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生經濟誠信缺失成因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誠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道德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禮儀之邦,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有關誠信方面的教育。誠信作為一個道德范疇,意味著待人處事要真誠、講信譽。誠信的本質就是要誠實、誠懇、守信、有信,反對隱瞞欺詐和弄虛作假。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和起碼的道德修養,誠信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社會誠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誠信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其中尤以經濟誠信問題為代表。大學生雖然在經濟上還沒有獨立,但是,仍然無可避免地要參與社會上的、校園內的各種經濟活動。物質和金錢時常在誘惑、考驗著當代大學生。我們看到,有些大學生由于抵御不了這些誘惑,經受不住這些考驗,在經濟誠信的方面留下了令人遺憾的污點。
二、大學生經濟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與一般社會上的經濟誠信不同,大學生的經濟誠信問題主要體現在校園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為拖欠助學貸款、信用卡透支和拖欠學費等方面。
(一)助學貸款中的不誠信現象國家助學貸款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國普通高校資助政策體系,加大對普通高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國家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銀行、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專門幫助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銀行貸款。借款學生通過學校向銀行申請貸款,用于彌補在校學習期間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的不足,畢業后分期償還貸款本金和利息。這種貸款無擔保抵押,按期還貸完全依靠學生自身的誠信。自2005年起,我國在全國高校范圍內開始實施無擔保的助學貸款。助學貸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學難的問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民心工程”卻經常出現誠信缺失而拖欠不還的尷尬現象[1]。部分申請助學貸款的大學生畢業后以沒找到工作或工資收入不高為由,不主動還款;還有部分大學生以家庭發生重大變故需要經濟支援、個人創業需要啟動資金為理由,也不愿意按時歸還助學貸款。甚至還有少數大學生為了能獲取這筆無息貸款,通過編造謊言、偽造證明材料等方式來騙取貸款資格,然后將到手的貸款挪作他用。據某銀行統計,在貸款學生畢業后,找不到貸款學生去向的高達45%,逾期未歸還貸款率達40%以上[1]。這些誠信嚴重缺失的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資助工作人員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二)信息卡透支隨著經濟、技術的飛速發展,“刷卡”消費在大學生中已成為一種趨勢和時尚。大學生雖然還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但卻具有驚人的消費能力。各金融機構把目光牢牢盯在大學生身上,免費辦理信用卡、辦信用卡贈禮等活動,使大學生可以輕易辦到較高授信額度的信用卡。信用卡多了,消費時自然也瀟灑大方了許多。信用卡并非免費的午餐,信用卡上的金額是要按期歸還的!隨著還款期限的接近,一封封催款信件,一條條催款短信在攪動著大學生的神經。向家長要、找同學借,成了大學生“堵”上漏洞的常用方法。實在沒有辦法,有個別大學生甚至鋌而走險,通過非法手段,利用信用卡“套現”,“拆了東墻補西墻”,于是就出現了大學生因信用卡欠款不還而被銀行告上法庭的案例。這無疑是給這些大學生的未來前途,罩上了一層陰影。不能量入為出,惡意透支信用卡,其付出的代價,是無法挽回的信用。
(三)拖欠學費緩交學費是高校為保證學生按時入學、正常入學的又一項優惠政策。對于因暫時的經濟困難而不能按時交費的學生,學校允許其緩交。學費對許多家庭來說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支出。據統計,緩交學費的學生一般占學生總數的20%,而拖欠學費的學生一般占其中的30%-40%。部分拖欠學費的學生并不認真學習,隨意曠課,考試“掛科”,辜負了學校對他們緩交學費的諒解和信任。還有極少部分同學把家長給他們的用來交學費的錢用來私下購置電腦、手機等,惡意拖欠學費,給學校造成了經濟損失,更給其自身的誠信記錄抹黑。
三、大學生經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不是世外桃源,大學生們也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圣賢。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同樣會給高校的大學生們帶來沖擊。追求物質、貪圖享受、道德水準下降,誠信觀念不強,使部分大學生會在自身參與的經濟活動中誠信缺失。大學生誠信問題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一方面,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另一方面,在社會眾多領域又存在著誠信的危機。某些政府官員濫用職權、殘暴地踐踏著民眾的誠信;某些食品企業昧著良心,只顧賺錢,瘋狂地殘害著民眾的健康;某些不法商販制假售假,大肆地搜刮著民眾的錢財……,這些都給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某高校的一份調查顯示:69.3%的被調查同學眼中社會的誠信狀況并不樂觀,只有15%的學生認為狀況較好,可以看出大學生對社會整體的誠信狀況不樂觀[2]。這些社會的消極影響造成大學生對誠信認識的模糊。
