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就業為導向語言類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管理部門、高校教學管理者和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推進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工作。
(一)突出實踐應用能力的量化指標
國家權威指導機構應科學制定語言類專業人才的評價標準和評價辦法,改革現有考試定級模式和評分辦法。在成績考評中,要適當增加學生語言實踐運用能力的考核比重。有專家從八大維度對英語專業人才的技能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口語及口譯等口頭能力相對更重要,口語(83.64%)、口譯(45.45%)、閱讀(41.82%)、聽力(41.82%)、寫作(34.55%)、商務英語(30.91%)、筆譯(25.45%)、其他(3.64%)。按職業和工種特征分布的英語技能與之大體相當,但各具特點,因而有不同職業及工作規劃的英語專業本科生應當對癥下藥,有側重地培養英語技能。
(二)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設計課時分配,給學生留有訓練基本功的時間。根據學習內容選定一個或幾個討論題目,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消化吸收,及時了解教學效果。教師要將聽、說、讀、寫、譯合理組合,進行聽說、聽譯、讀譯、讀寫等綜合訓練,促進綜合運用技能的提高。教師還要注意吸取和使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將文本、圖形、圖像、動作、音頻和視頻等多種信息媒體結合,組成超文本和多媒體的復合體,由靜態到動態、由一維到二維、由延時到實時,創造一個人機互動、聲色諧和的教學氛圍,增強教學的表現形式,活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三)注重發揮教學實踐、實習環節的作用
加強語言類專業教學實驗條件等硬件建設投入是保證實踐教學開展的前提。改變高校重理科實驗室投入,輕文科教學實驗及資料室建設投入的現狀,在校內建立起必要的語言學習與實踐場所。高校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高對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及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廣泛聯系企事業單位(如報社、電臺、旅行社、酒店、廣告公司等),通過常規見習和實習、頂崗實習、3+1聯合培養等途徑,提高大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四)推進教、研、學相結合
美國當代教育家德里克·博克在《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一書中說:“在大學環境內,只有當實用性教學和應用性研究、基礎研究相結合時,辦學質量才能達到很高的水平,科研與教學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語言類專業教學要與科研相結合,實現以教帶研,以研促教。語言課教師要在搞好教學的同時,樹立教學研究和學術研究的理念,緊密結合大學語文教學內容,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研究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有目的地提煉出研究課題,深入到本學科的前沿地帶,積極開展自主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引入課堂,通過研究提升課程的學術品位。同時,也可以通過開展專題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和專題研究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體現創新性和學術性,形成“教研學互動”的良性循環。
(五)開展語言類專業課外實踐活動
學生語言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僅僅靠課堂教學和教學實踐環節是遠遠不夠的,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能夠為課堂知識學習、鞏固和運用創造更好的語境條件。高校應積極開拓語言教學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朗讀比賽、講演、辯論、講座、討論等活動,由專業教師指導組建話劇、演講、口才、翻譯等協會或俱樂部等社團組織,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教學管理部門應積極為學生創造語言學習和運用的環境,豐富語言的文化內涵,使語言氛圍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休息等各種場合中去,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增加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的動力。
二、總結
總之,語言實踐運用能力是衡量語言類專業人才質量的重要標準。加強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提升語言類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是當前增強語言類專業人才市場競爭力、改善語言類學生就業窘況的必由之路。
作者:楊艷秋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