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經濟統計制度建設路徑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經濟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特征,使傳統經濟環境下建立起來的經濟統計制度的適應性降低,對原經濟統計制度提出了挑戰。新經濟統計制度建設要改革完善經濟統計調查手段,更新完善經濟統計行業分類,要建立完善新經濟專項統計制度和指標體系,實施統計人才戰略,建設高素質統計隊伍。
關鍵詞:新經濟統計制度;建設路徑
新經濟的崛起,不但孕育出新的產業形態,在整體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的局勢下,也為緩解經濟頹勢,穩定經濟發展,促進傳統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動能要素。與傳統經濟相比,新經濟在經濟活動主體特征、產品承載形態和要素組合方式等方面截然不同,具有有別于傳統經濟的諸多特征,同時又與傳統經濟融合滲透,難以清晰界限。新經濟在推動經濟增長,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也使傳統經濟環境下建立起來的經濟統計制度的適應性大打折扣。原統計制度已無法準確反映新經濟活動的總體規模、結構特征、運行趨勢及對總體經濟的貢獻,難以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準確信息和數據支撐。國家統計局在經過充分調研后于2016年1月《關于加強和改進“三新”統計工作的通知》,開始研究部署建立新經濟統計制度,各地方也對新經濟統計工作展開探索和實踐,但迄今仍然問題多于成果,新經濟統計制度創新任到重遠。如何構建新經濟統計制度,準確反映當前經濟新常態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舊動能轉換的局勢和新經濟發展情況,滿足政府決策信息需要,保證我國經濟成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經濟的特征
1.新經濟的涵義在我國,國家統計局用三新來統稱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為核心的新經濟。新產業一般是指以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發展成果為基礎產生、發展起來的規模化的新興產業部門,既包括新技術的直接產業化,也包括傳統產業經新技術改造后形成的新的產業。新業態是指為滿足社會對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在技術創新和應用過程中對傳統產業形態進行升級改造而產生的新的產業形態。如電子商務、新媒體就是在對傳統銷售業和傳統媒體的改造和顛覆過程中形成的全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是指在新的技術條件下,企業內外各種經營要素在不斷的整合和重整后形成的具有較高效率和獨特競爭力的新的商業模式。新經濟的崛起,不但孕育出新的產業形態,在整體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的局勢下,也為緩解經濟頹勢,穩定經濟發展,促進傳統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動能要素。
2.新經濟的特征與傳統經濟相比,新經濟在經濟活動主體特征、產品承載形態和要素組合方式等方面截然不同,具有有別于傳統經濟的諸多特征,同時又與傳統經濟融合滲透,難以清晰界限。首先,新經濟是高新技術、新興技術產業化運用的結果,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主導的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支撐整個經濟社會的核心基礎設施。其次,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從而催生出大量的小微企業以及微商等個人經營者,規模小、數量多、變化快。另一方面,互聯網作為信息高速公路,使各類經濟主體高效互通有無匹配剩余經濟資源成為可能,共享無處不在,協同消費、協同經濟、點到點經濟迅速發展。再次,在新經濟中,數據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資源,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此外,值得重視的是,新經濟突破了產業界限,跨界融合、混業經營成為新常態,產業界限越來越模糊。新經濟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特征,使傳統經濟環境下建立起來的經濟統計制度的適應性降低,對原經濟統計制度提出了挑戰。
二、新經濟統計制度建設實踐
1.國內實踐國內新經濟統計制度建設由國家統計局主導,目前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主要工作涉及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制定三新經濟專項統計制度,開展三新專項統計工作。國家統計局在經過充分調研后于2016年1月《關于加強和改進“三新”統計工作的通知》,開始研究部署建立新經濟統計制度。4月,《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專項統計報表制度》出爐,在這份文件中,國家統計局對“三新”專項統計報表做出了較為詳盡規定,內容涉及新產品、新服務、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11個重點領域。其次,研究制定“三新”經濟增加值測算方法。在“三新”經濟專項統計制度建設和實踐基礎上,國家統計局制定了“三新”經濟增加值及其總量的測算方法,涉及戰略新興產業、新服務業、互聯網金融等九大領域。再次是研究制定或完善與新經濟相關的行業分類標準。最后是研究制定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這些實踐為我國新經濟統計工作和制度建設奠定了基礎、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新經濟統計工作的困境,在數據采集方式、調查對象確定、行業分類標準制定、統計指標體系、經濟增加值測量等方面仍然任重道遠。
