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CGE模型的火電價格波動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模型的構建
cge模型自發展以來,在能源、國際貿易、稅收等方面已被廣泛應用,在外生變量擾動時分析相關經濟變量的變化具有獨特的優勢。本文建立的CGE模型包含生產模塊、貿易模塊、居民模塊、企業模塊、政府模塊、社會福利模塊和均衡模塊,其中生產模塊將生產函數分為8層次嵌套,貿易模塊采用CET函數形式,居民消費函數采用簡單的線性函數,均衡模塊中包括國際收支平衡、儲蓄投資平衡、產品市場均衡、勞動力市場均衡和資本市場均衡。
1.1生產函數在CGE分析中,生產函數常采用CES函數形式,本文的生產函數由8層嵌套組成。最高一層生產函數有增值QVA和總中間投入QINTA兩種投入,其余層生產函數按此嵌套。
1.2貿易函數國內生產的商品分為國內銷售和國外出口兩部分,其替代關系由CET生產函數代。
2數據選擇
社會核算矩陣(SAM表)是在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上建立的,是CGE模型的數據基礎。SAM表的基本結構包括活動賬戶、商品賬戶、機構賬戶、資本賬戶、國外賬戶和存貨賬戶。行、列分別代表機構的總支出、總收入,遵循行等于列的基本原則[6]。本文選取中國投入產出學會公布的2010年的投入產出表,結合其他統計年鑒,將42個行業部門合并為農林牧漁業、其他開采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紡織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與造紙業、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冶煉與制品業、機械設備制造業、通訊、儀表及其他設備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與郵政業、服務業、煤炭開采與洗選業、煉焦業、石油開采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天然氣開采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火電生產、可再生能源生產21個部門的社會核算矩陣。份額參數和生產函數、貿易函數中的替代彈性參數借鑒文獻[7],經過一定調整而得。閉合規則采用新古典主義宏觀閉合。
3模擬結果分析
在居民效用(EV)最大化的情況下,利用式(1)~(9)及2010年SAM表,采用GAMS軟件編寫程序,模擬火電價格相對于基期價格分別下降10%、20%和上升10%、20%的情境下,研究火電價格下降和上漲對國民經濟、居民福利和各產業的影響。
3.1國民經濟分析當火電下降10%、20%時,求得我國的實際GDP分別上升了0.682%、1.453%;當火電價格提高10%、20%時,我國的實際GDP分別下降了0.611%、1.164%,表明火電價格同比例下降和上升,上升的相對影響比下降大。
3.2居民福利分析當火電下降10%、20%時,求得居民福利分別上升了883.613、1910.392,當火電價格提高10%、20%時,居民福利分別下降了774.338、1462.600,與實際GDP變化類似,火電價格上升對居民福利的影響比下降大。
3.3產業產出分析火電價格上升和下降對我國各產業的影響程度不同,見表1。由表1可看出,當火電價格波動時,除自身產出變化較大外,可將產業分成如下幾類:①低耗能產業。如農林牧漁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業、通訊、服務業等,當火電價格變動后,對這些產業的影響較小,小于1%。②高耗能產業。大部分是重工業,如其他開采業、礦物加工和冶煉業、機械設備制造業、建筑業等,當火電價格變動后,這些產業產出變動很大,在1%~5%之間。③與火電產業相關的替代產業。如石油開采和加工業、天然氣開采和燃氣生產業等,這些產業呈現與火電產出變動的相反變化,但變化很小,大部分在1%以下,因為油氣與火電替代主要集中在運輸業,但是現階段我國運輸業仍以油氣為主。④與火電關系最密切的上游產業和競爭產業。如煤炭、風電、水電等產業,當火電價格波動時這些產業產出變化最大?;痣姷闹苯由嫌萎a業是煤炭,當火電價格變化時,煤炭反映最為敏感;風電、水電等產業按市場規律與火電業進行相同的變化,而且變化程度較大。
3.4產業價格分析火電價格上升和下降對我國各產業價格的影響程度也是不同的,見表2。由表2可看出,當火電價格下降和上升時,各個產業價格的變動方向與火電價格的變動方向一致,而且低耗能產業價格變動較小,高耗能產業價格變化較大,清潔能源產業的價格反映最為敏感,變動最大。
4結論
a.火電是我國電力的主要構成部分,其價格波動對經濟、社會福利和各產業都會產生影響,但是同等條件的變化對各產業的產出和價格影響程度并不相同,對高耗能產業影響較大,對低耗能產業影響較小。b.在我國現有的電力價格體制下,可適當提高火電價格,可使高耗能產業產出減少,提高清潔能源的比例,優化產業結構,減少碳排放壓力,有利于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c.由模擬結果可看出,當火電價格上升后,對GDP和居民效用有著明顯的影響,煤炭等化石能源產出及清潔能源價格也會增加,因此在火電價格上升時,應注意電力價格升高帶來的負面影響,建立對清潔能源的補貼機制,避免產生較大的經濟波動和影響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
作者:高志遠王立杰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