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審計質量與經濟理論的融合小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委托理論與公司理論
1.委托
理論委托理論(AgentTheory)是20世紀7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詹森和梅克林認為,委托關系是一個人或一些人委托他人根據委托方利益從事某些活動,并相應授予方某些決策權的契約關系。該理論認為,呈層級分布的企業組織會形成多級委托關系,其中最主要的委托關系是股東、董事會及董事會、經理層的關系。委托方與方目標函數的不一致是導致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委托授權方希望方根據委托方的經濟利益從事經營活動,但方由于“經濟人”本性,并不能總是按照委托方的意愿采取行動,反而有可能利用自身掌控公司經濟資源的優勢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背離維系委托關系的基礎———委托方的目標利益。對于由此產生的成本問題,詹森和梅克林認為,成本=監督成本+保證成本+剩余損失,其中監督成本和剩余損失由委托方承擔,保證成本由方承擔。委托方為降低成本,需要設計制度來激勵、約束方履行職責,這種機制就是內部“公司治理”。
2.公司治理理論
“公司治理”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西方學者對公司治理的界定包括組織機構論與制度安排論兩種觀點。筆者認為,組織結構與制度安排的關系就像計算機硬件與軟件系統的關系一樣,缺一不可。公司治理結構的外在表現是組織機構,是不可或缺的組織構架;公司治理結構的內在精髓是約束與激勵機制,用以支配委托關系,使委托方與方都能實現自身經濟利益。
3.借鑒與融合
第一,高質量的審計報告能夠有效降低成本。委托方對方激勵機制產生作用的基礎是財務報告真實、客觀、公允。絕大多數股東不具備專業知識,以一己之力驗證財務報告成本過高,理想的制度安排是股東委托注冊會計師進行獨立審計。審計是在長期的委托關系中,交易雙方根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要求,經長期搜尋而產生的制度安排。高質量的審計報告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明晰委托關系中的權利與責任。第二,高質量的審計報告是制定公司有效治理機制的需要。公司治理組織機構的構架和以支配委托關系為目標的制度安排,必須以公司真實的經營狀況為基準,否則構架不合理、制度安排不當只能導致公司治理機制失效。在這樣的背景下,審計就成為了有效的監督方式。高質量的審計報告是公司治理的內在需求,是社會選擇所致。這種選擇的本質在于通過了解真實的財務信息,準確判斷財務狀況,制定相應的公司治理機制,保證委托關系的存在。
二、博弈論與信息不對稱理論
1.博弈論
博弈論是美國數學家馮·諾伊曼(Von.Neu-mann)和經濟學家莫根施特恩(Morgenstern)1944年創立的方法論。美國數學家納什(Nash)、經濟學家海薩尼(Harsanyi)、澤爾騰(Selten)成功地運用博弈論闡釋了多種經濟現象。莫里斯(Mirrlees)、維克里(Vickrey)、阿克爾洛夫(Akerlof)、斯蒂格利茨(Stiglitz)、思朋斯(Spence)運用博弈論研究不對稱機制下的信息經濟學,使博弈論成為了經濟學領域的基本分析工具。[5]博弈論主要研究參與人之間相互行動的決策選擇問題。博弈可分為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20世紀50年代之后,研究轉向非合作博弈———現代博弈理論。當某個主體采取行動時,不僅需要考慮對手的行動策略,還要預測對手將來要采取的行動策略以及自己的應對策略。在他人策略給定的條件下,每個參與人都選擇可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策略,所有參與人選擇的策略形成最優策略組合,形成“納什均衡”(Nashequilibri-um)。按照參與人信息是否完全,可以分為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2.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指在經濟活動中,參與人之間對信息的掌握程度往往是不對稱的(Asymmetric),一些參與人比另一些參與人擁有更多的信息,對信息量掌握程度的不同直接影響行為相對者的決策:隱藏行動的道德風險模型(MoralHazardwithHiddenActionModel)與隱藏信息的道德風險模型(MoralHazardwithHiddenInformationModel)。隱藏信息的道德風險模型是現代信息不對稱理論研究的重點,該模型是委托方因掌握的信息有限,只能觀察到方的行動,不能觀測到方自然狀態時的選擇。為避免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經濟學家們設計了多種解決機制,如信號傳遞(Signaling)機制、信息甄別(Screening)機制、信譽(Credibility)機制。
3.借鑒與融合
