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轉型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居民高碳化消費十分嚴重,我省碳排放量逐年遞增,導致氣溫升高,環境污染。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低碳、綠色、循環經濟。文章以2004—2013年山西省城鎮居民的消費數據為研究對象進行了ELES模型分析,同時結合CO2排放量做回歸分析,從而發現消費結構中存在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問題,最后提出了“政府、企業、消費者”三位一體的節能減排策略,以期引導居民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促進消費結構優化轉型。
【關鍵詞】
消費結構;ELES模型;CO2排放量;低碳消費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源動力,其中居民消費作為消費的重要部分功不可沒。然而,居民消費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帶來了大量的碳排放,大氣污染嚴重。面對污染嚴重、消費高碳化的嚴峻形勢,我國積極開展低碳經濟發展,明確提出了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目標,同時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必須緊緊圍繞建設美麗新中國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大力推進低碳、綠色、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新時期的發展主題。山西省作為我國的煤炭大省,消費高碳化的情況十分嚴重,城鎮居民家庭生活使用能源消費量不斷快速增長。
二、基于ELES模型的山西省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現狀分析
(一)模型簡介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即ELES模型)是英國經濟學家朗奇于1973年在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的基礎上做了兩點改進而提出的[1],該模型的表達式。
(二)模型估計本文選取山西省城鎮居民消費結構2004—2013年的數據,運用計量工具Eviews軟件建立ELES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觀察ELES模型的回歸結果可知,除X3、X7的可決系數R2分別為0.8876和0.8576外,其他各項均在0.9以上,回歸方程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且都通過了t檢驗和F檢驗,表明可支配收入與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
(三)模型回歸結果分析山西省城鎮居民總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5057,說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滿足了基本消費需求之后,剩余收入50.57%的部分用于消費性支出,49.43%用于投資或者儲蓄,山西省城鎮居民的消費行為略顯保守。基本消費需求所占比重最大的支出項目是食品和衣著消費,分別為37.93%和15.39%,這兩項消費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消費需求,而食品消費的邊際消費傾向也是最大的,衣著排在第五位,表明人們對食品和衣著的需求正由“量”向“質”轉變。其次是文教娛樂和居住消費支出,隨著基本消費需求的滿足,其邊際消費傾向也很高。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關注文化教育,剩余可支配收入中有6.73%分配給文教娛樂消費,教育已成為城鎮居民家庭的一項重要的長期性投資[2];近幾年房價的上升和居民購房熱情的高漲,是居住消費比重較高的原因,非基本消費需求的比例為6.28%,相對也很高。剩余四項消費支出的基本消費需求比重均低于10%。其中醫療保健的基本消費比重為8.87%,說明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健康問題,同時與國家普及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制度也有一定關系,因此其邊際消費傾向較小,為0.0362,排在第七位;高科技信息時代的到來使交通通信成為當前的消費熱點,基本消費需求的比重為6.81%,汽車、移動電話、計算機等設備及相關費用的支出快速增長,其邊際消費傾向為0.0845,僅次于食品消費,人們愿意將增加的可支配收入更多的用在改善交通、方便通信上,說明收入增加對交通通信消費有較大的刺激作用;家庭設備及用品消費的這兩項指標相對來說較低,隨著山西省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開始追求享受型和發展型的家庭設備和用品,如洗衣機、冰箱、空調等;其他雜項消費的兩項指標的值都是最小的。
三、山西省城鎮居民消費結構關于碳排放量的實證分析
(一)人均CO2排放量與各項消費支出的回歸估計本文采用山西省城鎮居民家庭能源消費的數據,使用碳排放系數法計算CO2排放量。以人均CO2排放量為解釋變量,各項消費支出X1-X8為被解釋變量,運用Eviews軟件對其分別做一元線性回歸估計,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從回歸結果看,文教娛樂、其他雜項消費的可決系數R2低于0.8,方程的擬合程度較差,而其余各項消費支出則有較好的擬合度,且通過了t檢驗和F檢驗,表明X1-X6與CO2排放量有較強的線性相關關系,又b值為正數,表明是正相關關系。在文教娛樂方面,一般認為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其低碳消費傾向就越高,環保型消費行為也就越顯著[3];在醫療保健方面,居民高碳消費造成大氣污染、環境惡化,有研究表明碳排放量的增多是醫療保健支出增加的原因[4]。
