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低碳經濟與環保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能源利用結構有待完善
各類能源消費量在能源總消費量中的比例稱為能源消費結構。能源結構反映了能源總生產量或總消費量中各類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宿遷市能源消費結構仍以煤、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為主,其中煤炭的年碳排放量居首位,商品能源和清潔能源在居民生活中的比重明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低碳技術開發和應用面臨瓶頸
宿遷市缺乏低碳技術高級人才,企業技術創新支撐不夠。高層次、復合型的技術帶頭人和技能型人才嚴重不足,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和溝通協調機制,造成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不多。即使一些高新技術企業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但部分企業由于缺乏良好的用人機制,造成了很難留住高級開發人才的局面;由于新興產業投資風險大,回收期較長,銀行惜貸,民間資本直接融資熱情不高,融資渠道單一,導致資金較少投入到新興產業中。同時企業之間項目、資金的有效對接缺少溝通平臺和途徑,導致雙方信息溝通不暢,有項目的企業缺乏資金,有資金的企業找不到項目。導致宿遷市低碳新興企業創業融資體系脆弱,加快發展后勁不足。在低碳技術應用方面,宿遷市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明顯偏低,對結構優化、產業升級的帶動作用不強,技術轉化率低。現有的新興產業規模偏小,對經濟發展貢獻份額不高。2009年,在宿遷市203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新興產業工業企業僅126家,占比6.2%。
2.發展低碳經濟意識有待加強
目前,宿遷市企業發展低碳經濟雖然有了良好的起步,但政府推進機構尚未完全建設到位,低碳意識還未深入人心。個別縣區(園區)企業尚未制定向低碳節能經濟發展的規劃,還停留在傳統的生產消費理念上,甚至一些企業經營者認為搞經濟低碳化建設是奢侈,他們認為沒有技術,產品照樣賣得出,企業照樣朝前走。所以不愿承受較高風險的資金、技術投入,缺乏長遠的戰略性思考。還有一部分人把低碳觀念空停在口號上,還認識不到宿遷市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目前,宿遷市居民日常生活能源還主要以煤電為主,農村還常發生焚燒秸稈等情況。宿遷市低碳經濟城鄉統籌措施尚不完善,政府政策引導投入不多。在環境支撐方面,政策、資金方面尚未形成合力,行業協會、中介和培訓機構支撐不足。
3.節能減排難度大
宿遷的高能耗工業部門大都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依賴于這些基礎性產業的支持。另外,宿遷正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工業化本身就意味著對能源的較高程度依賴,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仍然是宿遷工業發展的基礎。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既要節能減排又要發展經濟,還要實現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這些都是宿遷需要充分考慮的問題。
二、宿遷市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中的低碳化應用
隨著宿遷經濟開放的深入,利益分化的潛在發展,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利益格局逐漸演變為各級鎮政府、企業等多方面利益主體和制衡的多維度多層次多邊形的構架。
1.以低碳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宿遷應運用替代、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系統化等多種形式的低碳技術,重視資源生產率革命,一方面依托現有最佳實用技術,淘汰落后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產業升級,實現技術進步與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在循環經濟、低碳經濟領域尋求技術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資源生產率。只有將資源生產率置于技術發展的中心地位,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才有可能實現節能減排與真正的環境保護,真正實現科學綠色發展,形成宿遷的生態文明。
2.多方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十一五”期間,宿遷市以能源消費年均13.1%的增速支撐了年均14.2%的GDP增速,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僅以2010年為例,全市綜合能源消費量達到588.19萬噸標準煤,占全省比重約為2%,其中工業能源消費量400.56萬噸標準煤,占全市總量的68.1%;全市單位GDP能耗0.765噸標準煤,比2005年累計下降5.56%;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0.781噸標準煤,同比下降1.39%,比2005年累計下降41.9%。
3.推進節能技術發展
