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增長就業結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模型建立
本文借鑒胡永泰(1998)的方法,首先利用分產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將經濟增長分解為三部分,包括:資本積累、勞動力增長、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增長,在此基礎上將就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從全要素生產率中分離,可以得出各產業就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及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向第
二、第三產業轉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原理如下:
Y=∑(αixiβZi1-β)WiLβK1-β
其中:αi為商品增值系數,Y表示地區生產總值,xi為i產業就業人數所占總就業人數的份額,Zi為i產業資本存量占總資本存量的份額,β為勞動的產出彈性。
(dY/Y)=β(dL/L)+(1-β)(dK/K)+β∑Wi(dxi/xi)+β∑Wi(dαi/αi)+(1-β)∑Wi(dzi/Zi)
其中:TFP增長=β∑Wi(dxi/xi)+β∑Wi(dαi/αi)+(1-β)∑Wi(dzi/Zi),TFP增長可分為就業結構效應和凈TFP的增長。
就業結構效應=β∑Wi(dxi/xi)=β{[(W2/x2)-(W1/x1)]dx2+[(W3/x3)-(W1/x1)]dx3},表示農業從勞動生產率較低的第一產業轉向第
二、三產業時帶來的經濟增長。從業人員由第一產業轉向第
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及總體就業結構轉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如表1。
通過表1數據可以看出,河北省就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總體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河北省第一產業勞動力向第
二、三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如表1所示。
數據分析
從就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來看,其中1985年貢獻率最高,其中由于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的勞動力對經濟增長提供了6.63%貢獻份額,體現了從第一產業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向鄉鎮企業的轉移過程中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促進作用。但在1989~1991年間,第一產業向第
二、三產業轉移的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結構效應出現負的貢獻,主要原因是這些年份第
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比重下降。1992年以后由于體制改革、生產率的不斷提高等因素的作用,勞動力的轉移對經濟的增長又逐漸產生正的效應。
為了更明顯的看出河北省就業結構變動的趨勢,本文把經濟增長分為幾個階段來具體考慮,將1978-2006年分為三個階段,即1978-1985年、1986-1992年、1993-2006年,并分別進行分析。這種劃分的主要原因為:1978-1985年農業產值增長較快,農業勞動力轉移數量較少;1986-1992年農業勞動力加速向外轉移;1993年后農業勞動力轉移趨于平穩,三個階段農業勞動力再配置對經濟的貢獻不同。
按照河北省經濟發展狀況,分不同階段來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向第
二、三產業轉移產生的結構效應見表2,1978~1985年改革開放初期,勞動力的轉移對經濟增長的效應最為明顯,產生的效應為2.53%;1986~1992期間,就業結構總效應為0.38%,比前一階段有所下降,而在1993~2006年間,就業結構效應為1.15%,對經濟增長的效應有所上升。1978~2006年間,河北省就業結構的變動對經濟增長平均產生的貢獻為1.30%,說明河北省就業人數在不同產業間的轉移對經濟增長確實產生了促進作用,有一個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過程,產生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初期,迅速發展的鄉鎮企業對勞動力需求加大,加上國家對第三產業的鼓勵政策,均促使農業的勞動力較為迅速轉移到第
二、三產業中去,從分產業的結構效應可以明顯的看出,第二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效應為1.66%,第三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效應為0.86%。之后,由于鄉鎮企業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吸納勞動力漸進飽和,農業向第
二、三產業的轉移減緩,就業結構的效應有所下降,這個階段,第
二、三產業從業人數的比重相對降低,第
二、三產業的結構效應相對前一階段有了一定的下降。而近些年來,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企業體制改革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在國有企業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國家大力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吸收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第三產業也蓬勃發展,使第三產業中勞動密集程度較高的個體、私營經濟吸收了較多的農業剩余的勞動力,增加了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促進了農業人口的轉移,因此就業結構的變動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又呈現上升的趨勢。在這個階段,由于第二產業向資本密集型方向發展,相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第二產業就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率的效應低于第三產業就業結構效應,第三產業的就業結構效應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的就業結構效應,為占當年經濟增長率的0.65%。
綜上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不同產業間就業結構的變動對經濟的快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體現在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向第
二、三產業的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產業結構的變動,引起相對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從而對經濟的增長產生貢獻。
近年來,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的轉移過程中,從第一產業轉出的從業人員轉入到第三產業產生的經濟增長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逐漸超過第二產業在就業結構變動中的貢獻,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源泉。
優化就業結構的建議
為進一步優化河北省就業結構,更好的促進經濟的發展,結合上述結論,本文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就業結構方面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規范農業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國際經驗表明,農業勞動力轉移是一個長期的、不可逆的階段性進程。因此,在鼓勵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同時,還應當注重規范農業勞動力的轉移。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只有保證農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促進第
二、三產業的發展。通過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業規模經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社會穩定。在保證農業穩定高效增長的前提下,實現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在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應當使轉移既要促進工業化、非農化、城市化的進程,更要有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轉移者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
(二)調整第二產業結構,提高勞動力吸納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省通過一系列制度變革,資源重新配置帶動了產品和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農村勞動力向第
二、三產業轉移,促進了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國內投資結構的改善和外資的引進、對外貿易的擴大等等,從而推動經濟的迅速增長。
從目前來看,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顯著高于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2006年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為15161.03元/人,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為2827.877元/人,農村勞動力的橫向轉移,對于經濟的增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從模型結論來看,河北省勞動力從農業轉入到第二產業的過程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平均保持在一半以上,保持這個貢獻率不變的情況下,在未來的一段時期,第二產業通過吸納轉移過來的勞動力,以其自身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優勢對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仍將是突出的。
但是,河北省第二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一定的資本深化的過程,對于投資的需求較大,在某種程度上對于從業人員的吸收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優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減少技術進步對就業產生的排斥效應,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發掘新的吸納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才能充分發揮河北省在勞動力上的優勢,更好的促進經濟的增長。
(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發掘就業空間
從上面模型分析可以看到,近幾年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增強,通過它相對于第一產業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93年至2006年間,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入到第三產業帶來的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第一次超過了轉入到第二產業帶來的對經濟增長率的變化,平均高出0.15個百分點。由于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中大多數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較強,經濟的增長的發展空間和吸納勞動力的潛力都是很大的。應當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其中的高科技與勞動密集相結合的行業,重點支持教育培訓、信息咨詢文化服務等行業,將其作為吸納勞動力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