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稻生產技術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關于不同生產技術的評價
陳慶根等在對超級稻集成技術生產經濟效益簡析中,分別將南方超級雜交秈稻“協優9308”與“汕優63”、北方超級梗稻“沈農606”與“遼粳794”、超級稻南北百畝示范方等進行經濟效益比較,主要選取了產量、產值、純收入、成本收益率、百元成本的產值、每工所創造的純收入等指標進行對比分析[9]。王明利等運用基于DEA分析法的Malmquist指數對我國不同種類水稻,從生產率增長、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方面分析了其時序變動趨勢和空間分布特征[10]??合嫉壤?992~2002年分省的成本和產量數據,估計了小麥、玉米、大豆、粳稻、早釉稻、中釉稻和晚釉稻的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測算了上述作物的技術效率及其變動趨勢。結果表明,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對糧食產量增加有積極作用,但進一步增加肥料、種子和機械投入的增產潛力極為有限[11]。肖新以不同節水稻作技術和節水稻作模式為研究對象,在大田和防雨棚池栽條件下系統開展了節水稻作條件下水稻生理生態效應及技術體系集成、節水高效新型稻作模式生態環境效應及稻作模式的綜合效益評價模型3方面研究,最后通過對國家/8630項目推廣示范3種節水稻作模式進行分析驗證,表明所提出的理論和數學模型正確合理,基本反映了南方丘陵季節性干旱區節水稻作模式的綜合效益。陳風波等對國內外水稻直播的研究情況進行了回顧,在農戶調查數據基礎上,對中國南方部分地區(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水稻直播采用現狀、農戶采用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利用地塊一級的投入產出數據對幾種不同栽培模式的經濟效益進行了比較[13]。
1.3關于不同種植規模的評價廖洪樂運用傳統C-D生產函數研究了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因素,結論是影響水稻產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種植面積[14]。謝杰構建了中國糧食生產函數,研究發現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和降低機械、肥料等要素的投入成本,并主張稻農組織規模生產[15]。王征兵以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何嶺村為例對機會成本下的水稻合理種植規模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當種植水稻的規模達到2.01hm2時,稻農的純收入與打工者的平均收入相同,稻農民就能安心種地,這樣就把種田能手穩定在農業生產中了,糧食安全就有了保障[16]。
2評價方法
隨著計量經濟科學等理論的發展,有關經濟評價的研究已日益成為研究熱點。當前對水稻生產技術經濟評價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較分析法、層次分析法、農作模式優勢度評價法、生產函數法和DEA法等。
2.1比較分析法較多的研究從經濟效益比較得出定性的結論,一般選取的指標主要包括成本、產值、純收入。徐春春等比較分析了我國水稻生產年際間、品種間和季節間水稻生產成本效益[17];陳珊宇等比較了不同稻—麥(油)栽培模式的效益[18];唐雅瑩等試驗分析了水稻不同種植方式的產量及投入產出情況[19]。
2.2層次分析法部分研究借鑒運籌學中的層次分析理論,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建立綜合效益評價分析的模型。首先,經過篩選和分析,提出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3大類評價指標體系。其次,分析計算出各指標對總目標即綜合效益權重。最后,建立綜合效益評價的數學模型。其中經濟效益一般選擇了純收入、成本收益率、糧食單產、化肥使用強度、農藥使用強度等因子。
2.3農作模式優勢度評價法也有學者采用農作模式優勢度對作物的效益進行衡量和評價。通常由3個因素構成:①生態優勢度———農作模式與所在區域生態環境條件適宜性的比較優勢;②經濟優勢度———農作模式與所在區域自然社會綜合環境條件下經濟效益的比較優勢;③社會優勢度———該模式對勞動力的吸納程度和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程度的比較優勢。其中經濟優勢度主要選擇生產現狀(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產投比)、發展潛力(勞動生產率增長潛力、土地產出率增長潛力、產投比增長潛力)等指標。
2.4生產函數法經濟資源利用的有效程度往往與價格(特別是投入要素的價格)密切相關。生產函數在模型表述中包含了要素價格這一重要的經濟信息,顯示了它適用于經濟分析的比較優勢[。目前,生產函數主要包括C-D生產函數、線性生產函數、超越生產函數和固定替代彈性(CES)生產函數等[21]。在農業生產技術的經濟分析領域,學者們通常采用生產函數模型和索洛增長速度方程式相結合的方法對技術進步貢獻率指標進行測算。技術進步貢獻率指標反映了技術進步率占產出增長率份額的大小,用來衡量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
2.5DEA(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投入產出分析作為一種經濟分析的數量方法在經濟系統的分析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其方法本身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豐富。特別在投入產出效率測定方面,由A.Chames,W.W.Cooper和E.Rhodes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DEA,豐富了經濟系統分析方法的內容。DEA是一種評價具有多個輸入、多個輸出的相同類型的決策單元DMU(DecisionMakingUnits)間相對有效性的方法,它是基于同類型決策單元集合中各元素間的比較。從投入產出看,此法是用來評價具有多個輸入、特別是具有多個輸出(生產函數的一種推廣)的“生產部門”既為“規模有效”又為“技術有效”的有效方法,因此,DEA方法在評價部門間的相對有效性(規模的和技術的)方面具有獨特優勢。DEA方法巧妙地構造了目標函數,無需將指標的量綱統一,也無需事先給定投入和產出指標之間的權重分布,并將分式規劃問題轉化為線性規劃問題,通過最優化過程來確定權重,從而使對決策單元的評價更為客觀。目前,Malmquist指數、非參數HMB指數和Trnqvist-Theil指數等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效率的研究。
3問題及展望
水稻生產技術經濟評價研究涉及計量經濟學、農學、地理學等多門學科,其發展有賴于這些學科的共同發展。為使評價結果更科學、準確直觀地反映實際情況,今后還需要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從新的經濟學的視角對我國水稻生產技術的經濟評價進行深入研究。
3.1關于經濟評價中評價標準的確定評價標準是進行經濟評價的前提,如果沒有科學嚴格的標準,評價的結果也就無法進行比較。目前的研究成果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比較隨意的設置一個評判標準,以判斷水稻生產技術的經濟發展水平或者是發展能力;二是不設任何標準,單純通過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以判斷發展狀況,或是通過橫向比較,采用DEA排序的方法,說明經濟水平的優劣。雖然有學者已經利用Malmquist指數等來研究農業生產效率,但尚沒有形成系統的方法論和成果。由此,關于水稻生產技術經濟評價標準的研究,是我國今后經濟評價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3.2關于不同種植模式的經濟評價目前研究存在評價范圍較窄、評價指標比較單一、評價方法多為比較分析等不足,評價內容需進一步拓展和豐富。其中,以“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的雙超、早超、中超、一季晚超、晚超5種種植模式為切入點,建立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條件下的多種評價方法,進行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的經濟評價是未來研究的新課題。
3.3關于不同生產技術的經濟評價相關理論基礎有需求供給理論、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理論、誘導性技術創新理論、農戶行為理論等,還需引進新理論,豐富理論系統。在進行農民對生產技術供給效率的分析時,較多學者采用的數據為某一年份的截面數據,在今后研究中,還需做多年的重復定點調查以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
作者:劉英鄧文單位:湖南省農業經濟和農業區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