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強化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發展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指導思想。根據這一戰略思想,黨中央先后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決策。作為以提高綜觀經濟效益為核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綜觀經濟理論,必須聯系新的實踐,深化研究,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加快,推動綜觀經濟理論登上新的臺階。
一、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為了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和適應全球需求結構的重大變化,牢牢把握重大戰略機迂期,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科學發展觀早在2003年提出,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前身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九五”計劃提出的。2007年在黨的十七大時,把“增長”改為“發展”。在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指出:“主題是科學發展,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我們黨根據我國現代化發展階段的客觀需要而提出的戰略抉擇。
從經濟發展上說,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抓住以人為本這一核心,對經濟、社會、環境(包括生態在內的廣義環境)進行全面統籌協調的運作,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根本上說,就是從“快字當頭”、“快字為先”的傳統發展理念轉變為“好字當頭”、“好字為先”的現展理念。也就是說,我們要在優化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經濟效益、環境保護等方面狠下功夫的基礎上來保增長速度,真正做到“好先求快”、“好中求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長期的高速經濟增長,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從1978年至2006年,我國年均GDP增長達到9.7%,遠遠超過世界平均增長水平(3.8%)。從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連續四年保持在10%以上。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GDP排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30多年來,我國成了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增長紀錄的創造者和保持者,被譽為“中國奇跡”。但是與此同時,我國出現了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產業結構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諸多問題,經濟發展“圖快欠好”,我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快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比如:近50年來,我國GDP增長了10多倍,而礦產資源的消耗卻增長了40多倍。2006年,按現行匯率測算,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約為5.5%,但重要能源資源煤消耗占世界15%左右,鋼消費量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占世界的54%,……等等。
在以上形勢背景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顯得更加緊迫和嚴峻。正因如此,總書記在今年“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我們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改革開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這里提到的“主題”、“主線”、“五個更加注重”、“三個加快”、“兩個促進”很值得我們深刻體會、理解其中的涵義。
二、綜觀經濟學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指導理論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場全面、深刻且帶綜合性的變革,它必須要有相應的經濟理論指導,特別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方面的指導。在許多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關的經濟理論中,綜觀經濟學越來越為人們所注目。綜觀經濟理論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首先由廣東華南農業大學魏雙鳳教授明確提出來的。魏教授于1982年在《技術經濟與管理現代化》雜志第二期上發表了《淺談綜觀經濟學》一文,隨后又發表了多篇文章,并于1988年正式出版了《綜觀經濟學》(《MAGNI-ECONOMICS》)專著。以后,省內外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界、特別是經濟理論界的一批專家學者參與探索研究,推動該新興學科不斷有所豐富和發展。綜觀經濟學是一門現代科學意義上的綜合性理論經濟學,其核心理念是綜合考察、協調發展。它的研究對象是縱橫經濟諸因素的有機結合及其規律性。一般而言,縱向經濟關系是指國內的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關系;橫向經濟關系是指經濟、社會、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但在拙著《綜觀經濟學研究》一書中(2006年版),指出:“以往所指的縱向聯系僅限于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現在看來已經不夠了。因為傳統的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劃分只局限在一國范圍之內,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經濟國際化的程度愈來愈高,‘球觀經濟’(或稱‘世界經濟’)及其相應的經濟理論早已出現,若從未來發展視角看,隨著太空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經濟活動將要超越‘地球村’而向地球以外的太空開拓,‘宇觀經濟’的出現(現在有了萌芽)已成了必然的趨勢。因此,經濟的縱向聯系是包括了微觀、宏觀、球觀和宇觀在內的廣義縱向關聯”。所以我把縱向聯系作了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只限國內,廣義則把球觀經濟與宇觀經濟納入其中。
綜觀經濟學有三個基本理論范疇,即綜觀經濟系統、綜觀經濟效益和綜觀經濟調控。綜觀經濟系統是指經濟、社會、環境復合大系統內的組成要素以及諸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它是綜觀經濟活動的載體,是進行綜觀經濟研究的出發點;綜觀經濟效益是指經濟活動中,勞動占用和勞動消耗量與在社會可持續發展基礎上所取得符合社會需要的勞動成果之間的比較。獲取和不斷提高綜觀經濟效益是進行綜觀經濟研究的最終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該范疇是綜觀經濟學最重要的基本理論范疇;綜觀經濟調控是指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經濟發展的有關諸因素進行綜合性的調控。它是獲取和不斷提高綜觀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和保證。綜觀經濟學的方法是“一個基礎、六個結合”。“一個基礎”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為基礎。“六個結合”是指“宏觀經濟分析與微觀經濟分析相結合”,“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傳統方法與現代先進方法相結合”,“全面調查與典型調查相結合”。
