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域視角下經濟發展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與上海的緊密接軌中,湖州落后于蘇錫常嘉上海是長三角經濟發展的龍頭,誰與上海接軌的好,誰就發展得快,長三角素有“北強南弱”的形容“,蘇南現象”遠超浙北的“上海后花園”,次級中心城市“離上海越遠越弱”的規律始終存在。湖州市位于長江三角洲的西南部,距上海200千米,與常州基本相當,無錫、蘇州距上海的相對距離更近,蘇錫常到上海不僅有發達的鐵路運輸系統,而且有著“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水運系統,2000年建成通車的“滬寧高速公路”更使得蘇錫常與上海之間的運輸時間大大縮短,運輸效率大大提升,而湖州到上海的兩條高速“滬蘇浙皖”和“申嘉湖”分別在2008年和2009年才全線通車。對于外商而言,原材料和產品運輸距離的增加不僅增加了運輸成本,而且影響了市場信息和交貨的速度。這對于企業區位的選擇有重大的影響,同時在產業結構迅速變動中的上海,產業的轉移、產品的輻射等與上海的相對距離也有密切關系,所以蘇錫常更易接受上海的輻射,而嘉興緊靠上海,上海對嘉興的輻射帶動作用也遠遠大于對湖州的影響。對長三角的另外兩個中心城市杭州和南京而言,湖州沒有紹興等城市到杭州的距離近,也沒有蘇錫常到南京的距離近,湖州所處的滬寧杭三角形經濟區的中心實際上反而成了經濟“陰影”區,湖州位于三角經濟區的中心這一區位優勢,反而成為其區位劣勢。湖州在與滬寧杭的接軌中,尤其是與“龍頭”上海的接軌方面,遠遠落后于蘇錫常嘉。
開發區建設起步晚,“大平臺”建設水平低蘇錫常地區從1992年開始至今相繼設立了11個國家級開發區和31個省級開發區。開發區的類型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保稅區、旅游度假區、外向型農業開發區等等一應俱全,是我國各種功能開發區最為齊全的地區。湖州開發區的建設1995年才起步,逐步設置了10個省級開發區。各開發區以引進工業項目為主,類型較單一。湖州市占有太湖1/3的岸線,無錫、蘇州先后都設置了國家級的太湖旅游度假區,而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區一直還是省級旅游度假區。相對蘇錫常,湖州的開發區建設規模小起點低,基礎設施投資強度不足。
產業規模與集聚水平低,“大產業”發展滯后無論是新經濟地理學還是新增長理論的推論,都認為產業集聚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源泉,這一推論已經得到大量實證研究的有力支持。產業集聚便于充分利用公共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規模經濟優勢;便于形成高效的專業分工協作體系,有利于降低企業協作成本;有利于企業降低信息成本;產業集聚會促進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改進產品和服務,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企業集群的發展為形成區域性的專業市場提供了條件,而專業性市場的形成又推動著產業的發展。企業通過集聚,產品經市場最大量交易,產生群體效應,最終形成區域性品牌。產業集聚區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和帶動效應,隨著產業集聚戰略的實施,大量的企業和相關服務機構就會如同“滾雪球”越來越多。另外,隨著企業和人員的大量的增加,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也加大,由此帶動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不斷擴大。而湖州市產業集聚起步晚,現在仍然以分散的點狀或者帶狀空間格局為主,組團式的產業集聚格局仍未形成,特色紡織、裝備制造、新能源、木地板、金屬管道與不銹鋼和生物醫藥這六大重點特色產業在全市仍然較分散,單個企業規模小,產業聚集效應弱。㈤人力資源吸引力不足,城市發展活力受限適量外來人口的進入一方面可以帶來充足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可以帶來大量的技術,另外,大量外來人口的進入會刺激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也可以促進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外來人口數量少,比重低,說明城市發展活力不足,城市對外來人員吸引力不足。而人力資源吸引力不足反過來又制約了城市發展的活力。湖州對外來人口吸引力低,湖州市外來人口占戶籍人口比重遠遠低于蘇錫常嘉。
一、當前湖州市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
