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產業集群的經濟效應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產業集群對提高當地旅游產業地位和推動區域經濟進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對旅游產業區位熵的測度來衡量山西旅游產業的集聚程度,并分析旅游產業集聚所帶來的經濟效應以及集聚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更好地推動山西旅游產業的大發展。
關鍵詞:
旅游產業;集聚度;經濟效應
一、山西省旅游業的發展狀況
山西具有優質的旅游資源稟賦,旅游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較為豐富。2000-2014年的15年間,山西省接待的游客數以及旅游業總收入呈不斷增長的趨勢。2014年,山西省接待的國內外游客人數高達30007.59萬,旅游總收入達到了2829.3億元。2011-2014年間全省接待的國內外游客人數以及旅游總收入增長快于2000-2011年間國內外游客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增長。2000-2015年間全省旅行社數量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從2000年的198家增加至2013年的788家。全省星級飯店數在2000-2009年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從2000年的147家增加至2009年的352家,但2010年山西省的星級飯店數開始突降到255家,2012年增加至301個,而2013-2014年間,山西省的星級飯店數又開始呈下降的趨勢,但下降的趨勢較為緩慢,由這些數據折射出山西省旅游業的發展已進入瓶頸期。總體看來,山西省不論是星級飯店、旅行社的數量,還是接待的國內外游客數以及旅游業的總收入,在近15年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由此也充分證明旅游業對山西省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逐步突顯,今后旅游業將成為山西經濟轉型、結構調整關鍵期的創新、引領產業。
二、山西省旅游產業區位熵測度
經濟發展腳步加快的同時,旅游市場也變得愈加成熟,同時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與引導,將推動山西旅游產業向良性可持續的方向邁進。目前山西省旅游產業已擁有相當的實力。通過測算山西省旅游產業區位熵指數,掌握山西省旅游產業的集中程度,進行旅游產業集中的定量研究,并給予產業的移動性與產業集聚的變化帶來適當的引導。下述是計算區位熵系數(LQ)的公式:LQ=(Eij/Ei)/(Ekj/Ek),其經濟概念為特定區域里產業所占的比例和全域經濟中此產業占據比例的比值所得值。此公式中Eij為i地區產業j的就業(產值),Ei指i地區總就業(總產值),代表的是國家及區域k產業j的整體就業(總產值),Ek為國家及區域k的整體就業(總產值)。LQ值大于1,代表著比一般集聚要高。假使產業就業及產值的非集聚數據有適當的價值,LQ系數能明確國家或區域的產業集群性是否具備高的專業化水平。這樣由點至面、由微觀至宏觀展示出了本土旅游產業在全部產業中所占的份額,不僅提供了集群程度在某個區域的專業性,更能進一步展示本產業與其他產業集群的關聯性。
山西2000-2014年旅游產業區位熵指數如表1所示。從計算結果可知,2000-2014年的15年間只有2003年和2011年山西旅游產業LQ數值小于1,其他年份LQ值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從2000年的0.97上升為2014年的4.18,這說明山西省旅游產業的專業化程度在不斷地增強,產業的集聚性很高。根據2014年我國31個省份旅游產業區位熵分布(見圖1)可以看出,全國31個省份中,LQ值大于4的有3個省份,從高到低分別是貴州、山西、西藏,LQ值為4.81、4.18和4.15,說明這3個省份的旅游產業在本省域的相對專業化水平較為領先,極可能形成產業集群,成為經濟發展中的優勢產業[1]。LQ值小于1的只有1個省份為寧夏,LQ值為0.97,表明寧夏的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相對較低,無法形成產業集群。在全國31個省份中,山西LQ值排名第二位,這充分說明山西省旅游產業的集聚度較高,專業化水平遙遙領先。但是山西省旅游業總收入卻比較低,全國排名第十三位,這表明山西省旅游產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而從山西省11個地級市旅游產業區位熵值的分布(見圖2)可以看出,LQ值大于1的地級市有6個,其中晉中市的LQ值最高,為1.76,而朔州市的LQ值最低,為0.49,省會城市太原的LQ值為0.89,處于中下等水平。總體來說,山西省11個地級市的LQ值差異性較大,有些城市的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有了長足發展,還有一些地級市的旅游產業專業化程度低,有待進一步找出原因并促進健康發展。
