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章摘要】
農村經濟結構需進行戰略性調整。經濟結構調整是生產力發展中永恒存在的問題。本文就此論述了調整的基本原則、調整的區域布局、調整的目標重點、調整的結構層次和調整的操作要領。
【關鍵詞】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結構層次;策略
經濟結構調整是生產力發展中永恒存在的問題。農村經濟結構隨著經濟發展必須進行適當調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結構曾不斷有所調整。近幾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農產品供求關系從短缺轉向總量供求平衡,且部分農產品出現過剩,價低賣難,農民增收遞減。“入世”以后,隨著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產銷矛盾,更加突出。農村經濟結構發展到急需進行戰略性調整。
1基本原則
1.1以市場為導向市場是反映社會對各種產品需求的“睛雨表”,也是衡量不同產品價值高低的“觀測器”。在農村,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怎樣生產?需要根據市場行情,分析研究,對比決策。決不能不顧市場情況,盲目安排。市場有國內、國際市場,有微觀、宏觀市場。各地的地域環境不同,商品市場情況也不一樣。農村經濟結構首先要根據市場情況來作出安排。市場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首要依據。
1.2以資源為依托發展生產實際上也就是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資源有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水、氣候、生物、礦產等;有社會經濟資源,包括勞動力、基礎設施、生產設備、勞動對象、科技、信息等。資源是發展生產的依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少資源,生產就寸步難行。農村究竟應發展些什么產業、產品、必須立足于當地的資源條件。各地的自然地理不同,擁有的資源也就各異。在全國、全省,有宏觀上的區域分異在一鄉、一村,有微觀上的區域分異。放眼全球,不同的國家,又有其各自的資源優勢。如何充分發揮好當地的資源優勢,趨利避害,揚長補短,開發利用好客觀存的寶貴財富,以求發展好經濟,取得增產增收的實效,這是考慮和決定經濟結構安排的立腳點。否則,如果脫離現實條件,形成空中樓閣,必然會一事無成。
1.3以效益為中心生產的合理組合,資源的合理配置,其根本要求在于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結構的調整必須以效益為中心,力求優質高產、增收節支,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致富。首先要求有好的經濟效益,即費省效宏,獲得盡可能高的贏利;同時要有利于社會發展、環境改善,力求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論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方略
1.4以科技為動力經濟結構調整必須依靠科技。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實際上就是合理組織農村生產力的一大重要舉措。生產力的合理組織有其規律性。認識和掌握其規律并操之于實踐,這就是運用科學技術。對于每項優勢產業或產品的振興,都必須有科技來保證。如農作物就要有先進適用的良種良法。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和新興特色產業,更要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不講科技,不按科技要求辦事,調整就缺乏動力。
2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中央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出現的新特點、新問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針對農村經濟結構提出解決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幾個策略
2.1既要堅持面向市場,又要強化政策的導向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即將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場機制將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調節作用。當前,在進行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時,一定要堅持面向市場這一原則,運用社會義市場經濟的市場調節機制,引導廣大農民根據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合理分配農業和農村社會資源,自發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做到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避免和克服脫離國內外市場實際的盲目調整;要運用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創新和引進高科技農產品及其加工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經濟附加值,滿足社會對農產品多樣化、多層次、優勢化的需求。
2.2既要充分尊重農民的自主權,又要加大行政推動的力度農民是農村市場經濟的主體,同時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主體,各級政府要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等黨在農村的基本路線的基礎上,切實尊重、依法保護農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生產經營主體地位,建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利益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農民進行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鼓勵廣大農民大膽探索,積極實踐,選擇符合本地實際的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路子,真正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自主權交給農民。
2.3既要加快發展高科技農產品,又要不斷擴大、改造、提升傳統特色產業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決不能再走簡單的數量、比例加減的老路子,必須注重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積極推進農業科技革命,把促進高科技在農業上的應用,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加速農產品的更新換代,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第一驅動力,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體系,大力開發、積極引進、加快推廣農產品各項新技術,既要追蹤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前沿,又要滿足結構調整的現實需要;既要重視基礎研究、開發研究,又要重視技術推廣;既要發展高新技術,又要重視常規技術;既要集中力量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又要注重產前、產中、產后技術的集成配套,加快發展高科技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溫鐵軍“.三農問題”真的無解嗎[J].決策咨詢,2002,(4).
[2]刁懷宏.試論政府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職能[J].農業經濟問題,2002,(1).
[3]龍方.農業結構調整的風險及其防范[J].農業經濟問題,2002,(1).
[4]楊雍哲.提倡學術活動的求實精神[J].農業經濟問題,2000,(11).
作者:晏超軍 單位: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羅家屯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