從上可見,綜觀經濟學是研究國民經濟整體優化發展的新學科,是對傳統經濟學的挑戰和揚棄。其突出的新意在于一個“綜”字,它既是在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包括狹義和廣義)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基礎上研究經濟問題,又是在經濟、社會、環境復合體系統中諸因素的結合上研究經濟問題。通過縱橫經濟諸因素的有機結合從中尋找出帶有本質的規律性。它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綜合性、協調性和戰略性等特點。因此,綜觀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可以說該學科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指導理論之一,是科學發展觀在經濟發展上的重要理論基礎。
三、綜觀經濟理論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踐中謀發展
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之根在于實踐,經濟理論更是如此。綜觀經濟理論只有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中,通過不斷總結和升華,才能求得自身的發展和成熟。整體性、系統性、綜合性、協調性和戰略性是經濟綜觀性的集中體現。我們進行經濟研究或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對策,都需要對相關的諸因素進行考察和綜合分析,找出諸因素的本質聯系,從中得出諸因素相結合的最佳結論(聯系點、側重點、結合途徑等),用以指導經濟實戰,促進國民經濟走向整體優化。為了最終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們需要綜觀經濟理論來指導。按照這一理論的要求,應著重抓好以下9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社會要樹立新的經濟發展理念
我們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要之點是全社會要更新發展經濟的理念。否則,“轉變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話。發展經濟理念更新的主要之點有四:從注重數量增長轉變為注重質量提高,樹立“好字為先、質量第一”的理念;從片面追求GDP增長轉變為重視全面協調發展,樹立“三維經濟發展觀”的理念(即從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經濟發展理念轉變為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的現代經濟發展理念);從追求片面的經濟效益轉變為追求綜合的經濟效益,樹立“綜觀經濟效益”的理念。綜觀經濟效益范疇是符合“三維經濟發展觀”要求的經濟效益新理念,它體現五個方面的辯證統一,即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的統一、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經濟發展與人類自身發展的統一以及人類進行經濟活動的近期需要與長遠需要的統一;在運行機制上,從只抓重點的片面運作轉變為全面統籌協調運作(如統籌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統籌內需外貿協調發展等),樹立“統籌協調”的理念。
(二)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現在我國已進入了必須通過結構調整才能促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所以我們要認真按照“十二五”計劃和2020年遠景規劃的要求,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全方位地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這個戰略性調整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總需求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即降低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提高消費需求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以解決拉動經濟增長總需求的結構失衡問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即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從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改變過去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發展的狀況;要素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即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科技進步,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科技進步因素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空間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即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加快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狀況。總之,通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四大轉變”,即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由主要依靠沿海地區和城市帶動發展向統籌東、中、西地區協調發展和統籌城鄉共同進步轉變。
(三)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為了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制約的矛盾,我們必須大力節約資源,不斷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循環經濟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模式,是低碳經濟最好的經濟載體。該經濟模式在一些發達國家取得了明顯成就。目前,全世界鋼產量的1/3、銅產量的1/2、紙制品的1/3來自于循環使用,水的循環利用更為普遍,一些發達國家在17個產業部類的生產中,水資源的消耗速率已達到“零”增長,有的甚至是負增長。近幾年來,我國遼寧省在鞍鋼、沈化等大型企業中開展能流、物流集成和廢物循環利用,形成生態工業鏈網,重點行業和主要產品的能耗、物耗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我們要認真學習國外和遼寧的成功經驗,把循環經濟的理念真正注入到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之中,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資源的和諧發展。
(四)加大科學技術投入,加快科學技術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的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的50%~70%。實踐表明,發展知識經濟是提高綜觀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它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作用十分顯著。為了加快知識經濟的發展,盡快提高科技在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我們必須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積極支持資源節約和發展循環經濟重大項目的建設,并加快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推廣應用。