旅游產業集群區域經濟效應的實質在于推動區域經濟進步、增強區域優勢與地位。因此要分析旅游產業集群還要看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以及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2]。2000-2014年間山西省旅游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變動如表2所示,15年間山西省旅游收入除2003年是負增長外,其他年份旅游收入則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通過查看相關資料可以得出,2003年山西省旅游業呈現負增長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2002-2003年我國爆發了大規模傳染性疾病“非典”,對我國的旅游業造成了重創。而其他年份旅游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都為正。尤其是2009年和2014年,山西省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00%多。就山西省旅游產業收入增量來看,經過15年的發展,其已從2000年的14.95億元提升至541.1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7.03,遠高于同期GDP增量的增速。山西省旅游產業貢獻率也由2000年的8.37%提升至2014年的344.21%,年均增長率高達28.12%。2000年山西省旅游產業在經濟總量中占比僅為4.41%,到2014年旅游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已高達22.31%,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014年,山西省各地級市旅游產業占比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如表3所示。就山西省各地級市旅游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按照經濟增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經濟正增長的地級市,包括大同市、晉城市、晉中市、太原市、忻州市、陽泉市、運城市等;另一類是經濟負增長的地級市,包括臨汾市、呂梁市、朔州市、長治市等。經濟正增長的7個地級市中旅游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低到高分別為晉城市、陽泉市、晉中市、忻州市、大同市、運城市、太原市,其中晉城市旅游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1106.28%,位居各地級市之首,旅游產業對經濟增長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省會太原旅游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45%,排名最為靠后。
經濟負增長的4個地級市旅游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均為正值,這表明在經濟增速減緩的背景下旅游產業仍逆勢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經濟的下滑。充分說明在山西各地級市的經濟轉型期,更應注重旅游產業在其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根據2014年山西省各地級市旅游業產值在社會經濟中的占比數,形象地描述了山西省各地級市旅游業競爭力的分布。按照旅游業產值占比,山西旅游業可以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為旅游業產值占比小于19.75的城市,主要包括朔州市、呂梁市;第二等級為旅游業產值占比在(19.75,22.37)區間的城市,主要包括太原市、長治市、臨汾市;第三等級為旅游業產值占比在(22.37,24.21)之間的城市,主要包括運城市、晉城市、大同市;第四等級為旅游業產值占比大于24.21的城市,主要包括陽泉市、忻州市、晉中市。山西各地級市旅游業產值占比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晉中市、忻州市、陽泉市、大同市、晉城市、運城市、臨汾市、長治市、太原市、呂梁市、朔州市,其中晉中市最高,為39.16%,朔州市最低,僅為10.90%。通過分析對比發現,各地級市旅游業產值占比與其旅游資源稟賦密切相關,例如晉中市的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喬家大院、平遙古城等經典景區聞名海內,豐裕的旅游資源和市場的科學運作使其旅游業產值占比在山西各地級市中位居首位。
四、山西省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山西省旅游業和全國發達地區相比,具備很大的潛在發展空間。就整體層面而言,山西省旅游產業現階段的發展形勢和山西省多樣化的旅游資源環境基本脫離。山西省旅游資源優勢依舊未能整體展示出來,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位置未能實現其突破性的需求高度。山西省旅游業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問題,為了以突飛猛進的速度發展,需要進一步總結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