2.國際實踐國際上對新經濟統計制度的研究較早也較為深入,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以及OECD、歐洲統計局等國際組織和權威機構從理論研究到具體實踐,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的階段性成果。OECD的研究表明,新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必然會造成GDP統計方面的遺漏,從而降低了對經濟增速的評估值,對新經濟結構、規模以及趨勢的全面準確測算勢必成為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應對新經濟對政府統計工作的挑戰,國家統計機構的參與和主導極為關鍵;各國統計機構應重新設計統計調查方案,如擴大居民調查范圍和內容、完善企業注冊調查制度等,減少遺漏新經濟活動數據。2000年,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測算新經濟》研究報告,系統研究了新經濟對國民經濟主要核算指標可能產生的影響。此外,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更新了北美產業分類體系,將新經濟所包含的各個行業納入到新的產業分類體系中。自1999年始,美國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連續十幾年美國各州新經濟指數報告。該報告分析了新經濟指數的基本構成要素,明確指出新經濟在全球化、知識型、信息技術、創業、創新驅動等方面的鮮明特征。其中,創新能力已日益成為新經濟時代競爭力提升的主要推動因素。
三、新經濟統計制度建設的挑戰
1.新經濟的主體特征帶來的挑戰新經濟的主體特征使傳統經濟統計調查手段應用受到限制,統計漏項較多。首先,現代信息、物流技術的發展極大降低了交易的信息成本、溝通成本和運輸成本,大量小微企業如雨后春筍,個人經營者如微商大量涌現,這些主體規模小,業務分散、隱蔽,常規報表統計方法難以反應其全部經營行為,特別是大量微商、C2C交易,多數賣家未進行工商稅務注冊,成為統計盲區。其次,這些主體數量眾多,涉及面廣,情況極為復雜。再次,大量新主體基礎薄弱,抗風險能力低,穩定性差,變化迅速,給長期穩定的統計監測和調查帶來很大困難,對統計能力是一個挑戰。
2.新經濟跨界融合特征帶來的挑戰新經濟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以互聯網為紐帶,貫穿一二三產業,聯結虛擬與實體,經營模式趨向生產服務一體化,這種跨界融合、混業經營的特點,模糊了行業界限,給統計上產業劃分、行業界定帶來很大困難;也容易導致重復統計,難以厘清經濟總量及新經濟規模和特征。現行經濟統計行業分類無法與“三新”發展完全匹配,亟需完善。
3.新經濟的互聯網特征帶來的挑戰互聯網是新經濟的核心基礎設施。互聯網高效率成本優勢,刺激了海量新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產生了海量數據,在增強了新經濟行為的隱蔽性的同時,也為統計機關的信息搜集、分析、處理能力,網絡監控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4.新經濟的共享性帶來的挑戰新經濟是共享經濟。共享性使資產的生產性質和消費性質變得模糊,如家庭轎車本來是純消費品,但通過共享來賺取出租收益就成為經營行為。主體身份的隱蔽性和資產性質的模糊性,使傳統統計調查方法很難抓取到相關生產數據,從而造成統計黑洞。
四、新經濟統計制度建設的路徑
1.改革完善經濟統計調查手段要改善和強化傳統統計調查手段,擴大傳統社會調查范圍,夯實其基礎,把新經濟內容內化于人口普查、居民調查內容之中,以獲得居民個人生產經營活動更為全面更為詳盡的數據;要不斷完善公司企業的工商登記、稅務登記制度,從靜態到動態擴展調查范圍和內容,以求獲得新經濟主體更詳細的經營數據。要加強新經濟統計制度相關各相關部門之間的橫向協同,建立它們之間穩定的合作關系以及跨部門的日常協調機制,同時建立健全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平臺,強化工商稅務商務銀行等部門間信息溝通和共享,防止數出多門,重復統計。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大數據挖掘使用力度,加強對共享經濟經營平臺監管和合作,實現現代信息技術對統計工作的深度滲透和融合,使統計數據獲取難、質量低的問題得以根本解決。
2.改革完善經濟統計行業分類要修訂完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目錄》,在對新經濟現狀和趨勢充分了解分析基礎上,把新經濟各行業進行科學分類,并納入到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目錄中,使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統計對象都能在目錄中找得到、對得上。要針對新經濟動態變化的特點,加強對“三新”經濟的跟蹤分析,不斷吸收新產業淘汰落后行業,并據之及時修訂更新行業分類,使其適應匹配新經濟的新發展、新動向。通過對行業、產品或服務的科學分類,把新經濟完全納入到國民經濟統計中,防止重復計算。
3.建立完善新經濟專項統計制度和指標體系要以國家統計局《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專項統計報表制度》為基礎加強文本分析和理論探討,及時總結“三新”統計工作的實踐經驗,把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相結合,不斷完善新經濟專項統計制度,全面、及時、準確的反映新經濟的發展情況。要進一步研究探索新經濟產值、增加值的核算制度和方法,正確反映新經濟的發展規模、在產業中的分布,以及新經濟對整體經濟的貢獻度。要研究制定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從規模、結構、貢獻、趨勢等各個維度全面反映、準確衡量新經濟。
4.實施統計人才戰略建設高素質統計隊伍新經濟是知識經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其對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的依賴空前密切。新經濟的統計調查手段和分析技術表現出較強的高科技性和復雜性,現有統計隊伍的知識結構難以勝任,因此要實施統計人才戰略,建設一支適應信息技術要求的知識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要加強對現有統計隊伍新經濟統計制度的培訓工作,要引進信息化統計人才,深入推進統計改革創新。
參考文獻:
[1]許憲春.新經濟的作用及其給政府統計工作帶來的挑戰[J].經濟縱橫,2016,(9):1~5.
[2]朱敏,牛祿青.新經濟統計之惑及對策研究-基于福建省晉江市的調查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5):54~60.
[3]虞華,陳光亞.我國“三新”經濟統計體系建設路徑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8,(4):10~15.
[4]于芳東.對國際上創新經濟統計測度研究的述評[J].調研世界,2016,(8):6~11.
[5]趙利兵.“新經濟”統計的現狀和面臨的困境[J].內蒙古統計,2018,(5):47~49.
作者:李新花 單位:壽光市古城街道財政經管統計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