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發展銀行改革適應金融需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農業政策性銀行處于改革的十字路口。筆者認為,農業發展銀行的改革不僅不能脫離政策性銀行的性質.而且必須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需求這一主題,這樣才能使農業發展銀行的改革更好更快地進行。本文通過對我國農業政策性銀行業務發展概況的闡述,分析在現代農業經濟金融需求不斷加大的背景下,農業政策性銀行改革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此探討我國農業政策性銀行改革與發展的功能定位和目標趨向。
關鍵詞:農業政策性銀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一、農業發展銀行業務發展現狀
(一)貸款總量逐年增長,支農力度不斷加大
隨著業務范圍的不斷擴展,農業發展銀行信貸總量快速擴大。2004年末,農業發展銀行貸款余額為7189.84億元,2008年末增加到12192.79億元;同時,農業發展銀行貸款增速也在逐年提高,2004年末貸款增長率為4.17%,2008年貸款增長率為19.25%,上升了l5.08個百分點。貸款總量的增長和貸款增速的提升,反映了農業發展銀行支農力度在不斷加大。
(二)經營業績逐年向好,支農基礎逐漸牢固
自2004年信貸業務領域放寬以來,農業發展銀行經營業績實現了重大跨越,營利能力不斷提高,經營利潤逐年增長。2004年其經營利潤為24億元,2008年達到204.11億元,年平均增長70.75%。經營業績的日益提高,說明農業發展銀行逐步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自身的向好發展為其在農村金融中發揮骨干和支柱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業務多元趨勢明顯。支農領域縱深發展
2004年以來,農發行進入業務轉軌與擴展階段,在立足于政策性業務的基礎上,準政策性業務及商業性業務得到了快速發展。業務范圍在原糧棉油信貸業務的基礎上,逐步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加工企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小企業等領域拓展,業務范圍的多元化拓展使農發行向支農領域不斷向縱深發展。目前,農業發展銀行仍然在為更深層次、更廣范圍地支持“三農”提供可能和打開空間。
二、農業發展銀行與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存在不協調性
新形勢下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迅速,農村各融資主體對資金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融資需求日益多元,涵蓋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對政策性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農業發展銀行的發展滯后于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不協調性。
(一)經營管理模式不夠科學,影響了政策性支農作用的發揮
農業發展銀行的經營管理是準行政化的,實行自上而下垂直集中的管理體制,各級分支行在總行的授權下開展經營活動,缺乏經營自主性和靈活性,使分支機構很難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需求變化對預期投資領域做出相應的動態調整,使很多急需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涉農領域得不到支持,降低了農業發展銀行的支農效率,也影響了其政策性支農作用的發揮。
(二)信貸資源運用過度集中,政策性支農的作用不夠突出
對相關數據的分析顯示,盡管農業發展銀行信貸總量隨著業務領域的拓展快速擴張,但過度集中于政策性糧棉油貸款的特點仍很突出。下表中數據顯示,近5年農業發展銀行糧棉油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一直維持在70%以上,糧棉油收購、儲備和調銷等信貸業務在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發展中,仍占據絕對主體地位。雖然農業發展銀行定位為“建設新農村”的銀行,業務范圍也不斷擴展,但其“糧食銀行”的特征沒有根本上改變,與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相比,政策性支農業務的發展仍顯不足。
(三)業務經營范圍較為狹窄。政策性支農的性質不很顯著
在定位為“建設新農村”的銀行后,雖然農業發展銀行表示要積極拓展支農空間,大力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企業發展等,農村流通體系建設、農業科技開發也列為支持范圍,但除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外,其他領域的信貸拓展都相當有限。特別是農村基礎設施、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等領域的金融需求具有很強的公共性質,主要體現在對農村交通、通信、供水、教育、生態等公共品和準公共品的提供上,這些需求缺乏產權明晰的經營主體,因而缺乏有效的承貸載體,難以得到商業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政策性金融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彌補市場缺失,但作為我國政策性支農主體,農發行對此也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積極態度。
三、建立與農業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政策性銀行改革趨向
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支持,這為農業發展銀行的改革提供了機遇。農發行改革必須堅持政策性銀行發展方向,堅定服務“三農”宗旨,緊密圍繞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進行市場定位,盡快從單純的“糧食銀行”轉變為支持農業再生產各環節的綜合型政策性銀行,夯實我國“擴內需,保增長”的農業基礎。
(一)加快制度建設。理順發展基礎
一是加快現代銀行制度建設,通過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改進經營管理方式、規范信貸管理體制、完善授權授信制度等途徑,使我國農業政策性銀行走上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二是合理布局分支機構,為即將承擔更大范圍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創造組織條件,這是農發行更好發揮支農作用的重要基礎;三是完善內部管理體制,合理調整和整合內部機構,實施定編、定員、定崗,優化勞動組合,提高農發行管理組織化程度和規范化水平;四是不斷探索和完善符合實際的監管和考核評價體系,提高政策的激勵作用、監督作用和運行效率;五是培養得力的一線業務人員,高素質與有責任感的業務人員是政策性銀行信貸安全的重要保證。
(二)明確職能定位。加強風險防控
實現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應該成為農業發展銀行改革的立足點,這比較適合我國的國情和農發行的發展方向。農發行的業務職能定位應該以政策38菪經濟2010年第5期性支農業務為主體,在現階段應主要圍繞促進政府支農政策目標的實現,突出政策性金融在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領域的作為。同時,應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完善信貸資產保全措施,努力化解經營風險;建立合理的利率定價體系,有效改善長期低利率政策產生的資金需求的無限擴大和嚴重依賴,維持適度的利潤空間,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新晨
(三)建立與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政策性融資服務體系
一是延伸服務范圍。將信貸范圍擴大到農、林、牧、副、漁等領域,全方位支持農業領域的產、加、銷、貿、工等各個環節,同時全方位支持農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科技進步、機械化發展等各個方面,有效彌補農村金融市場缺失,豐富農發行“建設新農村的銀行”的內涵,全面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二是根據需求層次的不同完善差別性信貸政策,通過政策性金融的引導作用,提升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的科技水平、信息化程度,改善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開發力度,確保不同需求領域都能夠得到政策性金融的惠及。
(四)在不同階段有選擇地確立政策性金融支農的重點
一是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是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農發行應通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促進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以及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此基礎上創造條件,積極推進土地使用權證券化,拓寬農業經濟發展的融資渠道。二是有效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通過局部實現農業經濟專業化、規模化、特色化發展,來帶動整體水平的提高。三是配合農村小城鎮建設,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增加各種專業性的農業開發貸款、農田水利建設貸款及大型農用生產設備、農業機械化發展貸款。四是創新貸款抵押、擔保方式,擴大政策性支農范圍。探索發展農作物收益權、土地經營權、集體山林承包權、水域灘涂使用權等權利質押、動產抵押,擴大信貸業務的抵押物范圍;研究開發以中長期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綜合開發貸款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產品,分散中長期信貸資產風險,提高信貸資金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