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蔬菜市場價格波動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蔬菜生產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一)規模化生產不夠蔬菜生產分散,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不高是當前制約蔬菜生產發展的一大因素,也是蔬菜價格波動的重要原因。廣西蔬菜以農戶生產為主體,兼營的多,專營的少;小規模經營的多,適度規模生產的少;種菜地塊小而分散,專業化生產少,區域專業化生產更少。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不夠,會直接導致農民缺乏準確的市場信息,政府做出有效的信息指導難度巨大,在品種結構及產量的調節上也很難做到科學合理。而且,具備規模的合作組織運作和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合作處于初級階段,運作機制還有待完善,菜農還處于集生產銷售于一身的階段,沒有抵抗風險的能力,更沒有提升自身競爭力進軍大市場的把握。
(二)生產成本不斷攀升近年來,隨著物價的持續上漲,蔬菜的生產成本不斷上漲,據廣西區價格成本調查監審分局調查統計,2011年至2013年蔬菜生產成本分別為2424.77元/畝、2593.99元/畝、2954.55元/畝,漲幅分別為2.5%、6.9%、13.8%。其中物質和服務費用分別為1142.76元/畝、1222.55元/畝、1430.94元/畝,漲幅分別為10.7%、6.9%、17.04%;人工成本分別為1282.01元/畝、1371.44元/畝、1523.61元/畝,漲幅分別為1.3%、6.9%、11%。可以看出,農資如化肥、農藥的價格都有明顯上漲,而占生產成本比重較大的人工成本更是迅速上升,這直接推升了蔬菜的生產成本。
(三)產業鏈各環節利潤分配不均毫無疑問,在整個蔬菜產業鏈中,菜農承擔的天氣因素等風險最大,而蔬菜收獲期有限,且不耐儲存,成熟之后必須馬上脫手,不然就會腐爛,所以菜農的蔬菜常常賣不上價格,因此收益比例最小。而中間商由于投入的成本不高且承擔的風險最小,而且牢牢把控著價格主導權,除需要承擔小部分蔬菜損耗外,中間商的風險最小。零售商控制著終端市場的蔬菜零售價格,蔬菜的批發價格上漲就迅速漲價,轉嫁風險。批發價格下降,就小幅度降低零售價格,保證更大的零售利潤。據估算,蔬菜從地頭到百姓餐桌過程中,菜農的利潤僅占利潤總額的15%左右,中間商的利潤占15%—30%左右,而零售環節的利潤可以達到50%左右。
(四)流通的組織化水平低蔬菜流通業發展緩慢,尚未形成完整的物流方式。大部分地區農產品銷售仍以農村集貿市場為主,主要承擔農產品集散功能的各種專業批發市場也沒有擺脫傳統的交易方式。交易手段相對落后,不僅不能保證農產品在全省乃至區域范圍內的流通,也不能對外地客商產生強大的吸引力。
二、蔬菜市場的未來發展前景
預判根據近年來廣西蔬菜市場的發展變化,可以推出如下結論:
(一)蔬菜的總量會呈供略大于求的趨勢除了結構性調整需要從外地調入部分品種外,廣西蔬菜將繼續發揮南菜北運基地和粵港澳“菜園子”作用,在穩定全國蔬菜供應上起到保障作用。
(二)蔬菜生產仍然面臨成本升高,規模化不夠,供需結構失衡、季節性短缺等問題
(三)品牌蔬菜不斷增加其附件值,新形式的流通方式和銷售方式逐漸崛起,并占領一定市場。
(四)蔬菜價格將繼續波動上行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我國蔬菜生產受到土地資源約束,蔬菜價格持續走高將成為一種趨勢。由于各種原因的綜合作用,未來蔬菜價格波動依舊頻繁。
三、關于蔬菜生產的幾點建議
(一)提高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優化產業布局實踐證明,單純依靠分散的農戶很難實現與大市場、大流通的對接,菜農的合理利益難以得到保證。生產者一家一戶單獨進入流通,在時間、人力、財力上是很大的浪費,而且在信息、運輸等方面受到限制,在市場上會處于不利的地位。如果菜農建立起擁有自己銷售系統的生產者組織,通過共同出售和合同出售,有利于擺脫各種中間商的盤剝,有利于提高農民在市場上的地位和信譽,有利于進行農產品批發和簽訂期貨貿易合同,改善農產品的交換條件,形成聚集規模經濟,獲得規模經濟效益。推進優化布局,在地域上將基礎較好的點(園)連接成規模較大的片,在時空上做到品種、播期、種植模式等的統一連片,在技術應用推廣上統一連片,在采后商品化處理、加工、儲運銷做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在項目推薦和資金安排上首先考慮規模,向有一定規模的基地傾斜,不上規模的不扶持或少扶持。
(二)增強生產者抗風險能力,提高生產環節對市場的控制力在傳統的營銷模式中,因為蔬菜產品的保鮮能力差,生產者需要依賴中間商獲得更多市場信息,才能在短時間內把已經成熟的蔬菜銷售出去。因此,生產者在產業鏈中處于弱勢的位置,這就需要加強科技投入,發展特色農產品,增強產品的附加值。通過樹立品牌增強產品的知名度,提升產品形象,從而培養穩定的客戶群,避免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損失。同時還要拓寬銷售渠道,采取多種渠道并用的方式,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采用線上銷售的方法,擺脫中間商對生產者的控制。這樣才能根本保證菜農的利益。
(三)降低流通及銷售環節成本蔬菜具有水分大、易腐爛及不耐儲存等特性,因此,蔬菜在收獲、加工、貯運、保鮮和銷售等過程中損耗量較大。這樣就推升了流通環節的成本。一是鼓勵、引導大中城市的大型連鎖超市建立穩定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向城鎮居民直銷農產品。二是要優選和培育一批市場中介主體,可以考慮在條件成熟的區域由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或農協形成直接配送銷售系統,或者發展大型物流貿易企業,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運銷和進出口貿易于一體,一頭連著生產基地,一頭連著市場。三是取消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費,或者批發市場改由國家經營,適度降低各種農產品市場的所得稅率。四是督促各界充分發揮作用,為穩定菜價做貢獻,如要求房地產開發商在開發住宅時按照開發面積預留平價商店的鋪面,以成本價收取房租,降低零售環節的成本等。
(四)充分發揮政府的信息引導作用建立蔬菜生產信息監測重點縣、省級數據處理中心,完善覆蓋全區主要批發市場的蔬菜流通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開展蔬菜生產、流通信息監測,對全國大宗蔬菜的播種面積、產量、上市期、價格、供求、市場信息進行采集、分析、預測和,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生產、流通和預警信息,指導合理錯開播種期和收獲期,防止盲目生產,避免集中大量上市或脫銷斷檔,促進生產穩定發展、市場平穩運行。
作者:謝學平寧素琴代亮單位:廣西區價格成本調查監審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