(二)山西省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存在的問題1.居住消費污染嚴重。居住消費與CO2排放量的可決系數為0.9373,線性相關性較強。近幾年的房價居高不下,造成居住消費不斷上升,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1.32%,其基本消費支出和邊際消費傾向都較大,表明人們開始追求享受型住房,越來越多的城鎮居民家庭購買大戶型房屋,同時在房屋裝修的過程中常常發生“過度裝修”和“裝修污染”的問題,不合格的材料會使得住房內的污染物超標,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還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和大氣污染[5]。此外,隨著住房面積的擴大,水電燃料、取暖費用也加劇了碳排放。據計算,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CO2,2013年我省住宅類房屋竣工面積為2689.83萬平方米,占總竣工面積72.27%,相當于排放了2151.87萬噸二氧化碳。2.食品消費向享受型轉變。食品消費是居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消費結構的重要部分,與CO2排放量的相關程度也很強,為0.9202,它的邊際消費傾向也是最大的,說明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消費,從滿足于溫飽向追求食品質量轉變,高耗能的肉食和反季水果蔬菜受到人們的歡迎;其次,飲食服務從2004年的318.79元增長到2013年的634.31元,說明人們更加傾向于外出就餐,享受飲食服務,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也增加了碳排放量。同時人們的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剩飯剩菜的現象非常普遍,根據餐飲業的說法,人們外出用餐時浪費掉的食物占點餐的10%左右,總會存在一兩道菜完全沒動過的情況。3.衣著消費存在過度浪費現象。衣著消費的基本消費需求僅次于食品消費,R2的值較大,為0.8574。衣著從加工制造到消費者購買使用的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量都較高。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老舊觀點早已消失,“一日多衣”的著裝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人們追求衣著的美觀、時尚、個性,服裝質量得到提高,但服裝的使用壽命卻大大縮短,使用率偏低,閑置的舊衣服越來越多,浪費與污染也越來越嚴重。4.交通和通信消費碳排放量大。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汽車、計算機和手機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家用汽車從2004年1.2輛增長到2013年23.2輛,增長了近20倍,2013年70%以上的家庭擁有電腦,移動電話也從2004年每戶不到一部增長為2013年每戶兩部。并且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頻率快,資源浪費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人們對最新型號手機的追求,這是交通和通信消費的邊際消費傾向很高的一個原因。交通和通信消費與CO2排放量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汽車的增長上。2013年山西省私人汽車突破三百萬輛,為318萬輛,汽車消費的快速增長加劇了石油資源的消耗,大大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機動車的尾氣排放已經成為了空氣污染的主要根源。而且我國汽車消費中存在著典型的炫耀型面子消費,人們傾向于購買豪華的、大排量的汽車,這些非理性的消費是其邊際消費傾向很高的另一個原因。5.家庭設備及用品消費耗電量高。家用電器的使用是日常生活耗能的主要部分,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可知,家庭設備及用品消費中洗衣機、電冰箱、空調器的數量不斷增長,電視機擁有量已經達到每戶一臺,并且仍然在持續增長,這些家用電器都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消費,在使用的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電力能源和煤炭資源,造成了資源的枯竭和大氣環境的污染。按照國家發改委提供的數據,在我國一噸標準煤可以發三千千瓦時的電力,粗略估計一千千瓦時電力會產生1噸CO2的排放量。2013年我省城鎮居民生活用電為890200萬千瓦小時,相當于排放了890.2萬噸CO2,占CO2排放總量的33%。
