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進步對漢中市經濟貢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技進步對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認同。事實上,發達國家的生產增長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有60%~80%是靠科技進步而取得的。一些產品如增加其科學技術的含量,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產值和效益。其實這樣的事實早被經濟學家們注意到,1776年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就提到了經濟增長與勞動分工、技術進步和資本積累之間有內在聯系。1928年,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與數學家柯布合作,提出“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obb-Douglas生產函數,簡稱C-D生產函數),為測算技術進步對經濟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礎。1957年,美國經濟學家索洛提出了一個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計算科技進步對于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新方法[1]。索洛提出的模型,定量地揭示了廣義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在世界經濟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索洛也因此獲得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我國,1992年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聯合下達“關于開展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作用測算工作的通知”,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科技進步作用的定量分析。本文以漢中市為例,利用索洛模型,以1978—2008年漢中市相關的統計數據,測算研究科技進步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科技進步與科技進步貢獻率
在工業化國家,一般沒有“科技進步”的詞條,與我們這一概念對應的是“技術進步”。所謂技術進步,通常包括技術發明、技術開發、技術推廣和技術應用,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廣義技術進步,是指一種存在于一切社會經濟活動中有目的的發展過程,它不僅包括了狹義技術進步所指的生產技術水平的變化,還包括了管理技術、服務技術以及智力投資的變化。[2]科技進步貢獻率是人們用來測算科技進步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的一項指標[3]。它是衡量區域科技競爭實力和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一項綜合性指標??萍歼M步的測定模型于20世紀20年代產生以來,經濟學家們提出了許多有關的理論,技術進步及其測定的方法也非常之多,在迄今為止的20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對技術進步及其測定作過較深入的研究,索洛余值法便是其中的一種,它是目前進行科技進步定量分析最為常見和方便的方法。
2用索洛余值法測算漢中市科技進步貢獻率
2.1索洛余值法模型
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在研究美國的經濟發展時發現,影響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不是資本積累,而是技術進步。1957年,羅伯特?索洛發表了《技術變化與總量生產函數》一文,他指出:“經濟增長中扣除勞動力、資本投入數量增長因素之后,所有產生作用的其它因素的總和,都是由技術進步帶來的?!彼髀暹M一步給出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的公式[4]:a=y-αk-βL,(1)式中,a為科技進步的年平均增長速度,y為產出的年平均增長速度,k為資金的年平均增長速度,L為勞動力的年平均增長速度,α為資金的產出彈性系數(指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金增加1%時,產出增加α%),β為為勞動的產出彈性系數(指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增加1%時,產出增加β%)。在規模報酬不變時,式(1)為α+β=1。(2)如Ea為科技進步對GDP增長速度的貢獻,即在GDP增長速度中科技進步因素所占比重,則Ea=ay×100%,(3)同時,亦可分別計算資金和勞動投入的增加對產值增長速度的貢獻。資金對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Ek為Ek=αky×100%,(4)勞動對GDP增長速度的貢獻EL為EL=βLy×100%。(5)產出(y)為GDP,資金k為全社會固定資產與流動資金之和(以“資本形成總額”代替),勞動者(L)為全社會勞動者年末人數(以“全社會就業人員”代替)。
2.2科技進步對漢中市社會經濟增長貢獻分析
2.2.1索洛模型中各因素指標的確定本研究的數據資料來源于漢中市統計局編《新漢中六十年》(2009年9月)。其中,總產出指標選取漢中市生產總值為指標(GDP);資本投入直接取年鑒中的固定資產完成額;勞動力選取就業人員總數為指標。經整理,1978—2008年漢中市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指標數據結果見表1。產出、資金和勞動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均按水平法計算,以產出為例,計算公式為y=(tyty槡0-1)×100%,(6)其中:yt為計算期t年的產出,y0為基期的產出。資本產出彈性和勞動產出彈性的確定,在當前大約有上百種方法。但總的說來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采用歷史數據進行回歸求取,二是根據經驗直接給定。這兩類方法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前者的基本假定是在一段時期內是一個常量,顯然有悖經濟動態發展的現實特點,而后者既有與前者同樣的不足,更忽略地區經濟科技發展差異性的現實特點,過于主觀和籠統。這里我們采用回歸分析法確定資本產出和勞動產出的彈性系數。
2.2.2索洛余值法對漢中市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結果及分析對生產函數[5]y=AkαLβ,兩邊取對數,得出lny=lnA+αlnk+βlnL。根據表1中1978—2008年漢中市的統計數據,利用SPS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計算,計算結果為:綜合技術水平A=2.916,資本產出彈性系數α=0.367,勞動產出彈性系數β=0.633。用公式(6)分段計算y,k,L,然后將α=0.367,β=0.633分別代入公式(1),(3),(4),(5)可得漢中市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結果,見表2。在表2中,我們把漢中市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1988年,這一時期漢中市的資本、勞動、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分別是68.83%,12.52%,18.84%??梢砸姷?,固定資產投資速度的大幅增加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第二階段(1989—1999年),漢中市固定資產投資年增長速度由22.78%下降到21.22%,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25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略有上升,較第一階段上漲5個百分點。勞動力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下降到7.54%。這一時期,資金投入、科技進步以及勞動力對漢中的經濟發展都起到了其相應的作用,而資金與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較為明顯。