“十一五”以來,宿遷市突出化工、建材、紡織等重點耗能行業,以窯爐鍋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為重點,推動節能技術改造。累計實施國家和省級重點節能技改工程64項,項目總投資近25億元,累計節能量55萬噸標煤,淘汰印染落后產能300萬米,淘汰落后高耗能設備2064臺套。主要耗能行業的產品單耗水平明顯下降,部分企業進入同行業節能先進行列。蘇華達公司充分回收利用三條浮法玻璃生產線產生的煙氣余熱,建設6MW余熱發電項目,每年節約標煤1.3254萬噸,減少CO2排放量3.446萬噸,收到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發展低碳經濟切實提升宿遷市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的對策
1.建立低碳型能源體系
低碳能源是低碳經濟的基本保證,全球氣候變化正引發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其關鍵在于發展清潔、低碳能源技術,建立低碳經濟增長模式和低碳社會消費模式,并將其作為協調經濟發展和保護全球氣候的根本途徑。宿遷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中長期可持續能源發展戰略,推進品種多樣化的能源供應體系。從當前宿遷低碳技術現狀來看,宿遷應該有步驟地發展與引進節能與能效提高技術、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等,重點開發和利用太陽能、生物能、地熱能等各種低碳或無碳的綠色能源。
2.加快發展產業低碳化
抓住全球產業調整的機遇,超前部署,確定低碳經濟模式下不同產業的發展方向,有步驟、分層次地進行產業低碳化調整:一是重點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如太陽能、生物秸稈、沼氣、農林廢棄物氣化碳化、壓縮成型技術產業;二是鼓勵發展生態農業、綠色林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衛生、體育、食品制造等低碳產業;三是合理發展建筑、交通運輸、金屬礦采選業等高耗能的行業;四是加快以低碳技術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從源頭上減少碳排放,限制高碳產業的市場準入,加大重點行業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力度,淘汰高能耗的老舊設備和高污染項目建設,嚴格執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節能評估審查和節能減排準入標準。通過產業低碳化和改變能源的利用方式,為低碳產業發展指明方向。
3.實行低碳產業發展規劃
面對日益嚴峻的能源問題,為避免經濟建設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在其生命周期內的鎖定效應,必須高度重視向低碳經濟的轉型。有必要制定宿遷低碳產業發展規劃,從長遠和全局的角度,明確低碳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和低碳產業的發展思路、主要目標和保障措施,在產業結構調整、區縣產業布局、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低碳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4.鼓勵低碳技術產業化
從社會經濟各方面鼓勵和支持宿遷市低碳技術創新,促進低碳技術的重大突破。創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的環境,除了將鼓勵和支持低碳產業體現在法律制度體系中,還要通過政府對低碳產業的規劃、財政和稅收的扶持、金融融資的支持,運用市場機制與經濟杠桿,引導企業從事低碳產業生產、經營和研發,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因此,應鼓勵和支持企業對低碳技術進行產業化,進行戰略性投資,規模化地應用低碳技術,創造保障低碳技術獲得回報的政策和市場環境,這樣企業才會把技術創新作為提高市場競爭力的主要途徑,才有技術創新的持久動力。從長遠來看,更要注重低碳技術的應用,整合現有的低碳技術,通過技術交易等手段,促進其迅速推廣和應用,創造適合市情和低碳產業發展規律的商業模式,推動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推進整個國民經濟的低碳產業化進程。
5.突出重點領域,加快節能步伐
一是在建筑節能方面。加強建筑全過程節能審查,嚴格執行節能設計標準,施工過程中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達到100%,推進太陽能光熱、地源、水源熱泵技術應用,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達到90%。以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為重點,穩步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二是在交通節能方面。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建成區域公共交通全覆蓋,縣城公交服務準點率得到提升。加快發展甩掛運輸等先進運輸方式。
優化道路運輸組織管理,推進實施營運車輛燃料消耗量準入制度,加快老舊汽車、船舶的報廢更新。實施液化天然氣替代油品工程。推進駕駛節能減排,實施駕駛節能技術應用推廣工程。三是在公共機構節能方面。認真組織實施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能效公示制度,積極推進公共機構節能改造示范工程,建立健全公共機構節能考核制度,扎實推進節約型機關建設,公共機構年均能耗下降5%以上。四是在社會節能方面。繼續對空調溫度、電梯、路燈、景觀照明、公車等實行節能控制。酒店、超市等重點商業企業單位用電量每年降低4%以上。抓好“節能宣傳月”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和報紙等媒體,深入宣傳節能降耗、低碳減排、綠色產業等理念,進一步增強全民節能工作責任感和危機感,動員全市人民從自身做起,從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張紙等點滴事情做起,逐步形成崇尚節約、厲行節約的良好氛圍,切實把節能變成公民的自覺行動。
作者:涂在友汪雪玲劉彬斌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