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低碳經濟下經濟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山東省能源消費碳排放現狀
我國并沒有對碳排放的直接監測數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碳排放的增加主要來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燒,因此大部分測試研究都是基于對能源消費量的測算得來的。可再生能源基本不產生碳排放,因此本研究僅選取煤炭、石油和天然氣3類一次能源消費量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數來測算山東省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數是指每一種能源燃燒或使用過程中單位能源所產生的碳排放數量。我國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國,但對山東省而言,能源消費結構更是嚴重失衡。2012年山東省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消費比重75.21%,煤炭消費導致的碳排放比重高達80.42%,因此山東省能源消費結構具有較大的優化空間。
2碳排放預測模型建立
2.1碳排放影響因素分析
①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費的驅動力。當經濟發展方式從農業轉向工業、從封閉走向開放時,能源消費大量增加,因此大量的碳被排放到的自然界中。②能源強度。能源強度是指能源利用與經濟產出之比。同等經濟產出下能源強度越低,碳排放量越少。③產業結構。以2012年數據為例,山東省第一產業的能源強度為0.1188t標煤/萬元,第三產業的能源強度為0.3023t標煤/萬元;而具有高耗能、高碳特征的第二產業的達到1.1306t標煤/萬元,分別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9.52倍和3.7倍。因此,能源強度高的產業所占比例越高,碳排放就越多。④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本質是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現代化工業生產方式。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能源消費中的生活消費部分,因此,作為人口、建筑、工業、交通、消費的集中地,城市一直是耗能、碳排放的“重災區”。⑤人口。隨著人口增長,為滿足人們的電力、工業、交通、住房等方面的需要,更多化石能源將被開采和消耗,增加了碳排放。⑥對外貿易。隨著碳密集排放行業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會加大后者的碳減排壓力。另外,通過地區間產業的轉移、環境保護開支的增加及技術的引入,可以減緩碳排放。因此,對外貿易對碳排放具有兩面性。
2.2模型構建
人口增長不僅對碳排放有直接的影響關系,也會通過影響其他因素間接的影響碳排放。因此,為了避免經濟社會指標選取的重復性,本文選取1980~2012年山東省人均能源消費碳排放量作為碳排放指標,人均GDP、能源強度、產業結構、城市化水平、對外貿易開放度作為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社會指標。所有數據均來源于山東統計信息網和《山東統計年鑒》。平穩性檢驗。協整分析要求建立在同階單整的數據基礎上。原始時間序列均存在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因此有必要對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本文采用ADF檢驗法。在平穩性檢驗之前,為消除數據的異方差性,對數據分別取對數。,系統變量均為I(1)序列,滿足協整分析的條件。協整分析及模型建立。采用Johansen極大似然法對變量系統進行協整檢驗。通過使赤池(AIC)和施瓦茨(SC)同時最小的原則確定最優滯后階數為2,通過構建最大特征值(MaximumEigenvalue)檢驗統計進行檢驗。協整方程所有變量在5%的置信水平下均通過t統計量檢驗,且模型整體具有較高的擬合度。從協整分析來看,在長期內人均GDP、能源強度、產業結構(第二產業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同人均碳排放呈正相關關系,對外貿易開放度同人均碳排放呈負相關關系,這符合各影響因素對人均碳排放的現實經濟意義。人均GDP、能源強度、產業結構(第二產業比重)和城市化水平每變動1個百分點,分別帶動人均碳排放同向變動1.0167、1.0252、0.0886和0.0487個百分點;對外貿易開放度每變動1個百分點,帶動人均碳排放反方向變動0.1147個百分點。其中,對人均碳排放影響最顯著的因素為能源強度和人均GDP,這與山東省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密切相關,煤炭能源效率低且含碳量高;同時表明山東省經濟發展嚴重依賴能源消費。對外貿易開放度的負效應說明盡管山東省對外貿易較粗放,資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出口品占較大比例,但隨著技術研發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品比例的不斷增加,長期來看對外貿易將會逐漸降低碳排放。
3山東省“十二五”碳排放情景分析
3.1影響因素未來值的設定
依據山東省經濟社會主要規劃和中長期目標以及關于未來經濟趨勢的分析,從碳排放的主要驅動因素出發,為山東省設置了3種不同的發展情景:基準情景、強化低碳經濟情景、粗放型經濟情景。①人均GDP。《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山東省“十二五”規劃)提出地區生產總值的發展目標為“年均增長9%”,因此設定基準情景下GDP總量的年均增長率為9%,并分別取8%和10%為其他兩種情景的GDP總量年均增長率。同時,山東省“十二五”規劃提出山東省人口年均增長率小于0.6%的約束性目標,進而計算得到基準情景的人均GDP年均增長率為8.35%,其他兩種情景的人均GDP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36%和9.34%。②能源強度。山東省“十二五”節能規劃強調,到2015年,萬元GDP能耗降低到0.85t標煤,比2010年的1.02t標煤降低17%(按2010年價格計算GDP)。因此設定-3.66%為基準情境的能源強度變化率,其他情景值的設定則依據林伯強等(2009)通過對不同經濟增長背景下能源需求總量進行研究,得到的能源強度指標的變動幅度在0.3~0.5之間的結論,因此在基準情景基礎上分別向下、向上調整0.5個百分點得到其他兩種情景的能源強度變化率。③產業結構。山東省“十二五”規劃中指出,到2015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7∶48∶45,2010年山東省三次產業比例為9.1∶54.3∶36.6。據此計算出“十二五”時期基準情景下第二產業GDP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年均變化率為-2.44%。根據何光一(2010)采用計量經濟模型對山東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GDP每變動一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則同向變化0.5個百分點,對應其他兩種情景GDP總量年均增長率為8%和10%,因此分別取-2.94%和-1.94%為另外兩種情景下第二產業比重的年均變化率。④城市化。在山東省“十二五”規劃關于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發展目標描述中,全省城鎮化水平要求達到55%以上,結合2010年末49%的城市化水平,可計算出基準情形下城市化水平的年均增長率為2.34%。參考林伯強等(2010)對城市化階段中國碳排放的影響分析中城市化水平不同情景的設定,在基準情景基礎上分別向上、向下調整0.4個百分點得到其他情景假設。⑤對外貿易開放度。對外貿易開放度增長率是由進出口總額和地區生產總值確定的。由于山東省“十二五”規劃并未明確規定到2015年進出口總值的變化指標,因此本文根據“十一五”期間進出口總值19.6%的年均增長率,結合2011年和2012年山東省進出口情況,推算出“十二五”期間進出口總值18%的年均增長率;結合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8%、9%和10%的三種情景,則分別對應于對外開放度年均增長率為5.80%、5.02%和4.26%。
