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法案例教學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經濟法課程的案例教學,與學生對該課程的滿意度密切相關。本文就案例教學的發展背景、經濟法案例的特點、課堂案例教學如何組織等問題做了相應的探究,提出了優化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的途徑。
關鍵詞:
案例教學;教學法;經濟類課程
從世界法制的發展趨勢看,兩大法系涇渭分明的格局不再,“兩大法系呈現一種相互融合的狀態”(王利民)。我國在司法實踐中,法院用先例判決制度審結案件,就是借鑒了英美法系判例法經驗。在法學教學實踐中,英美國家較早使用了“案例教學法”,培養高素質法學人才。而我國對案例教學法的運用較為滯后,具體到經濟法課程,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手段都需改進。傳統課堂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運用成文法條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低下。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模式不適用法學教育,經濟法課程應積極引入案例教學法。經濟法課程的案例教學,當前的發展問題較多,主要是案例教學體系不夠健全,與之配套的經濟法案例教程良莠不齊,數量短缺,案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無量化的標準,經濟法課程的案例教學處于探索階段。為適應我國對經濟領域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本文就經濟法課程如何適用案例教學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一、案例教學的前世今生
教學中使用案例,是對案例教學法基本特點的理解。案例教學至今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哈佛大學法學院最早利用案例方法對學生開展職業培訓。19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推出的《合同法案例》,是已知最早的案例教學教材。大約在1870年及往后的40余年里,“案例教學法”開始普遍使用,幾乎所有的居于領銜地位的法學院都積極響應。當前在西方國家,案例教學法已被廣泛應用,具體涉及在法律、管理、商業、醫學等職業領域。在各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包括繼續教育都普遍開展案例方法教學。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案例教學法”,其特點是案例源自現實,精心篩選,成其典型。通過案例,展現疑難情景,引發思維風暴,激發潛能,尋找對策。這種案例教學法,實質是不出課堂的實踐訓練。通過案例教學,展現現實中的矛盾與困境,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通過對社會實踐經驗的透視,體現其內含的原則、觀點及方法。
二、經濟法案例的特點
經濟法課程使用案例教學,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案例?案例是一些疑難情景的描述,與現實的、具體的、需要進行探索和解決的問題相關。案例反映的中心問題一個或數個,其結構包括事件背景、發生發展的過程、矛盾的沖突與激化、疑難問題的提出,不同觀點的討論、矛盾解決的策略與方案等。經濟法案例的特點可概括為:
1.案例來源于現實的經濟生活案例是需要由師生研究與解讀的,呈現于課堂的某些現實場景。案例源自生活,是與問題相關的,為達到教學目的,而基于現實設計的情景。案例情景具有真實性與實踐性,充分展示矛盾與事態的曲折發展過程。案例教學的目標是培育應用型法律人才,案例研討,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2.所選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的選擇要與教學目的相銜接,涵蓋課程的重點與難點,案例提供的疑難問題應具代表性,適合課堂研究與討論。典型的案例應能說明經濟法課程各章節的法理,案例里的復雜情景與多種觀點是案例研討的基礎,便于學生多角度思考。通常選取新近發生的、貼近學生生活經歷的、與名人相關的或本地的案例,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與重視。
3.案例的設置具有針對性、目的性案例要注意與經濟法規則、條文、爭議觀點以及教學相關聯。在案例研討中,學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斷過程,必須基于對法條內涵的理解、案例疑難情境的認識。通過將法律規定與案例情景中分散的線索串聯起來,從問題解決者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尋求解決對策。案例教學,有利于訓練學生思維方法。以上特點,體現了案例教學的思考性、復雜性與綜合性。
4.案例的表現形式變化多端按屬性不同劃分,案例可分為探索性案例、描述性案例、實證性案例、說明性案例等。隨著案例的形式變化發展,出現了事實和虛擬相結合的案例;全局和局部相結合的案例;隨著多媒體教學、微課的普及推廣,在平面的圖文案例基礎上,出現了更多的視聽案例。案例教學,絕非案例的簡單羅列與推介。經濟法課程的案例教學,應在案例廣泛收集的基礎上,編寫案例教程。一部完整的經濟法案例教程,應反映教學的指導思想、課程的重點難點。具體到所選案例,應全面反映案情發展、相關的法律問題及爭鳴觀點。通過介紹法律要義、組織小組討論、結合案情進行法理分析。
三、案例教學的組織
案例教學的組織,通常會碰到幾個問題。從以下常見問題的分析中,可發現有效組織案例教學的方法。