第一,多重博弈關系制約審計質量的形成。財務報告由公司管理層編制,外部注冊會計師對其進行審計,最終披露的財務信息是管理層與外部注冊會計師雙方談判的結果。按照博弈論的觀點,投資者、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政府監管部門等多重利益主體擁有各自不同的目標函數。審計質量受相關利益主體的共同影響。不同主體對審計質量需求的差異導致了多重博弈關系的存在:會計師事務所與委托方、政府監管部門與會計師事務所、政府監管部門與公司管理當局之間博弈關系的動態變化,都直接或間接地制約著獨立審計質量的形成。第二,不對稱信息的解決機制要求高審計質量客觀存在。由于信譽機制的存在,為緩解道德風險,注冊會計師不能利用信息優勢謀求短期利益,而必須珍視自己的“聲譽”,如果審計質量得不到投資人的信任,注冊會計師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因安然事件而倒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因此,不對稱信息的解決機制解讀了高審計質量存在的價值。
三、有效市場假說與經濟后果學說
1.有效市場假說
1970年,美國著名財務學家尤金·法瑪(Eu-geneFama)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P)。他認為,在有效市場上進行證券交易,任何投資者都不能通過技術分析或者對公司基本面的分析獲取超額收益,因為所有證券的價格都是其均衡價值的真實反映。在一段時期內,證券價格的實際變化與證券價格的預期變化之間沒有差異。假說的成立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有眾多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相互獨立的投資者參與證券評價與分析;
(2)與證券相關的信息事件是獨立、隨機發生的;
(3)當獲得新的信息時,投資者都試圖馬上調整原來的證券價格以反映新的信息。
根據不同時間維度下信息與證券價格的關系,法瑪把有效市場劃分為三種類型:弱式有效市場、半強式有效市場、強式有效市場。法瑪對有效市場的定義和分類都是描述性的。后來的研究者根據法瑪的思想,沿著兩條路徑對有效市場進行了檢驗:其一,先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界定“價格完全反映了可獲得信息”,再建立隨機模型進行檢驗;其二,尋找市場均衡條件下的證券價格,用統計方法判斷實際價格與均衡價格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從而判斷這種差異是否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持續的超額收益。
2.經濟后果學說
經濟后果學說(EconomicConsequences)由斯蒂芬·A·澤弗最早提出,對會計、審計研究產生了質的影響。所謂經濟后果,是指會計信息的披露策略會影響管理層、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相關利益主體的決策行為,最終影響企業的市場價值。經濟后果學說認為,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首先影響公司管理層。由于會計信息披露策略的不同,管理層很有可能因此改變行為策略,而管理層經營行為的改變將影響投資者決策,投資者可能會利用手中的資金支配權對其聘用的管理層施加壓力,并根據經營狀況對投資策略作出調整,影響公司價值。同樣,政府也會充分考慮會計信息披露的經濟后果,對會計信息的披露實施管控。由于相關利益主體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以及契約的不完全性,管理層可能通過調整會計信息披露策略,使經營成果失實,誤導投資者判斷,導致不同的經濟后果。經濟后果對公司價值產生剛性約束。
3.借鑒與融合
第一,審計質量具有經濟后果。經濟后果學說在有效市場假說基礎之上提出,盡管會計信息的披露質量不會對公司現金流量產生直接影響,卻會對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以及公司價值產生間接影響,強調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特征。審計報告是對會計信息進行鑒證的手段,是對會計信息可靠性、公允性的保證,屬于廣義的會計信息范疇。只有建立在可靠性基礎之上的會計信息才具有相關性。因此,審計質量的高低會影響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的判斷,具有經濟后果。第二,有效市場假說可以解釋審計質量與股價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于弱式有效市場,當前證券價格完全反映了蘊含在證券歷史價格中的全部信息;對于半強式有效市場,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公開的可用信息;對于強式有效市場,由于證券價格反映了所有與該證券有關的信息,無論是公開的信息,還是內幕消息都已經得到反映。絕大多數研究結論支持弱式有效市場和半強式有效市場假說。但無論是弱式有效市場還是半強式有效市場,財務報告作為歷史信息,都是理性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而且經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的財務報告更容易令投資者信服。因此,審計質量的高低與投資者決策直接相關,與股價間接相關。
作者:陳煒煜單位:北京物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