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產品加工貿易狀況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發展農產品加工貿易是調整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湖南農產品加工貿易是湖南經濟發展最具潛力和魅力的領域,其產值占湖南加工貿易總額的30%,已成為湖南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但是目前湖南農產品加工貿易還主要集中在于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出口,產品科技含量不高,且產業輻射力度不強,還未將農業產業的比較優勢完全轉化為湖南區域經濟的優勢。因此研究湖南農產品加工貿易,對于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有利機遇,以主動的方式占據價值鏈中有力的環節,促進湖南農產品加工貿易健康有效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湖南農產品加工貿易的發展現狀
1.農產品加工貿易產業分布
湖南農產品加工貿易產業主要是十大加工產業,有包括糧食加工業,畜產品加工產業,油脂加工產業,蔬菜加工產業,飼料加工產業,紡織、服裝、皮革、毛皮加工業,水產品加工業以及中藥材加工業,林果加工業。其中前三大產業共占據農產品加工產業的40%左右。湖南糧食加工業占重要地位,湖南的稻谷居全國第一,水稻種植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畝,總產量達275億千克,居全國首位。同時,以小麥、玉米、薯類、大豆、稻米為主,發展各類專用糧油產品的食品加工。畜產品加工產業主要以重點發展豬、牛、羊、雞、兔等肉類深加工,向多品種、系列化、全營養、精包裝、易儲存、易食用方向發展。而在油脂加工產業上,形成了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系列產品。
2.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日益壯大
近幾年,全省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改造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湖南省龍頭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全省規模以上的龍頭企業由1335家增加到266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至1億元的37家,過億元的48家。外向型龍頭企業不斷增多。目前,湖南省形成了以茶葉、分割肉、水果罐頭、水產品、制革等為主的農產品出口商品結構。新五豐、湘潭偉鴻食品、湘陰振湘食品、益陽泰升果汁、湘鄉懷其制革、益陽益華水產品等公司,都已成為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據湖南省鄉鎮企業局統計現實,2010年半年湖南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66.3億元,其中出口創匯5.6億美元,相當于2009年和前年的總和。
3.農產品加工貿易主要出口市場
湖南省的農產品出口享受到了加入WTO帶來的國際市場需求增長的好處,但是其增長速度大體與全國總體水平一致,湖南農產品出口在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排名中基本都處于二十位左右,屬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湖南農產品加工貿易目前已出口至84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金額過300萬美元的國家和地區共有12個,農產品出口結構逐步優化,出口比重逐步提高,出口市場不斷拓展,香港地區、美國、歐盟、日本、韓國、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是湖南省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其中亞洲、北美和歐洲,這三個市場合計出口占全省農產品出口金額的90%以上。
二、湖南農產品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
1.相關支撐產業發展不夠
湖南省大多數農產品加工只涉及簡單加工,不僅技術含量低,而且中間產品沒有實現國內替代,主要依靠進口。農產品加工貿易發展升級所需要的原料基地和一些配套設施還未建立和完善,產業關聯度不強。原料生產的分散,規?;?、標準化程度低,益加突出農產品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的矛盾。分散的農業生產提供的原料在品種、品質、規格等方面遠不能適應農產品加工的要求。因此加工貿易規模的擴大對國內企業和農產品其他相關產業的輻射力不強,不能帶動農產品加工產業升級。同時湖南省地理位置是在我國中部,而目前國際上廣泛流行CIF、FOB等貿易條件,與沿海城市相比,運輸費用也造成了的價格上的劣勢。湖南省物流產業規模小,運行方式落后,物流時間長、成本高。一般情況下,一個貨柜從郴州運到廣州黃埔港需6000元,到深圳鹽田港需6600元,比珠三角地區運輸費用增加5000元。
2.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創新薄弱
農產品加工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與“三農”關聯度最高的行業,總產值已經突破9萬億元但是,加工技術力量薄弱已成為制約湖南農產品加工貿易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為:產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中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高附加值少,企業能耗高,產出效益低。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程度大于80%,湖南省僅為45%左右,湖南省農產品精深加工程度只能維持在0.9∶1,而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大都大于3∶1。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低,產業鏈條延伸不長。生豬、果蔬等大部分大宗農產品還處于賣原料的階段;大米、油料等農產品雖進行了加工,但大多只是簡單的粗加工,農產品精深加工不夠,增值能力有限。如湖南水稻產量連年居全國第一,但出口大米卻不到產量的1/10。湖南省生豬出欄數量居全國第二,而生豬的加工轉化率僅1%,遠低于全國5%的平均水平,10多家畜牧重點龍頭企業也大多是賣初級產品。目前湖南省加工時農產品資源損耗大,綜合利用率低,從而缺乏價格競爭優勢。