第三階段(2000—2008年),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下降為3.69%,資本投入對經濟的貢獻率較第二階段上升10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上升了近15個百分點。換句話說,這一時期,漢中市經濟增長有39.11%是科技進步帶來的,53.35%是投資貢獻的,勞動的因素已降到較低。從表2我們也看出,在1978—2008的30年中,漢中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資金投入,其次是科技進步。資本投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61.15%,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為31.01%。在三個階段里,資本投入的貢獻呈下降起伏的趨勢,而科技進步貢獻率卻穩中上升。也就是說科技進步在漢中市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愈來愈顯著。科技進步貢獻率已是評價當今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經濟學家們認為,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不同的[6]。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15%~25%。到了工業化的中后期,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6%~44%。進入工業化后的穩定增長階段,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于50%。工業發達國家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資金投入的增長速度和勞動者人數的增長速度遠低于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因此,降低資本、勞動以及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勞動者素質以及優化資源配置來增加產出,也就是依靠科技進步帶動經濟發展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才能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促進區域經濟的大發展。
3漢中市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3.1漢中市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
科技進步貢獻率反映了產出增長中由科技進步形成的增長比例,因此,科技進步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小的研究,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根據本文對漢中市科技進步貢獻率各項指標的測算,漢中市與全省,乃至全國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比較不高。漢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30年間為31.01%,略低于郭莉、吳翊[7]測算的陜西省的科技進步貢獻31.63%。盡管漢中市的科技進步率在三十年間不斷上升,但在我國發達地區,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50%。陜西省以及漢中市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均低于50%,應該看到,該地區經濟目前尚處于粗放型經濟增長階段。第二,科技投入不足,難以形成創新的績效??萍纪度霗C制是科技體制的重要部分,科學合理的科技投入機制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近些年來,雖然漢中市科研經費在逐年增長,但相對于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2010年漢中市R&D(researchanddevelopment,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只占到全市總產值的1.09%,遠低于全國1.8%的平均水平;而這項經費,發達地區已投入在2.1%以上。第三,基礎條件薄弱,缺乏高層次的科技人才。由于地域因素的影響,漢中市人才流失問題嚴重,高層次的人才更是難以引進。漢中市專利申請量2009年310件,三年累計也只有759件,授權620件(見《2009年漢中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人才的因素是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漢中市高層次人才占全市人才總量的比例低于全省的平均值,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都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
3.2提高漢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建議
在新的形勢下,國家提出了構建陜川渝“西三角”經濟區的構想,漢中處于“西三角”的腹地,也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輻射帶。面對這樣的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漢中市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加速經濟社會的發展,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提高漢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首先,健全科技創新體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政府有關部門應采取政策引導,利益激勵,人才保障等措施,為科技創新搭建好的平臺。在管理上,應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對漢中市經濟前景有重大影響的科研課題與關鍵技術,一方面利用本地的企業、高校、研究院所的力量進行研究解決,同時也可與國內外其它科研院所及高等院??蒲辛α亢献?,聯合攻關。建立健全以實際轉化為主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結合漢中市縣區產業特點,探索行之有效的成果轉化模式。對技術成熟和對區域經濟有牽動作用的優秀項目,可進行示范和推廣,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其次,調整產業結構,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漢中市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儀器儀表、醫藥化工、新型材料、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有相當的技術優勢,要發揮這些主導產業的優勢,就需要把他們做大做強。對于該市的一批傳統企業,要運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其進行改造,使它們盡快向高新技術企業轉換。最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用人機制??萍己蜕鐣陌l展靠不斷地創新,創新的主體是人才。只有及時地發現人才,鼓勵人才,培養人才,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才有不竭的動力。要注重加強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解決高層科技人才匱乏的問題。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培養對漢中市經濟用得上,留得住,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另外,要優化人才環境,制定優惠的政策,暢通人才引進的通道,為人才提供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完善人才經費機制,設立高層次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引進和項目使用專項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