1.旅游企業整體規模有待提高山西省旅游企業仍存在著小、散、弱、差等問題。截至2014年年末,全省共有旅行社771家,在全國范圍內的占比為2.89%,全省旅行社旅游業務營業收入為48.83億元,在全國范圍內的占比為1.44%。全省旅游飯店級別低,截至2015年,全省總計有星級賓館(飯店)284家,在全國范圍內的占比為2.57%,其中:五星級飯店18家,四星級飯店69家,三星級及以下的飯店197家,在全國范圍內其占比分別為2.26%、2.86%和2.5%。旅游公司經營監管能力很低,全省旅游公司管理者里,有較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少之又少。外語導游嚴重不足,全省2.24萬名導游中,外語導游僅有1400人,占全省導游總數的6.25%。
2.旅游產品品質低、針對性差第一,旅游產品不適應游客需求。針對旅游產品建設而言,偏向景點拓展,食、住、購、娛環節配套不夠完善,服務設施需要進一步提升。山西各級政府與旅游公司參考市場需求,和國際旅游發展腳步相吻合,打造了很多全新的旅游產品。舉例來說,生態旅游、文化旅游、休閑旅游等,在增加市場占比與增加經濟成效方面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但是還有很多方面不盡如人意。除太原與五臺山的飯店住宿設施達到了適當的規模和級別,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外,全省很多的城市與重點旅游景區、景點飯店住宿設施都供給不足。山西省旅游產業未能將吃、住、行、游、購、娛等獨立的產品連接起來,變成彼此連接的綜合優質的旅游產品,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體驗需求,旅游市場需求得不到進一步的實現,旅游資源的優勢無法全面展示出來。第二,產品創新需要提升,產品品質易變化,沒有長期穩定的競爭力。回望國際旅游產品,已從普通觀光旅游與主題觀光旅游逐步過渡到了非觀光旅游的時期。旅游產品不斷從單項參加型過渡到了雙項以至于多項參與型,這是世界旅游產品發展的潛在趨勢。而就山西省當下的旅游產品而言,觀光型產品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處在一般觀光旅游階段。在中國旅游產品里面,觀光與度假種類的產品所占比例分別為44%、33%,別的類型產品所占份額是23%。這些是山西省旅游產品的基本狀況。第三,沒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品牌。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國際旅游市場形勢,山西省未能盡快把握住市場信息,結合自身的條件,大力開發全新的旅游產品,以致不能與當今旅游業的發展標準保持一致。同時,觀光型產品同質化問題明顯,替代性相當強,其創匯水平不高,沒有特有的競爭力;沒有對旅游產品進行綜合性的挖掘;沒有創新的產品研發等,讓山西旅游產品普遍僅有一次性消費的意義。此外,旅游產品競爭力的前提條件主要出自較高的產品品質,打造品牌效應。如果游客對自己旅游經歷缺乏深刻的感知,那么相應旅游產品很快就會在市場上消失。和西方旅游大國比較起來,中國旅游業的品牌發展腳步慢。山西省知名的旅游品牌相當少,未對云崗石窟、恒山、蘆芽山、五臺山、晉祠、平遙古城、綿山、壺口瀑布、解州關帝廟、鶴雀樓、歷山旅游景區等進行有力的推廣與文化價值的營銷,因此所具備的僅僅是品位極其高的旅游資源,而品牌地位很低,缺少可以長時間吸引參觀者的旅游產品。
3.旅游商品開發滯后山西省旅游資源豐富多樣,然而開發利用率不是很高,旅游商品研發不夠充足,沒有高效地使用山西自身的自然、歷史、人文等優勢資源。舉例來說:平遙推光漆器、五臺山的“臺硯”、河邊的澄泥硯、太谷的“龜齡集”酒、杏花村汾酒、清徐老陳醋、山西剪紙、山西面食、太原玉雕、大同藝術瓷、平陽版畫、五寨地毯、陵川棋子山的棋子石、山西煤雕藝術品、山西民間工藝品等,這些商品不但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而且特色突出[3]。同時,山西省自身的歷史傳統與歷史名人等都是拓展旅游商品極具發展潛力的資源。就目前山西旅游市場而言,旅游產品的不足和其多樣的資源相脫節,是非常嚴峻的問題,消費者不易買到極具山西文化與紀念價值的山西制造的旅游商品。盡管山西具備相當豐富的旅游商品資源,然而除了汾酒與老陳醋等金字招牌外,可以使省外參觀者相當熟悉的為數很少,就此層面展現了山西省旅游商品的制造與經營未能滲透進品牌觀念[4]。
五、山西省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策略
1.調整企業發展戰略企業屬于產業集群的關鍵的行為對象,而集群的出現和發展,集群內、外部的溝通均靠的是公司的活動。公司活動不僅可以直接作用于集群的發展,還被集群發展所限制。山西省旅游公司如果啟用產業集群的發展方案與線路,集群的公司則需要建立大、中、小公司,并具有分工明確、緊密協作的整體的生產系統[5]。山西的旅游企業需充分掌握國際層面里公司組織形式出現的變化。垂直、水平分工相結合,多變獨立的制造與網絡化監管形式和知識經濟時代規定的組織形式相吻合。所以,企業戰略的建立要符合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并與區域產業整體發展相協調。大型企業集團具備資本、研發等一系列的優勢,可以做到規模經營,進而在技術、商品、監管形式、市場等方面引領全省的旅游產業發展大方向。而中小企業具備經營適應性強,生產專業化和顧客需求市場保持一致,可以做到減少自身投入,增加勞動生產率,精細短時間的市場信息傳輸[6]。大、中、小企業分別有自身的優勢,針對發展戰略而言需要取長補短。實際來看,具有普通要素及高層次要素優勢的區域大企業,高效使用已具備的核心自然資源、地域優勢、氣候基礎、人口總數等普通要素與科技裝備、人文條件、教育程度高的人才、國家與區域獨有的方針等高級別要素的優勢,并控制好市場需求落實到獨立的社會化的經營方案[7]。