㈠經濟轉型期與后發優勢根據“微笑曲線”理論,位于“微笑曲線”兩端的科技研發產業和高端服務業是產業價值鏈的高附加值區域。金融危機加速推動了我國東部地區特別是長三角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位于價值鏈中部的低端制造業面臨的生存壓力和困難越來越大,由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科技密集型或者知識密集型為主的產業轉型迫在眉睫。湖州在長三角作為一個工業化相對落后的城市,工業化程度相對蘇錫常等還比較低,但是這同時也是一個后發優勢,作為后發城市,首先可以從國外大城市或周邊的先發城市如蘇錫常等引進各種先進技術,減少了自身研發所耗費的時間成本與物質成本。另外在經濟增長的諸多要素中,制度因素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后發地區直接模仿、吸收和采納先發地區已經形成的有效的制度,與先發地區的制度創設變遷相比較,避免了因不斷“試錯”而支付的高額成本。㈡長三角區域規劃和“三線一樞紐”工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湖州的定位是發揮臨湖和生態優勢,建設高技術產業引領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城市,成為連接中部地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另外在規劃的“一核九帶”中,有兩個經濟帶是與湖州密切相關的,分別是:寧湖杭沿線發展帶和沿湖發展帶。湖州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應嚴格對上銜接好長三角區域規劃,產業布局以寧湖杭沿線和太湖沿線為主要方向,產業發展以生態優先為原則,以發展高新技術、先進制造業、文化創意、生態旅游和高端物流業為主。
湖州從地理區位上是長三角的中心區域,從更宏觀的區域視角看,湖州又是連通上海和中西部區域的樞紐,但是在“三線一樞紐”規劃之前,湖州的交通與其長三角幾何中心的地位難以匹配,而寧杭鐵路、湖嘉乍鐵路、湖蘇滬城際鐵路和湖州綜合交通樞紐這“三線一樞紐”建成之后將徹底改變原有的交通格局,湖州到滬、寧、杭三個中心城市的客貨運輸將更加快捷。長三角區域規劃對湖州的定位、對寧湖杭沿線發展帶和沿湖發展帶的規劃以及“三線一樞紐”工程有望讓湖州改變原有的長三角經濟陰影區的尷尬地位,是湖州經濟騰飛的一個契機。
二、關于湖州經濟發展的建議
㈠外向驅動與內生資本并重,“兩條腿走路”實現雙贏以蘇州模式為代表的新蘇南模式主要是以招商引資為主,以科技園區和大型企業為載體,通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大量積聚來實現經濟提升,是一種組團式的積聚發展模式。溫州模式系以家庭式的私人企業為基礎,以民間靈活的金融制度為支撐,以自發擴展之產業結構為依托。這兩種模式都有其局限性,“蘇州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政府強力主導,依靠高投資實現GDP的高速增長。為了吸引和留住外資,政府必然通過種種措施,人為抑制勞動力成本本來具有的上漲趨勢。因而,在蘇州模式中,社會財富分配向資本、向企業、尤其是外資企業傾斜,而普通民眾難以分享。溫州經濟自成體系,沒有出現過政府人為操縱所導致的增長明顯起落。這張自發形成的分工合作網絡具有外人難以想象的彈性和靈活性,“低、小、散”也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企業家精神,而企業家精神正是利潤的重要來源。但是溫州模式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產品層次低,自主品牌少,規模企業少,抗風險能力差,政府的管理調控作用比較弱,民營企業難以成規模、上檔次,這樣,很不利于企業參與國際化、大規模的經濟競爭。湖州地處蘇南與溫州的中間,經濟發展既有“蘇南模式”的影子,也有“溫州模式”的痕跡。而湖州的經濟發展既不可能完全照搬“蘇南模式”,也不可能完全抄襲“溫州模式”。而是應該吸取兩種模式的優點,兩條腿走路,一是要依托大平臺,以內引外招的大項目為驅動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政府宏觀調控為主導,以各類開發區、產業園等“大平臺”為依托,走“大產業”之路;二是要積極引導和鼓勵本地民營經濟的發展,以市場機制自我調節為主導,扶持一批個體民營企業,激發民營經濟發展的活力,增強民營經濟張力。大產業與民營經濟共存共生,錯位發展,實現地方富足、人民富裕的雙贏局面。
㈡完善人才引進與科技創新機制,增強城市發展活力隨著經濟發展的深入,人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對經濟發展而言,除了政策機制的保障和物質資本的積累,人力資本也是任何經濟實體中最重要的發展要素。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都要為人才創造成長的環境,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使人力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人力資本。人力資本與城市經濟活力是相輔相成的,城市經濟活力強則能更加吸引人力資本的集聚,人力資本的集聚反過來又能增加城市的經濟活力。湖州一方面應下大力氣從各地招攬各方面的人才,充實人才庫,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通過有效的管理和研發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生產力水平,創造更多的財富。另外一方面,應加大本地各類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力度,尤其是熟練技術工人的培訓。通過各類人才的吸引,增強湖州人力資本的積累,形成完善的科技創新機制,從而形成人力資本與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
作者:于春玲單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