四、引導低碳生活方式,優化居民消費結構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營造低碳氛圍1.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縮小收入差距。影響消費者需求的首要因素就是可支配收入,收入對各項消費支出具有顯著的刺激作用,而低碳產品往往高成本,高價格,那么低收入者則傾向于購買廉價、低品質而高污染的商品,因此山西省政府必須緊抓經濟發展,把提高居民收入放在首位。另外,高收入者常常會過度奢侈消費,造成浪費,所以還要注意縮小收入差距,改善居民收入結構。2.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優化低碳消費環境。低碳產品的生產和研發所投入的成本要比普通商品高,所以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時還需要降低低碳產品的成本。政府應該鼓勵低碳產業的發展,大力支持低碳產品,采取有效的財政政策來促進低碳企業的發展,如對生產低碳產品和開發低碳生產技術的企業提供稅收減免優惠或財政補貼;對低碳產品給予一定的價格補貼,擴大低碳產品的消費需求;相反對那些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高碳產品進行曝光、征收高額稅款等措施[6]。3.開展節能環保教育,引導低碳的消費觀念。消費者的心理會極大地影響消費者行為。政府應利用各種媒體大力宣傳低碳消費的相關知識,可以從中小學生教育抓起,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開展全民低碳教育,倡導節能環保的文明消費,對面子消費、奢侈消費、浪費消費進行嚴厲批判,提高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感,使低碳消費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文化和潮流。
(二)企業積極創新低碳技術,研發低碳產品低碳消費的核心是需要企業提供低碳產品。在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企業應積極發展低碳技術,堅持減量化和再循環的原則[7],實現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低碳化,例如電力企業應提高發電效率,或者開發清潔能源———太陽能、風能、核能等。此外,可以和院校開展研發合作、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自主創新低碳技術等,開發節能型產品和高碳產品的替代產品,為居民的節能減排消費提供低碳產品的支撐。
(三)消費者應改變不良的消費行為,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費者作為低碳消費的主體,應樹立正確的低碳消費觀念,自覺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遵循低碳消費的“三低”原則,從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住、行等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低碳消費習慣。在飲食方面,山西省城鎮居民的食品消費結構向享受型轉變,多以肉食為主,低碳化飲食要求城鎮居民減少高脂肪、高蛋白質的攝入,多吃應季的蔬菜水果等綠色食物,低碳的同時也有益于身體健康。近幾年外出就餐變得頻繁,人們應該自覺養成“剩飯打包,減少浪費”的習慣。在穿著方面,應該把衣著消費置于一個合理的限制范圍之內,減少購買服裝的頻率,提倡一衣多搭,提高衣服的利用率;合理處置舊衣物,捐贈閑置的舊衣物,或者進行回收處理;購買衣物時選擇環保面料,減少污染。
在日用方面,低碳的生活方式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細節之處,例如家電使用完畢后及時關閉插座,夏天空調調高一度就可節電7%,使用高質量的燃油等;還有要戒除便利消費,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以保護森林,少用一次性塑料袋以減少白色污染,自帶水杯杜絕一次性杯子的使用。這些細小的行為都可以極大地降低碳排放。在居住方面,以舒適為主,不要一味追求豪華和攀比,住宅的裝修應該適度,裝修時采用節能型的、符合環保要求的材料及管理,例如可以安裝節能燈、采用集體取暖設施等。其次,選擇低碳化的家具和節能型家電,也可以降低能耗,減少污染。在出行方面,一方面要盡量購買低耗能、小排量的汽車,控制大排量私人汽車的無節制增長,另一方面出行時首先考慮公共交通,公共汽車的人均能耗是小汽車的1/12,地鐵的人均能耗是小汽車的1/20。目前山西省許多城市都建立了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假如每個人都選擇這種綠色環保的出行方式,這將為減排做出很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Liuch,Constantino.TheExtendedLinearExpenditureSystem[J].EuropeanEconomicsReview,1973(4):21-32.
[2]閆化玉.基于ELES模型的山西省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分析[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朱洪革,佟立志.城市居民生態消費支付意愿的調查分析[J].消費經濟,2009,25(4):67-74.
[4]歐元明,周少甫.碳排放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支出的影響[J].中國衛生經濟,2013,32(11):8-9.
[5]高琛.低碳經濟下的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優化研究[D].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6]王啟云,高琛.低碳經濟下的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對策分析[J].企業家天地,2014(7):5-7.
[7]趙敏.低碳消費方式實現途徑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11(2):33-37.
作者:劉敏娜 單位:天津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