3.2碳排放預測
根據上一節對各影響因素指標值年均增長率的設定,利用協整方程,計算得到“十二五”期間山東省人均碳排放的年均增長率和2015年山東省碳排放總量。
3.3情境分析
綜合分析各情景預測結果,“十二五”期間山東省碳排放總量的年均增長率變化范圍是2.49%~4.66%,2015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取值區間約為31023.77×104~34461.88×104t。與2010年相比,經過5年發展,山東省2015年碳排放將在2010年24990.84×104t的基礎上增加24.14%~37.90%,而碳排放強度(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碳排放量,地區生產總值按2010年價格計算)則將在2010年0.63t/萬元的基礎上降低9.98%~18.96%。山東省“十二五”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8%的目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11)在對“十二五”時期各省分配的碳排放額度進行初步估算后,給出山東省“十二五”碳排放強度下降幅度估算值為19.1%。由此可見,本文的預測結果與國家和山東省規劃目標相符。在基準情景下,本研究采用了山東省到201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GDP年增長率為9%)、節能目標(萬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17%)、產業結構調整目標(三大產業比例為7∶48∶45)和城鄉發展目標(城市化水平在55%以上),并結合山東省實際推算出經濟增長目標下的對外貿易開放度指標值,得出在2011~2015年間,山東碳排放總量仍將面臨3.47%的年均增長,且碳排放總量將在2015年達到約3.25×108t。另外,基于碳排放與GDP增速,得出碳排放強度年均下降速度為3.20%,意味著2015年的單位GDP碳排放量將在2010年的基礎上下降15%,略低于18%的減排目標。強化低碳經濟情景為實現減排目標設定了一個較為樂觀的前景。經濟的較低速增長、能源強度的較快降低、城市化進程以及對外貿易擴張速度較慢、第二產業比重得到更大程度的優化,均放緩了碳排放量的增長。此情景下,山東碳排放總量的年均增長率降低到2.49%,同時2015年碳排放強度在將在2010年的基礎上降低18.96%,能夠超額完成減排目標。粗放型經濟情景則為將來的碳減排設定了一個較為悲觀的發展前景。此時山東碳排放總量的年均增長率接近5%,2015年碳排放強度在2010年基礎上的降低幅度也相應降低到10%以下,與18%的減排目標值相比,效果十分不理想。
4相關對策
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對碳排放均有重要影響,但較高而穩定的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就業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因此,為保證碳排放目標的實現,在倡導節能生活方式、改變不合理消費行為的基礎上,我們應把調整重點放到降低能源強度、優化產業結構和改善貿易結構上。
4.1優化能源結構,加大技術投入
煤炭利用效率低且含碳量高,因此山東省應依托勝利油田加大對石油天然氣開采技術的研發投入,同時加快沿海城市LNG設施的建設,努力提升石油天然氣的供給能力;另外還應加大對清潔能源建設工程的支持力度,如德州“太陽能城”等。此外,增加科技投入、加強技術創新可從根本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因此,山東省應注重國內外先進能源利用技術的引入和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動能源開采、轉換及利用環節的技術創新,尤其是與碳減排直接相關的燃料使用轉換環節和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開發應用,不僅從源頭上控制碳排放,還能通過后續處理實現減排。
4.2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
加速產業結構升級,帶動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是減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表現:高能耗的原材料產業和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明顯下降,低排放的金融、服務、信息等產業迅速發展;其次,各行業的技術含量顯著提升,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進行資源整合,加快產品和服務升級步伐。另外,“黃藍戰略”的實施,立足于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與海洋資源優勢,著力于建設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加之10個重點產業的確立,將引領山東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的發展。
4.3完善政策機制,構建綠色貿易體系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普遍存在著政府干預過多、行業準入門檻過高、監管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因此通過不斷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打破行政壟斷,立足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是山東省發展的必由之路。另外,政府要積極構建完善的綠色貿易體系,將環保、能耗、用工、設備水平等指標納入審核范圍,嘗試綜合運用碳稅、氣候變化協議、碳信托基金等經濟政策,在減少碳密集型行業進入的同時,在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等領域實施產業招商,充分利用山東省乃至整個中國在全球化、制度安排、產業結構和技術革命上的后發優勢,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并促進我省的中長期發展。(本文來自于《中外能源》雜志。《中外能源》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張傳平高偉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