的重要媒介,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主體——職教教師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要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打造一支數量足、質量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然而,當前職業學校師資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令人擔憂。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等職業學校(機構)教職工歷年數據發現,中等職業學校(機構)專任教師2013年共有66.88萬人,相較于2011年減少了2.06萬人。職業學校教師的專業素養普遍不足,同時由于對雙師素質技能型教師的界定模糊,真正實踐技能強、教學水平高、德才兼備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更是不容樂觀。受招聘條件所限,職業學校教師大部分來自普通高校,不了解職業教育的特點,行業職業知識欠缺,實踐操作經驗不足。有的專業教師是學校缺什么教什么,所教專業甚至與過去所學專業完全不相關。據了解,金華市教育政策對引進職業學校教師的傾斜度不大,歷年招考職業學校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遠遠滿足不了職業教育發展對專業教師的需求,同時受招聘政策限制和薪酬制度影響,職業學校很難引進高學歷、高職稱、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能型人才。
三、專業設置適應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對策探討
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如何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相適應,主動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以適應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助推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深入探討相應對策。
(一)以產業轉移為機遇,有針對性地規劃與區域發展戰略相關聯的專業發展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沿海地區正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優化的巨大壓力。目前,長三角經濟區作為我國現代意義上最早和最成熟的經濟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土地、能源、人力等要素的生產成本持續增加。金華市作為浙江省中部城市,不僅具備與長三角無縫對接的天然地理優勢,更具有生產要素成本低的勞動力優勢以及能源豐富的優勢,產業也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因此,應以區域產業轉移為機遇,利用與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具備的對接空間和互利共贏的機會,加快產業平臺整合提升,努力構筑產業轉移優勢行業的新高地。在進行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地方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應進行相應調整。一方面,專業設置更具針對性。產業轉移需要職業學校增加與產業相適應的專業設置。如果轉入的產業對區域內一些傳統產業產生替代效應,則區域內原有的傳統產業將逐漸縮減,相對應的職業學校為傳統產業提供人才培養的專業設置也將進行調整。另一方面,專業設置更具關聯性。產業轉移要求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更注重關聯性,不僅在專業設置上考慮為新轉入產業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更要為新轉入的相關產業或潛力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儲備。
(二)以區域內支柱與潛力產業為依托,加強特色專業與潛力專業建設一方面,職業教育支柱產業專業群與特色專業建設應聚焦區域產業集群發展需求,準確把握區域產業集群結構和未來發展規劃,整合專業資源優勢,通過培育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來帶動其他相關專業,形成競爭力強、關聯密切的專業群。與此同時,加強各職業學校間的溝通與聯系,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和學校優勢的專業特色品牌,建立一批與區域支柱產業、主導行業相匹配的特色專業和重點專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群,使專業建設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形成助推區域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撐。另一方面,近年來職業教育培養的畢業生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昭示著人才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匹配現象。在大力發展支柱產業相應專業的同時,要注重職業教育內部結構的合理性,挖掘新的產業需求。職業教育應結合新興產業與區位優勢,不斷開拓潛力專業領域。為了避免“同質競爭”和資源浪費,職業學校應著眼于未來發展,以區域內潛力產業為依托加強潛力專業建設,避免開設重復率高、低成本的熱門專業,避免專業低水平、低效益的盲目重復建設。
(三)以提升雙師型教師專業化素養為突破口,支撐職業教育專業優化發展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逐漸駛入快車道。然而,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張速度與職教教師數量增長相對緩慢且質量較低形成了巨大反差,雙師型教師數量更是嚴重缺乏。同時,由于不同部門、不同評估檢查評比體系對雙師型教師界定不一,雙師型教師權威標準缺失,雙師型教師的資格認定更是無從談起,給雙師型教師的政策規劃與制定帶來了障礙,影響了職教師資隊伍的良性建設。作為支撐專業優化發展所需的重要主體,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承擔著職業教育培育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人才梯隊的重要任務。我國職教教師專業化要以提升雙師型教師專業化素養為突破口,堅持“科學規劃、整體推進”的原則,從職前培養、入職培訓、職后提高的一體化等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尋求積極有效的策略,使職教雙師型教師不僅具備勝任專業理論教學的能力,更具備指導專業實踐的能力,推進職教雙師型教師專業發展向終身化邁進。首先,要嚴把職業教育雙師型師資入口關,提高社會對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認可度。通過制定雙師型教師的專業標準和任職資格,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強化職教雙師型教師的專業性與實踐性。其次,建立相應的職業教育資格認定機構,完善職教教師培養培訓體系,通過對教師長期培養培訓、實踐操練和教師個人自身的不斷努力,促使雙師型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有力地支撐職業教育專業的優化發展。
(四)以產業結構為依據,探索構建人才需求預測與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圍繞支柱產業、區域特色產業經濟的發展要求,以產業為依據,加強職業教育資源要素之間的統籌、整合、優化,積極探索職業學校人才需求預測與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逐步形成區域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綜合性和專門性有機結合的專業結構體系。新專業不斷產生,老專業被市場需求所更新或淘汰,專業由熱變冷或由冷變熱,是社會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隨著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人才需求的變化,職業學校專業結構要適時動態調整。地方政府應在充分進行市場調查與預測的基礎上,對本區域內的專業建設進行通盤考慮。具體來說,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門要從宏觀上把握現代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區域產業結構實際現狀,通過強化區域特色,根據當地產業結構中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合理布局專業結構,同時充分考慮技能人才培養的周期性規律,探索構建人才需求預測與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適時做出調整。
[參考文獻]
[1]余秀琴,李術蕊.合力抓好關鍵戰略機遇扎實給力職教改革創新——2010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工作會議綜報[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
[2]于志晶,劉海.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2010年職業教育發展報告[J].職業技術教育,2011(3).
[3]魯昕.在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工作會議上的總結講話[J].教育與職業,2011(7).
[4]郭陽.萊州市中職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適應性研究[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5]姜大源.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論:屬性、沖突、定位與前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25).
[6]袁旭.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互動關系的實證分析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互動關系的研究之二[J].高教論壇,2006(6).
[7]楊艷.湖南省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對接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8]葛道凱.以修訂專業目錄為抓手推動中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6).
[9]王勇,盧長娥.安徽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分析[J].職教通訊,2012(7).
[10]袁麗英.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標準編制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3(12).
[11]徐健.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度的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0(7).
作者:徐莉亞 單位:金華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