3.農產品加工企業競爭力不強,輻射力度有限
目前,湖南農產品加工企業存在多而不大,大而不強的現象,大部分企業缺乏核心競爭。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有限,技術水平偏低,創新能力不足,在技術的投入上,由于農業科研投入總量不足,湖南省80%以上的科研經費和研究力量都被投入在產中技術,特別是投入在了增產技術的研發中,從而造成農產品加工技術的儲備嚴重不足,技術水平落后。湖南省農產品加工與流通還處于小生產、小流通格局,缺乏大項目、大企業、大基地,與農業大省地位不相稱,傳統企業對地方經濟的輻射能力沒有充分發揮。加工農產品的企業要求原料供應的穩定性、批量性與農戶供貨的隨意性、分散性存在的矛盾,企業與農業生產者之間沒有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和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嚴重影響農產品加工市場的有效運轉。湖南歷年農業總產值居全國第五至第七位,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滯居全國第十二至第十五位。湖南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40%左右,而中部6省均達到53%以上。
三、促進湖南農產品加工貿易發展的對策
1.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
湖南省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是一種不穩定的松散關系,沒有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經營,農產品加工企業承擔著原材料和產品雙重市場波動的巨大風險,因此要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首先,加工企業與農戶一般可以通過契約來規定雙方權利和義務,實行股份合作制或民營化,從產權利益上形成共同體。其次是加強基地建設,適當增加基地投資,引進外國投資,選擇最佳基地建設地址。其次,以“龍頭”企業為主,圍繞一項或多項產品,產銷一體化經營組織,進行農產品深度加工、為農民提供服務、帶動農戶發展商品生產,農業和工業最終都要和“貿”連接才能活起來。龍頭企業的“龍頭”要伸入市場,伸出國門,龍尾擺到田間,這樣通過龍頭企業對農產品進行加工轉化增值,帶動貿工農一體化的實現。
2.推動農產品加工貿易企業的技術創新
政府應當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開展農產品加工貿易時同時要設立研發機構,提高我國的技術研發能力,同時要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研發活動中,加強促進中外企業聯手合作開發技術。另外企業也應加大科研投入,全力建設農產品加工科技研發平臺和科研團隊,選專門攻關制約農產品加工貿易發展的技術瓶頸。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鼓勵模仿創新,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產品的開發。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利用能力,實現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專用化,農產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品質優質化,生產加工銷售經營的一體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效合一化。
3.加強對農產品加工貿易的金融扶持
中央撥給湖南的外貿發展基金要向支持農產品出口傾斜,提升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積極協調金融部門推行積極的金融政策,拓寬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渠道,不斷擴大對企業流動資金的支持。完善農產品出口政策性保險制度。探索出口信用保險與農業保險相結合的風險防范機制,擴大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范圍,提高服務水平,有效提高企業投保比率,增強農產品出口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協調金融服務機構,改善金融服務,降低信貸擔保門檻,推行項目擔保、合伙連保、財產擔保等多種形式。
4.發揮政府服務職能,在政策上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制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時,政府要應充分考慮本地的優勢和不足。一方面,要扎實推進農產品基地建設,針對各個產業群來規劃原料基地,為本地或合作各加工企業提供更多優質農產品用于加工。以優惠的政策和靈活的方法,吸引國內外商客入駐幾個示范園,興辦加工園區,獨資、合資、合作興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另一方面,應根據資源分布情況,整合各農產品加工生產企業和現有加工企業和資產,引導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加強對重點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技術研發、引進和推廣的扶持。同時促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與研究所合作,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