1.個案分析還是多案例引用課堂教學個案分析的特點是,一個典型案例包括了多個課程知識點,分析深入具體,觀點豐富。個案分析研討,對法律知識的掌握能產生融會貫通的效果。圖書資料上就有大量的個案分析。但學生的特點是,對某一案例興趣的集中度不夠持久,對法理的長篇論述缺乏熱情,所以個案分析研討不適宜大量使用,或者將研討的典型個案作簡化處理。實踐中教學效果較好的是多案例引用,這需要大量案例的儲備與選用,一個法條直接引用多個案例分析證明其中的法理,不斷調動學生的興奮點,增強內容的新鮮感,可使學生長時間對教學內容保持專注。這種教學法必須投入大量的備課精力,博采眾長,才能達到多案例引用的教學效果。
2.集中研討還是小范圍提問一個典型案例的集中研討理論上講能使各知識點融會貫通,但針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效果不一定很好。主要是學生課前預習不足,對法律的新知識理解不深或一片空白,課堂參與的主動性不強,對預先設置的問題沒有任何概念,研討的后果是學生憑直覺或隨意想象回答問題。個案的集中研討要達到較好的效果,必須預先布置任務,創造場景,預習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但個案研討的弊端也很明顯,主要是耗時費力,學生的主動參與有熱情,做預習與思考的卻不多,結果是氣氛熱烈,效果有限,課堂時間大量流失,案例教學流于形式,實際效果不佳。相比小范圍提問,通過問題的有效設計,能及時地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不同案例以及問題的設置,能不斷刺激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快速反應,提出對問題不同的回答,引起了對案例判決結果以及分析的好奇心。小范圍提問,還能節約時間,教師可有效地利用課堂的時間資源,向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目前,高職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繁雜,比較適合針對不同案例的小范圍提問。
3.采用模擬法庭還是傳統的課堂后現代主義以“異質平等觀”主張去權威、去中心、拆結構、摒歧視。反對用統一標準評價教學,主張接受差異,保護學習者的豐富性、多樣性,關注具有無限發展潛能和各具獨特性的學習者個體。模擬法庭,能引導學生表達多面的觀點,以多元的思維方式和對話創新,讓學生模擬決策情境,體現了后現代主義以話語結構審視教育的方式。模擬法庭通過模擬具體的案情,把學生分為立場對立的有帶有課堂競爭色彩的原被告雙方。庭審開始后,由教師模擬的法官設置相關的案例,原被告雙方通過法庭陳述、辯論和總結,把事件發生的背景、案情反映的問題、矛盾和沖突提示清楚,最后通過“法官”的當庭判決、陳述判決理由。模擬法庭整個庭審過程真實、緊張、熱烈,教學雙方作為共同參與者致力于問題的解決,改變傳統課堂平鋪直敘、枯燥乏味等不足。模擬法庭要注意的是案例設置的針對性與典型性。不足之處是模擬法庭較適合小班授課、要求學生對涉案的法律法規知識進行預習,模擬法庭對學生的法律素養、思維判斷能力以及主動參與的熱情等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經濟法教材中,像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等章節內容適合開展模擬法庭授課。傳統課堂教學由于上課信息量大,教學內容系統全面等特點,加上采用多媒體教學,已經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陳述。而模擬法庭,國內已有相應的實訓軟件出現。傳統課堂與模擬法庭可以實現融合互補。
四、案例教學的效果
案例教學,可使學生訪問多種需要分析、解讀的疑難情景。案例教學的效果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實現互動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是師生互動、交往的場所,非教師個人表演的舞臺。通過案例教學,教師可從課堂機械的灌輸講授轉為雙向的互動參與,這體現了課堂以交往為媒介的特點,有利于構建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教師要關注、探尋學生的生存方式,在反思案例素材選擇的成敗得失后,不斷完善案例教程,提高教學技能,使學生在案例互動中內化所獲取的知識。
2.提高學習效能,使學生轉向主動學習課堂教學,不是把學生作為被動受體進行訓練,而是要正視學生作為鮮活生命個體的特點,調動他們的真實情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探求周圍世界。使用案例教學,爭議的觀點可能很多。面對矛盾沖突的困境,學生需要獨立思考,探求法條內涵與問題的關聯性,做出準確的判斷分析。案例教學將使學生從被動的吸收者轉為主動的探索者,在主動學習中獲取知識,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能,培養了學生的個性與創新精神。
3.增強學生分析、應變及獨立思考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課堂是探究知識而非簡單傳授知識的場所。由于社會經濟生活的復雜多變性,對于實際問題,法條往往難以機械地復制套用,學生必須適應外在環境變化,準確地把握各種法律關系。案例教學致力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動態的問題探究中,消化靜態的知識。案例教學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都是極大的鍛煉。
參考文獻:
[1]蔣關軍.理論追溯:案例教學何以成為可能[J].教育學術月刊,2008.08
[2]程宏.法學案例教學的方法與運用[J].湖北社會科學,2008
[3]鄭金洲.重構課堂[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
作者:阮洪 單位: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