(五)加大教育領域投入,加快發展教育事業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他們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體力量。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供的研究結果表明,生產率與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呈現高度的正相關關系。與文盲相比,小學畢業生可以提高生產率43%,初中生可以提高108%,大學生可以提高300%。眾所周知,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形成和積累的主要途徑。目前,我國對科技人才、教育以及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偏低,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高。所以我們迫切需要加大對教育領域的投入,盡快改變投入偏低的狀況,以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進程。
(六)全面提高企業素質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處于主體地位,因而它理所當然也就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體。企業怎樣才能提高綜觀經濟效益,走上速度與效益、經濟與環境高度統一的發展道路呢?關鍵是全面提高企業的素質。為此需要做到以下四點:深化企業改革,進行企業制度創新,逐步實現企業制度現代化;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提高勞動手段的素質,逐步實現技術現代化;認真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實施綠色經營戰略,提高企業管理的素質,逐步實現管理現代化;加強職工隊伍的培訓和教育,增加高檔次人才的輸入,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逐步實現人的現代化。此外,還需要外部環境相配套,如轉變政府職能、形成有利于市場公平競爭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運行機制、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健全規范的法規體系等。
(七)改革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建立和完善綠色GDP核算體系
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套公認的綠色GDP核算模式。我國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于2006年9月7日聯合公布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見2006年9月8日人民日報),這是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份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標志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研究結果表明,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盡管綠色GDP核算工程實際操作難度大,成熟模式仍有待探究,但其理念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的,是完全正確的。它的真正意義在于探索從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向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八)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立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要有相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來保證,否則是不可能推動和實現的。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比較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的作用,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加大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逐步理順資源性產品的價格體系,完善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財稅、投資和外貿政策,并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對高能耗、高材耗、高水耗、高污染產品的限制力度。
(九)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求的法制體制
眾所周知,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是離不開法制保障的。為了使經濟可持續發展有一個長期穩定的格局和環境,我們要加快經濟立法、自然資源保護立法、環境保護立法的進程,并把可持續發展原則納入人口、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等立法之中。基于我國的國情和加入WTO的實際,在立法中要重點關注以下三個問題:抓緊修訂或起草對環境污染防治和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地方要根據國家法律,制定地方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配套法規;在立法中要高度重視與國際上的有關法律接軌,以便有利于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
綜觀經濟學在上世紀末的創建和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許多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經濟理論中,誕生在廣東土地上這一新興學科越來越為省內外、港澳臺以及外國有關人士所注目。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這門新學科在總體上尚處于初級階段,許多理論問題正在探索之中,許多實際問題正在實踐之中,它的發展和完善還有很長的道路。正如原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馬洪教授在《21世紀經濟科學主流與綜觀經濟學》序中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所產生的問題,綜觀經濟學面臨的任務越來越繁重,應該擴大研究范圍,充實內容,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為適應和解決新情況、新問題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有志獻身于綜觀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人們,必須與時俱進,緊密聯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聯系我省“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重大現實問題,大膽創新,進一步深化研究這門新學科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如:深入探究縱向和橫向有關經濟要素的內部和外部的結合問題;深入探究和解決經濟發展與人口控制、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的綜合協調發展的難點問題;深入探究綜觀調控及有關管理配套問題;深入探究和解決微觀經濟管理與宏觀經濟管理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深入探究綜觀經濟學基本范疇、原理和體系問題;等等。大力推動綜觀經濟學走向完善和成熟,使之對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的健康和持續發展起到越來越大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