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社會經濟與自然復合生態體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復合生態系統的特征
組成此復合系統的三個系統,均有各自的特性。社會系統受人口、政策及社會結構的制約,文化、科學水平和傳統習慣都是分析社會組織和人類活動相互關系必須考慮的因素。價值高低通常是衡量經濟系統結構與功能適宜與否的指標。在計劃經濟體系內,物質的輸入輸出,產品的供需平衡,以及影響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積累速率與利潤,則是分析經濟經營水平的依據。自然界為人類生產提供的資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量與質方面,將不斷有所擴大,但是有限度的。礦產資源屬于非再生資源,不可能永續利用。生物資源是再生資源,但在提高周轉率和大量繁殖中,亦受到時空因素及開發方式的限制。生態學的基本規律要求系統在結構上要協調,在功能方面要在平衡基礎上進行循環不己的代謝與再生。違背生態工藝的生產管理方式將給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負擔和損害。
再則,穩定的經濟發展需要持續的自然資源供給、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不斷的技術更新。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必須通過高效的社會組織,合理的社會政策,方能取得相應的經濟效果;反過來,經濟振興必然促進社會發展,增加積累,提高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對自然環境的保育和改善。
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涉及生產加工、運輸及供銷。生產與加工所需的物質與能源仰賴自然環境供給,消費的剩余物質又還給自然界。通過自然環境中物理的、化學的與生物的再生過程,供給人類生產需要。人類生產與加工的產品數量受自然資源可能提供的數量的制約。此類產品數量是否能滿足人類社會需要,做到供需平衡,而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則決定于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的成本、有效性及利用率。顯然,在此種循環不己的動態過程中,科學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成本核算和產品價值方面通常把科技投資及環境效益亦計算在內。
在此類復合系統中,最活躍的積極因素是人,最強烈的破壞因素也是人。因而它是一類特殊的人工生態系統,兼有復雜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人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人,以其特有的文明和智慧驅使大自然為自已服務,使其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以正反饋為特征持續上升;另一方面,人畢竟是大自然的一員,其一切宏觀性質的活動,都不能違背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規律,都受到自然條件的負反饋約束和調節。這兩種力量間的基木沖突,正是復合生態系統的一個最基木特征。
二、衡量復合系統的指標
復合系統既是相互制約的三個系統構成,因此,衡量此系統的標準,首先看其是否具有明顯的整體觀點,把三個系統作為亞系統來處理。這就要求:
1.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學者打破學科界限,緊密配合,協同作戰。未來的系統生態學家,應是既熟悉自然科學,又接受社會科學訓練的多面手。
2.著眼于系統組分間關系的綜合,而非組分細節的分析,重在探索系統的功能、趨勢,而不僅在其數量的增長。
3.沖出傳統的因果鏈關系和單目標決策辦法的約束,進行多目標,多屬性的決策分析。
4.針對系統中大量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以及完備數據取得的艱巨性,需要突破決定性數學及統計數學的傳統方法,采用宏觀微觀相結合,確定性與模糊性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研究。
一般說來,復合生態系統的研究是一個多維決策過程,是對系統組織性、相關性、有序性、目的性的綜合評判、規劃和協調。其目標集是由三個亞系統的指標結合衡量的,即:
1)自然系統是否合理看其是否合乎于自然界物質循環不已、相互補償的規律,能否達到自然資源供給永續不斷,以及人類生活與工作環境是否適宜與穩定。
2)經濟系統是否有利看其是消耗抑或發展,是虧損抑或盈利,是平衡發展抑或失調,是否達到預定的效益;
3)社會系統是否有效考慮各種社會職能機構的社會效益,看其是否行之有效,并有利于全社會的繁榮昌盛。從現有的物質條件(包括短期內可發掘的潛力),科學技術水平,以及社會的需求進行衡量,看政策、管理、社會公益,道德風尚是否為社會所滿意。綜合上述三個目標,不難看出復合系統的指標,就是在經濟生態學原則的指導下,擬定具體的社會目標、經濟目標和生態目標,使系統的綜合效益B最高,導致危機的風險R最小,存活進化的機會0最大,用數學規劃的語言表示,可以寫成:Max{B(X,Y,Z),一R(X,Y,Z),O(X,Y,Z)}s。t.G(X,丫,Z)鎮0式中,X,Y,Z分別表示社會變量,經濟變量和環境變量(向量形式)。
約束條件集G受所研究的地區及所研究的時間范圍內具體的社會、經濟、自然條件及規劃者的具體目標所約束,它可以是物質的(如人口、資金、能量、資源等),亦可以是信息的(如政策、科技、文教、滿意程度等),但須通過一定的數量化方法轉換成標準值。說明設計總體經濟發展規劃的依據、目標及約束條件與計劃、政策間的相互關系。在一定政策指導下進行規劃時,要以科學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為基礎,根據自然資源、環境質量和人口生活水平,確定社會、經濟、生態三目標,統籌安排農業、工業、能源和住房等建設項目及其進度?
