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工業經濟發展存在問題與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闡述了我國輕重工業結構的發展變化歷程,并就新型工業化道路問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裝備制造業發展問題以及提高工業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國;工業經濟;發展;問題
引言
工業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自建國以來到現在工業已經發展了60多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改革開放之后,發展速度已經排在世界前列,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利益。在這個過程中工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調整工業結構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要采用積極應對的態度去看待它,把壓力變成向前發展的動力。工業問題的研究具有現實的意義,可以認清當下的局勢,對自身的發展有一個明確的定位。
1我國輕重工業結構的發展變化
1.1第一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從1949年到1978年,這個階段由于新中國剛成立,國內的物資非常缺乏,傳統的重工業受到戰爭的破壞,恢復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在這種百廢待興的情況下,輕工業和重工業所占的比例逐年發生變化,重工業比重越來越大,國家走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以農業經濟作為支撐,重工業的嚴重空缺讓社會發展不平衡,所以要對國民經濟進行恢復性的建設。但由于長期忽視輕工業的地位,形成了發展不協調的局面,生產資料過多的投入到重工業中,使人們日常所需的消費品缺乏,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輕重工業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
1.2第二時期
第一階段,從1978年到1982年,輕工業的比重呈現出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了調整,意識到輕工業的重要性,放慢了重工業發展的步伐。這主要表現在投入力度上面,1980年國務院采用六個優先的原則來鼓勵輕紡行業,具體來講就是原材料、燃料、電力資源、發掘、革新、改造的優先使用,保證基本的物質設施不會缺乏。在這樣大的方針指導下,輕工業的增長速度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在1981年再次進行調整,把消費品的生產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大提高了相關行業的生產能力,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所需,努力做到二者協調發展。
第二階段,從1982年到1990年,輕工業產值在不斷增長的過程轉變成輕重工業相對平衡的局面。不能任由一種工業模式不斷地發展,短期內會創造出經濟效益,但是長此以往會很難控制經濟發展的形式,造成一邊倒的局面,這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很不利的。在這個時期,能源的開采速度加快,滿足了冶金工業、建材工業、化學工業等的需求,投資規模的擴大讓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增加,促進了不同行業的發展。輕工業制造的是一些生產生活用品,需要完善的設備來支撐,國家調整了資金的投入比重,讓輕重工業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利用,保持相對平穩的速度,呈現出和諧的發展局面。
第三階段,從1991年到1997年,輕重工業結構出現了小的波動,所占的比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沒有之前發展得那么穩定。因為當時的經濟已經發展地比較好,市場需求量也在增加,人們開始關注到自己生活的質量,不再停留在解決溫飽的時候,開始追求品質的享受。很多人經過自己的打拼找到了一條致富的道路,擁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對家電產品的需求增加,開始購買像彩電、冰箱、空調等產品,從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重工業的發展。這些產品的制造需要大量的原料進行加工,重工業正好適應這個需求,運用自身的功能進行創造,生產出符合人民大眾需求的生活必需品。
第四階段,從1998年到2007年,這個時期重工業的比重出現了快速上漲的趨勢。國內市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多數傳統工業生產能力過剩和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必須對工業的發展形式做出調整,拋棄落后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基于這種情況,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讓重工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00年以后重工業呈現出逐年增高的態勢。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出口貿易和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打擊,那段時間實行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制度,民生工程的建設等各種原因讓重工業比值呈現出居高不下的態勢。
2新型工業化道路問題
關于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問題,國內的學者和專家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需要,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是科學技術信息化帶來的巨大影響,已經滲透到工業發展中,發揮出不小的作用。工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的進步和創新,它是根本的動力。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的資源豐富,勞動力也非常廉價,提高了本土工業產品的競爭力,但是隨著工業資本的提高,面臨的生產壓力也在增大,所以必須轉變理念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要把結構調整作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線,讓其呈現出良性循環的良好運轉[1]。
3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高新技術
企業是指建立在當代前沿科學技術基礎上進行生產和提供服務的企業群體。進入21世紀以來,科技的飛速發展使高新技術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其中也有很多不可忽視的問題:首先是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很多企業都是花錢引進國外的技術,而且創新的速度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需要;其次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很多理論知識已經非常的完善,但是將其變成具體的科技實物還存在著困難;再次是發明專利少,缺乏有發明專利這樣的人才,人才占的比例相對于美國、日本等國家太少;最后是科技研發投入較少,財政對于各項事業的支持都有一定的比重,但是對于科研活動的支持力度不夠。
4裝備制造業發展問題
裝備制造業是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提供技術裝備的工業部門。裝備制造業提供的是基礎設施,決定著各行各業的發展水平,所以它的作用非常重要,是實現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力。從全世界來看,以英國為代表的工業化國家最早生產出了蒸汽機、紡織機、蒸汽機車等設備,他們經過多年的發展核心技術在不斷地改進,一些機器制造廠已經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名望,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效應,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我國經過多年的自主創新,在設計和制造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整體的水平還比較落后,質量比不上西方的發達國家[2-3]。
5提高工業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
工業的發展需要一批專業性的人才作為支撐,這些工業勞動者要具有深厚的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是我國目前的情況不容樂觀,工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都沒有經過專業化的培訓就上崗了。這些未經培訓的工人對工序的了解不深從而導致事故的頻發,對人員本身造成傷害,同時也使企業受到經濟損失,所以應該注重教育的作用。各大院校是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場所,這里可以學到系統的理論和實用技能,并在實踐中進行練習,達到合格的標準。對于某些特殊的崗位要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對于學員來說這既是對自己的證明,也是對工作的負責[4]。
6結語
全面分析我國工業經濟發展中各方面的問題,運用客觀公正的態度進行評價,吸取其中的教訓和經驗,才能更好地促進工業經濟的發展。我國工業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國家要出臺宏觀的政策法律進行調控,指引出正確前進的方向,實現健康可持續的發展,為國民生產創造更大的價值,形成自己的優勢地位,這樣才能在國際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慶,杜綱.關于我國工業經濟發展若干問題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4(4):56-60.
[2]劉傳旺,雷仲敏.論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問題[J].經濟問題,2015(6):26-29.
[3]李姚礦.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變動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6.
[4]劉慧玲.中國西部地區工業化發展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4.
作者:王薇 單位: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