(二)經濟誠信的教育不足許多高校把考試作弊、論文作假作為高校誠信教育的重點,認為大學生的經濟活動較少,所以存在著忽視經濟誠信教育的現象。例如,缺乏足夠的經濟與法制教育,沒有將經濟誠信教育提升到足夠的高度,沒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經濟誠信將影響著自己的個人誠信檔案,甚至影響自己未來的貸款購房、購車。對已認定貧困和辦理貸款的同學的經濟消費行為監管不嚴,使學生高估了自己的還貸能力。此外,對于獎學金、助學金評定有時過于主觀,造成了不公平,潛在地影響了大學生經濟誠信意識的養成。
(三)相關制度的不健全誠信品質和素質的培養與提升,既要靠教育的觀念內化,也要靠制度的外在約束。就助學貸款而言,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建設還不夠理想,信息還不夠完整,各級征信系統沒有完全聯網,不能逐一實現盡職審查,使借貸雙方信息嚴重不對稱,尤其是銀行無法采集到貧困生的準確信息,難以準確判斷學生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同時,對于拖欠貸款、信用卡欠費或拖欠學費的失信學生或因為難以跟蹤,或因為難以真正實施而缺乏有效的懲罰機制,使部分學生效仿,形成惡性循環。
(四)誠信意識的極度弱化“90后”正逐漸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體,他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不知道誠信這一傳統美德對自身的成長和今后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的學生認為,拖欠助學貸款無所謂,反正這個貸款沒有利息;有的學生認為信用卡透支是一種時尚,辦理信用卡就是用來透支的;有的學生認為拖欠學費只是一件小事,即使拖欠學費學校也不會開除自己。部分大學生道德修養不夠,法律觀念淡漠,誠信意識弱化是造成其在經濟問題上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四、大學生經濟誠信缺失的對策淺析
不及時歸還助學貸款、不及時歸還信用卡欠款、不及時繳納學費等等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高校是我們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勞動技能的場所,也是我們學習做人的重要課堂。經濟誠信,是我們學習做人的關鍵所在。經濟上的不誠信,就如同人生防洪堤上的小裂紋,會延伸,會擴展,不及時修補、加固,會造成潰堤的惡果。
(一)凈化社會環境,營造誠信氛圍。誠信機制的建立需要社會誠信大環境的支持。社會主流媒體應大力弘揚誠實守信的先進典型,批判和譴責各種失信行為,把誠信教育作為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努力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揭露不誠信的現象,抵制不誠信的行為,懲罰不誠信的人員,使社會公眾意識到不誠信的嚴重危害,認識到不誠信的嚴重后果,從而使高校誠信教育有一個很好的氛圍和導向。
(二)堅持誠信教育,強化誠信意識高校要堅持誠信教育,把誠信教育貫穿于整個高等教育的全過程。應充分利用《形勢與政策》、《黨課》、《就業指導課》、班會、主題團日活動等教育教學過程,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誠信光榮,失信可恥;失信一件事,影響一輩子;誠信促進發展,失信沒有前途。努力端正學生在誠信問題上的價值取向,幫助他們在遭遇困難和面臨困境時做出正確的、誠信的選擇。
(三)完善規章制度,增加監管力度。完善的規章制度和監管機制是約束大學生在經濟活動中誠實守信的前提。例如,在助學貸款方面,銀行可以參考國外助學貸款的機制,構建國家助學貸款信用擔保體系,在擔保人的選擇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親友、家長或政府有關機構,從而降低銀行的風險,并促使學生按時還貸。各管理機構和學校都必須同時對申請貸款的學生進行背景調查和盡職審查,在考察其家庭經濟情況的同時,考查學生本人的平時表現和信用記錄,形成一定的淘汰率,既要保證滿足真正貧困學生的貸款需求,又不能讓助學貸款成為只要申請就一定能貸到的無息貸款。金融管理機構還應建立遍及全國的個人征信系統,加強法律保障體系,促使個人養成按時履約的習慣;將不良記錄記入誠信檔案,并供用人單位和金融機構查詢,對惡意欠費和逃款的學生進行經濟制裁和道德制裁;建立與社保、醫保、住房等政府公益事業信息共享及懲處機制,將按期歸還銀行貸款作為享受這些權利的條件。與此同時,學校的學生管理部門還應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將學生平時各方面的行為表現(如是否惡意欠費、是否考試作弊)如實記錄,供銀行和用人單位等機構查詢。對于已畢業的學生,學校要負責跟蹤,及時掌握學生的聯系方式和工作生活近況,提醒學生按時還貸。當然,對于畢業后因工作問題、生活困難,確有還貸壓力的學生,應協助他們向銀行方面說明情況,采取延長還款期限等手段進行人性化處理,避免學生被迫失信。另外,學校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提醒銀行等金融機構,適當提高辦理信用卡的門檻,遏止濫發、濫辦信用卡的現象;在大學生中提倡量入為出,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對于申請緩交學費的學生,學校應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共同制定詳細、合理的交納計劃。在計劃執行的過程中,學校要做到適時監督,適時提醒,適時反饋,確保交納計劃順利實施。
大學生即將走向社會,投入到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活動中。提高他們的經濟誠信意識,糾正他們的經濟誠信偏差,教育他們嚴格執行相關的規章制度,誠信做人,誠信辦事,誠信經商,使他們在一生中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