三、復合系統的研究程序
尚待深入研究的問題及決策程序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擬定指標
根據所研究對象的范圍(空問、時間、問題的側重點等),現有的人力、物力、政策、資料和其它條件擬定初步方案,確立要達到的基本目標(社會目標、經濟目標、生態目標)的初步設想及松馳范圍。
2.本底調查
收集(1)自然本底;(2)次生本底;(3)社會經濟狀況;(4)生態環境狀況的資料。數據調查時要兼顧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要有基本的物理學類別(物質、能量、信息)、動態學類別(率變量、結構變量、時空動態)和控制論類別〔主動的、被動的、具閡限值的、不可控的、具有正(負)反饋趨勢的等〕、從一大堆龐雜的數據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抽象出與研究項目有關、信息量盡量大而數目又盡量小的變量集或關鍵因子集來。
3。系統分析及摸擬
包括建立模型、系統評價及決策分析等過程。模型是現實復雜系統的抽象、簡化和模仿。通常有三類模型:即靜態的描述性模型,動態的預測型模型及最優化的控制性模型。一般說來,構模過程一半是經驗的思維、設計過程,一半是數學的模擬、調試過程,通過現實數據、基木理論和人的大腦之間不斷的信息反饋,揭示出系統組分之間,以及各亞系統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規律。各亞系統之間的關系通常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土壤一植物一大氣亞系統的物質循環;
資源開拓一經濟發展一環境質量間的關系;
農業一工業一商業建設的協調比例;
生產一加工一消費的平衡系統;
廢物回收一轉化一再生數量的協調與分配等。
可以根據不同的系統評價目標,構造不同的模型。如影響指標模型(各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強度,即哪些是起關鍵作用的變量,哪些是起緩沖作用的變量,哪些是專門影響其它組分的“源”變量,哪些是只受其它組分影響的“匯”變量等),流通量模型(各子系統間物質、能量的流動規律),系統負擔模型(由于各子系統間不合理的流通量給生態系統帶來的潛在壓力和不可逆性變化等)、敏感性模型(對外部及內部各環節及參數變化的靈敏度和恢復平衡的能力),反饋關系模型(正、負反饋的作用方向、強度及優勢度)等。通過對這些模型定性定量輸出的分析,可以對復合系統的行為特征和發展趨勢有一生物控制論的評價。系統模型提供了系統狀態的靜態和動態表述,這給決策分析提供了基礎和依據。決策分析的目的是向決策、規劃和管理部門提供各種不同情況下社會一經濟一自然生態系統的綜合對策,使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最高,系統惡化的風險最小,存活進化的機會最大。并通過政策模擬試驗和靈敏度分析,確定不同方案下各種對策的“滿意度”(各種效益、機會的模擬值與容許值之差)及“后悔值”(各種損失、風險的模擬值與容許值之差),再結合規劃、管理、決策部門的具體要求和偏向,選擇一批滿意度較高、后悔值較低的對策,并轉換成經濟生態學措施和管理決策的計算機軟件包,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
四、三個事例
1.洪澤湖生產區
洪澤湖區是我國歷史上水、旱、蝗三大白然災害頻繁發生的災區,解決洪澤湖區蝗害必與水早災害同時考慮。以解決水旱工程設置為前提,穩定水旱面積的變化,把過去時澇時旱適合飛蝗繁殖的不穩定地帶,改造成適合種植水旱作物的農田,杜絕飛蝗繁殖。以歷年用于藥殺飛蝗的費用,變為生產投資,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發展水產、農業、蘆葦及相應的加工工業,有計劃地建立居民點及必要的生活及文化設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進而有計劃地完成洪澤縣的社會建設。
2。工業城市建設規劃:城市生態系統
城市作為人類經濟和社會活動最集中的場所,是一類典型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城市發展巾最活躍的因素是工業生產和社會活動,它們決定了城市發展的模型。對于現代化城市的要求:(1)具有高效率的管理結構和暢通的物質運輸系統,以便充分發揮城市的社會活動(政治、科技、文教等)中心和經濟活動(工業、商業等)中心的作用,謀取高的社會經濟效益;(2)充分滿足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保持清潔,防止污染,為廣大居民提洪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因此,一個理想城市不僅要有計劃地發展工業,擴大綠地面積,還需要配置一定比例的郊區,協調城市物質供需及廢物處理。我國當前重要工商業城市的主要問題是:(1)人口擁擠,因而住宅緊張,交通擁擠,并出現社會基礎設施不足等;(2)工業布局及工藝結構不合理,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和工業擾民等情況;(3)能源、水等自然資源不足,形成城市經濟一自然各系統之間嚴重失調。為了使此類城市的經濟持續高速地發展,并改善其社會自然環境,提高市民的人類生態學水平,需要一方面開拓遠郊區和衛星城鎮的新區建設,提高新區的經濟生態吸引力,以適當疏散中心區超負荷的工業和人口;另一方面要認真改造舊區、通過關、遷、并、轉等改造措施,調整工業布局,改革工藝流程,合理協調城郊比例以及綠化與建筑面積比例,能源、資源與經濟發展的比例,內外物資供應、社會基礎設施與人口密度的比例。因此,需要大力開展綜合性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研究,為此類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3.區域建設規劃
區域的劃分應以綜合自然地理區劃為依據,并考慮原有的經濟基礎和可能發掘的資源潛力。以區域規劃為基礎的國土整治和區域建設,是科學地利用自然資源和發揮地區生態地理優勢的必然趨勢。它不僅在環境復雜的丘陵地帶如此,在平原區亦應如此安排,方能保護土地等農業資源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提高居民經濟效益,建立良好的社會工作境。區域建設的基本原則,是以區域為整體,因地制宜安排工業、農業及城市布局,使整個區域互相調節物質供需,構成一個范圍更大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我國建設項目中確定的京一津一唐建設,上海經濟區等都應屬于此種類型。在此等區域內不僅有稠密人口的城市群,農業區,還擁有工(礦)業基地,如何規劃得合理,必須同時考慮社會、經濟與生態三方面的效益。Jansson等人(1978)對瑞典Gotland島經濟、生態關系的研究即是這類區域性研究的一個成功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