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聯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
1.1區域市縣經濟結構演變與分析現代經濟增長方式本質上是結構主導型增長方式,也就是以產業結構變動為核心的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的變動與經濟增長是有機統一的,作為浙江省欠發達地區也不例外,其產業結構的差異也是引起區域經濟差異的主要因素。因此,區域產業結構代表了區域經濟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說區域經濟的發展就是在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動中實現的。浙江省欠發達地區主要涉及的25個縣(縣級市)產業結構,按照國民經濟三次產業分類,區域各縣(縣級市)三次產業結構自2005年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演變(見表1)。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統計顯示,大部分縣(縣級市)產業結構實現了從“一二三”到“二三一”的轉變,已進入到工業化中期階段,個別縣(縣級市)產業結構完成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轉變,進入了發達經濟階段,如文成、洞頭、泰順、天臺第三產業比重分別達到55.26%、52.33%、51.97%、46.91%;但是,仍有一些區縣的產業結構仍然處于比較低度化狀態,如松陽縣、淳安縣、景寧自治縣、慶元縣、磐安縣等第一產業仍占有較大的比重,分別為19.55%、18.59%、16.44%、16.03%、15.67%;第三產業的比重徘徊不前,大大低于浙江省產業4.9:51.6:43.5的水平,基本上處在工業化的初中期階段。從區域三次產業結構演變過程及結果看,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基本上符合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化的演進規律,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即第一產業比重緩慢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穩步增長,第三產業發展有加快的趨勢。綜合起來看,現階段區域的三次產業結構的演變過程主要處在中期階段,第一、二產業的比重依然偏高,第三產業比重總體偏低,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增長成為縣(縣級市)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隨著第二產業得到飛速發展,其內部結構不合理現象逐步顯現出來。主要表現為:發展低級狀態與膨脹狀態同時存在,導致其發展潛力逐漸喪失;生產方式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為主,使得自然環境為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這就意味著浙江省欠發達縣(縣級市)的環境壓力在短期不僅不會由于產業經濟發展得到緩解,相反環境壓力還將持續增強。
總體來看,區域經過多年的快速經濟發展,已基本完成從農業區域向工業區域的演變過程。區域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和升級,是區域未來實現經濟與環境較快地健康、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
1.2工業化對環境威脅是不可避免的工業化過程不僅要消耗自然資源,而且,也必須以一定的環境為基礎;同時,工業化過程也會改變環境,即污染破壞環境,所以,環境也是工業生產必須“消耗”的一種資源,在一些情況下,或者超過一定的限度,環境甚至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我們可以看到的事實是:在一定的工業發展階段,人們寧可承受較大的環境污染代價來換取工業成就;而到了工業發展的較高階段,環境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經濟發展與增長的資源消耗的工業發展階段,工業化進程需要很大的努力從在第一發展階段主要行業發展到在第二階段(污染)行業。作為欠發達地區現在正進入工業化發展的第二階段。許多環境學家也指出工業化過程與環境質量之間存在著矛盾。欠發達地區為了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勢必加快工業化進程,這就造成一場環境噩夢。
2區域環境問題及成因分析
2.1區域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態環境功能退化;水、大氣、土壤環境污染。
2.2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成因一是自然因素:區域地質構造單元位于紹興—江山大斷裂帶東南側,屬華南地槽褶皺系,浙東南華夏褶皺,斷層密布,巖體破碎,極易發生崩塌、滑坡。區域氣候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容易出現集中降雨,這就造成區域地表流水侵蝕,并給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提供了動力,同時也導致區域土地肥分流失,土地肥力下降。區域水資源豐富,但山區性河流特征突出,枯水期水量較少,地面水環境容量也小;城市(鎮)均建于幾至幾十平方公里的河谷、小盆地,相對封閉的地形,氣流運行不暢,擴散條件差,大氣環境容量小,人口及生產要素集聚,極易造成局部氣候條件的改變和空氣環境的污染。二是人為因素:由于歷史上人們對生態環境脆弱性認識不足,片面強調發展經濟,森林砍伐過度,毀林墾荒種糧情況嚴重,致使植被大面積破壞,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嚴重,各種自然災害加劇,導致自然生態惡化;隨著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人工生態系統逐漸代替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城鎮生態系統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農村村落和農田等半自然生態系統,以及林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比例相應減少。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山區,林區發展對森林資源的依賴程度較大,森林資源增長緩慢與經濟發展對森林資源的需求矛盾比較突出。由于經濟實力的不足,發展經濟首先考慮的是木材加工業,其技術含量低、產品加值低、資源消耗高、粗放型經營是這類企業的特點。因此,導致區域經濟發展對森林資源依賴程度過大,森林蓄積量下降,林分質量明顯降低,致使生態環境退化。總之,區域的經濟發展或多或少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體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性。
3結論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欠發達地區在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之間一些一般性的發展結果。結果是關于欠發達地區工業化進程中的具體作用。從我們的分析具體跡象表明,工業化進程可能給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欠發達地區可能是改善落后經濟暴露越來越多的資本流入。同時,欠發達地區需要知道如何從投資這樣一個過程,所獲得他們的優勢,而不是為改善地區經濟狀況,不顧稀缺資源的浪費。因此,欠發達地區在快速推進工業化過程時,應如何利用現有資源的好處以取資帶來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如何耗盡資源。
作者:陳旭堂麻朝暉藍婭萍單位:麗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