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東北亞區域經貿發展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東北日本大震災的損失與產品供應鏈中斷對世界的影響
此次震災再次告誡我們:世界經濟彼此依賴的程度之深超乎我們的想象。日本東北地區集中了很多零配件制造業工廠,其中有不少是其他國家產品無法替代、日本擁有獨立技術的工廠。因此,震災使日本向全球供貨的零配件供應鏈中斷,沖擊了世界各地諸多行業。媒體也大張旗鼓地報道了尤為突出的半導體供應鏈中斷的情況。作為半導體主要配件的硅板二氧化氫水以及電子學相關材料的一大生產基地,東北和關東地區集中了很多類似的工廠,由于受災,生產一時處于停滯狀態,導致微電腦、家電等各種電子產品和汽車、NC機床等的制造業受到沖擊。液晶面板、水晶導電板及其他機械類配件、化學品等行業也受到同樣影響。上述影響日益凸顯了世界制造業中日本企業的重要作用、日本零配件供應鏈的世界化、對日本特殊企業特定零配件的依賴等。
受震災影響,出現了希望日本災區企業遷移至本國、外資企業加快收購日本企業的動向。日本國內為了彌補零配件供應鏈,建議整頓工業環境,廠家統一車用半導體規格、推出替代產品應急。但是,遷移多年形成的零配件供應鏈并非說說那么簡單。我期待上述動向能夠以對日本災區經濟恢復有利的方式展開,以強化投資的多樣化和強化零配件供應鏈的形式發展。據日本政府調查,災區的經濟活動已經開始呈現急速恢復態勢,電子等生產基地的六成已經恢復到震前水平,其他三成也有望在今年夏天完全恢復。此次震災有利于強化零配件供應鏈,有利于以日本為中心的各種制造業的投資再分配,也將深化東北亞區域的經貿關系,期待這種合作越來越穩固。
二、福島核電站事故與今后的能源利用
此次震災引發的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給我們帶來很大教訓。第一是核電站安全性問題,第二是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問題,第三是轉換我們生活方式的問題。不久前,菅直人首相在經濟合作組織(OECD)會議上,針對上述問題闡述了日本應迎接“四個挑戰”的觀點。所謂“四個挑戰”,第一是以此次震災核事故為教訓,實現我國最高標準的核能安全。第二是利用最先進的技術,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極限目標。第三是打破技術和成本上的阻礙實用化的壁壘,使自然能源成為社會的基礎能源。第四是使位于世界前沿的日本產業部門的節能效果擴展至家庭和社區,實現“維持舒適生活的節能”目標。
關于第一點的核電站安全問題。特別是福島核電站的事故處理正在依靠世界各國專家配合進行,盡快實現穩定化和善后處理是當務之急。據此,還要從各個角度調查日本所有的核電站是否具有危險性。通過對此次事故進行詳細分析和現場驗證,獲得確保今后安全性的重要指南。
關于第二點的化石能源問題。化石能源至今占世界能源消費的大半。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煤炭進口國,作為國際社會中綠色環保技術的領跑者,日本正致力于人才培養和向新興國家技術轉移。哈爾濱也在利用日本技術從煤炭火力發電廠回收二氧化碳,將其再利用于大慶油田的石油采集,借此大幅增加了石油回收量,并將其作為示范項目推廣。今后,日本將更加致力于技術革新與開發,為打造豐富的綠色社會做貢獻。
關于第三點的自然能源問題。從以新興國家為首的世界整體能源需求增加的趨勢及隨之導致的化石能源價格攀升來看,今后,太陽能、風力、水力、地熱等自然能源的開發成本會相應降低,需求也會逐漸擴大。日本企業在太陽能、水力、地熱開發等方面擁有很強的技術實力,與海外企業建立合資公司或聯合開發潛力很大。
關于第四點的節能問題。節能是很重要的課題。日本和中國過去都有“知足”的精神,認為欲望是無邊的,與其不斷追求膨脹的欲望,不如將其限定在適當的水準。“MOTTAINAI”(不要浪費),這是肯尼亞的王佳麗·馬泰女士倡導的來自日語的一個詞匯,已經在世界廣為傳播。該詞在3R(ReduceReuseRecycle)概念中加入Respect并形象地用一個詞匯表達出來,對日本國民也是耳熟能詳的詞匯。今后,按據此形成體系且不失舒適水準的方向發展,將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三、與中國的戰略互惠關系
日本早已開始應對上述“四個挑戰”,此次震災的體驗使人們對此認識更加提高,富有成效地予以推進也成為可能。但應對這種挑戰非日本一國之力可以實現,這是對全世界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
不言而喻,節能、能源的有效利用、構筑低碳社會,這是全球性的緊迫課題。對于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來說也是重要課題。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問題不可回避,也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關鍵。另外,在核能安全上,日本的經驗、教訓和未來的建設性建議對于還要建造多座核電站的中國將是很好的借鑒。
日本國民具有維持經濟增長的不屈精神,即使救援物資不足,也沒有產生社會穩定問題,這種道德心和精神將使日本跨越逆境,積蓄增長動力。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時,日本最終克服困難,實現了重新構筑耐震、免震構造,制定應對強震的建筑技術標準,經濟上恢復了增長。此次地震中展現出來的日本社會的韌性,并非僅僅是日本的技術能力之高,實則是一種包括文化背景在內的綜合韌性。將這種韌性向世界推廣,將昭示日本今后的發展方向。盡快消除震災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日本的經驗為世界發展做貢獻,這是日本的責任。這也是充實與中國之間的戰略互惠關系內涵的一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