2.重視對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對以往陳舊的發展思路進行調整,不再受狹隘的旅游產業觀的影響,意識到旅游產業集群針對推動地方旅游業與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關注對旅游產業集群研究,鼓勵各方專家學者對旅游產業集群開展全面的理論分析工作,從而希望可以通過其成果來指引集群的實踐[8]。根據山西各地區旅游產業進步的特點與優勢,通過產業集群的觀念來衡量與拓展地方旅游產業,指明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計劃方案。此規劃一方面需要關注對旅游產業依舊沒有集群的地區來推動旅游產業集群;另一方面也需對旅游產業集群較成熟的地區進行旅游產業集群的管理和控制,使得集群能夠在適度、公平的環境下進行。同時此類規劃需要以當下的旅游產業發展為前提條件,而不可以簡單的形成集群,因為產業集群的建立與發展應該經歷適當的階段。政府的主要職能,就是做好宏觀管理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發揮其潤滑劑和催化劑的作用。
3.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首先,推動中小旅游企業的集聚化經營,結合本地具體狀況挑選一種或幾種和旅游關聯較大的產業,通過采用招商引資的方式,實現集聚化經營中小企業。其次,旅游產業園區專項和多項建設力度要加強,產業鏈相同情況下一系列的極具協同效應以及內在聯系的公司,需要依靠當下及有潛在形成集群空間的某個地域根據適當的規模集中規劃[9]。最后,旅游市場建設力度要提升。依據市場建設使產業集中發展腳步得到提升,同時在產業發展方面給予的市場空間不變。對于旅游產業集群來說,旅游公司生存發展的條件對于它的形成非常重要。政府可以對旅游公司集群的條件建立與塑造,對旅游公司進行引進,使得在合適地域空間里得到聚集。第一,需打造公司集群發展的制度氛圍。根據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標準,進一步健全企業集群發展的法律條款等一系列的公共方針;發展中介機構,給公司創造信息傳輸、技術顧問、創業指導等相關的服務;促進國有旅游公司產權體制創新,讓其變成單獨的市場對象[10]。第二,優化公司集群的產業經營條件。強調市場化創新的提升,盡可能地在行業壟斷以及市場分割方面減少限制,市場的塑造做到整體公開,市場體制在資源配置中占據的位置得到全面展現,創建生產要素與商品各自流動的市場氛圍。第三,完善公司集群發展所需的條件。國家需關注提升三大公共要素扶持力度,也就是:基礎設施、勞動力培訓和信息服務。同時根據實驗室等全新的硬件基礎,來優化公司擴大規模與改革的外部環境。第四,塑造企業集群內部優質的人文氛圍。在企業集群的塑造與推廣時,形成其人文環境最為關鍵的因素在于公司內部信任與承諾的合作意識和企業內部職員素養整體發展的人本主義觀念。
參考文獻:
[1]王桂蘭.福建省旅游產業集群的集聚度和經濟效應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8.
[2]閆利民.河南省旅游產業集聚水平測度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25):140-141.
[3]馮衛紅.旅游產業集群的企業網絡屬性研究———以平遙古城為例[J].人文地理,2015(5).
[4]張鐵梅.基于產業集群的山西清徐葡萄文化旅游發展探究[J].太原大學學報,2013(4):31-33.
[5]杜宇,喬美華.山西省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師,2007(5).
[6]蔡蘭蘭.基于旅游產業集群視角的福建省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研究[D].衡陽:南華大學,2014.
[7]胡玫,劉春生,陳飛.產業集聚對中國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基于廣東省制造業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2015(4):78-82.
[8]馮衛紅.旅游產業集聚的動因分析[J].經濟問題,2009(7):114-116.
[9]PAMELAJ,McRae-Williams.Wineandtourism:clustercomplementarityandregionaldevelopment[M].Welling:ABCPress,2004:237-245.
[10]JACKSONJ.DevelopingregionaltourisminChina:thepo-tentialforactivatingbusinessclustersinasocialistmarketeconomy[J]TourismManagement,2006(27).
作者:趙華 于靜 單位:山西大同大學 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