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與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為有效推動農村小康社會建設,貴州省綏陽縣十分注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經多年實踐,取得了不少成效。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形成了政府總體“操盤”、確立“四個抓手”、突出“統籌規劃”的發展思路,逐漸成型了市場“試水”模式、能人帶動模式、村-社合作模式、“雙線”互動模式、大眾創業模式、生態概念模式等多種有效發展模式。
關鍵詞: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發展模式
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更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綏陽縣在努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大力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時期,綏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2015年,全縣105個行政村中,有集體經濟積累的有101個村,積累總量603萬元,其中積累5萬元以下的74個村、5~8萬元的15個村、8~20萬元的8個村、20~100萬元的4個村。全縣基層黨建水平也有提升,2015年綏陽縣被中共貴州省委命名為“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而且通過積極對接省財政廳,最大限度的爭取省級財政資金和政策支持,已初步將綏陽列為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縣。綏陽縣地處貴州省北部,遵義市東北部,大婁山脈中段,緊鄰遵義市區,是典型的山區縣、經濟欠發達地區。為有效推動村極集體經濟發展,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發展思路,成型見效了多種發展模式。
一、綏陽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思路
(一)政府總體“操盤”,強力引領縣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深入實施“五村工程”推動均衡發展建成同步小康的意見》,制定了《綏陽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五年規劃(2014-2018年)》,啟動籌建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實體運作的綏陽縣村級集體經濟投資有限公司,從縣級層面實行企業化的思路運作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搭建好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投融資平臺,各鄉鎮也建立投資子公司,縣鄉公司實行相互參股發展,承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鄉村旅游項目、農特產品加工銷售等,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積累的有效途徑,在示范帶動的基礎上,分批次、分階段、分重點實施整村推進。同時,縣人民政府組織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各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領導小組”,總攬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建設工作,協調各方形成合力有效推進村級集體經濟建設,強力檢查、督促工作開展。并成立了以農業、經濟、科技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專家服務組”,幫助村級清理發展思路、謀劃產業布局及指導產業發展,集中“會審、把脈”擬實施的項目,保障村極集體經濟建設項目的可行性,控制市場風險等。
(二)確立“四個抓手”,全力解決“缺理念、無能人、沒資金、差管理”的困局一抓轉化觀念。“理念生黃金”,民有理念變一人,干部有理念變全村。為激發村里干部創業致富理念,縣里抓了村干部的“走出去、開視野、激干勁”,先后10余次組織村干部到福建省、浙江省、成都市等地現場實地領受、感悟“它山”先進理念,其中特別是包括到本省盤縣巖博村這一個村級集體經濟搞建設成效突出的村考察學習。通過學習、感受,激發出了村干部們對抓集體經濟的“心動”、“行動”,由此破解“缺思想”難題。二抓能人領頭。抓住村級換屆選舉之機,把思想素質高、熱忱于為民謀事的能人“吸納”進村班子,并力爭達到村委干部人人都屬“雙帶型能人”,每個村都選定好村“第一書記”或“名譽書記”,著力建設一支具有經濟頭腦、市場眼光、創業經驗的農村能人隊伍,帶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三抓資金難題。資金是經濟發展的“血脈”,積極尋求撬動資金,著力解決“差資金”問題。通過“組合出手”多渠道籌措資金,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造血”。一是積極爭取國家各級相應財政資金“輸血”,二是充分發揮自身作用,村內大力開展資產入股或變現,村集體領辦農村經濟合作社或村級集體經濟實體,實現自身資金積累,努力實現自體“生血”,三是努力吸納社會資本(企業/客商投入或群眾入股等方式)“充血”,最大限度挖掘資源紅利。近些年來,綏陽縣已累計籌措及整合各類財政資金投入3650萬元(其中省級3150萬元、縣級每年專項預算500萬元),在村級自籌上,也達到2千余萬元,在吸納社會資本方面,達到1.1億元,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預備了“原始積累”。四抓嚴格監管。構筑好村級監管平臺,按照“四個一部分”,即:留存一部分壯大積累、預算一部分擴大再生產、列支一部分用于公益事業、議定一部分激勵干部。設立規范、嚴格的資金監管機制,全力防止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了,村干部“倒下了”。
(三)按照“抓兩頭、帶中間、促全面”總體要求,突出“規劃先行、系統謀劃,百花齊放、整體推進”一方面,結合扶貧攻堅工作,注重抓重點突破。根據省、市、縣扶貧攻堅部署,結合本縣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縣人民政府出臺了《綏陽縣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按照《規劃》,堅持“重點突破”的思路,整合各項資源,綏陽縣啟動了46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強力推動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工作。另一方面,強力實施示范帶動。2014-2015年,綏陽縣依托機場快速通道、S207“兩線”沿途交通便捷、資源聚集的區位優勢,成功爭取到省級立項支持,加上整合其它資金,共投入1650萬元打造“兩線”沿途6鎮12村(社區)的“村級產業百里示范長廊”。
二、綏陽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模式
(一)市場“試水”模式根據社會市場需求思考發展。風華鎮溪源村,在建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積累方面創新探索,充分調研,結合市場需求,根據自身優良區位條件,發展鄉村觀光旅游,實現集體經濟發展壯大。2013年,以“流轉土地、集體入股、企業注資、財政補助、兩委協調、村民參與”的策略,該村成功引進客商“四品君公司”,發展鄉村觀光旅游業。2014年,建成了“詩鄉花海”現代休閑農業觀光產業園。充分借助微信、QQ等幾何倍增的信息技術宣傳推廣,取得良好成效,引來遠近大量游客。在企業收效,群眾受益的同時,村級從中實現集體經濟積累到2015年底已達60余萬元。
(二)能人帶動模式“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全看領頭羊”。本著“帶著群眾干、做給群眾看”的思路,充分發揮“能人效應”。洋川鎮東山村,在該村能人書記楊家權的引領、帶動下,把該村建成了聞名遠近的水果村,成功打造了“東山梨”等果品品牌。2014年,該村又引進了臺灣同富精致農業有限公司,與村集體合作,建成了東山村臺灣同富精致農業集體經濟示范區,當年從此項目中,收獲村級集體經濟積累30萬元。該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每年將盈利的10%作為村辦公經費和村干部補貼,其余部分用作集體經濟的周轉和為民辦實事。黃楊鎮茶樹村養殖能人周密,被推舉為村“第一書記”后,采取“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免費為群眾提供山羊崽、疫病防疫、飼料加工、市場開拓等服務,實行保護價訂單回購,每戶養殖戶年均增加純收入1000余元,當地老百姓都親切地稱他為“羊司令”。
(三)村-企合作模式通過村-企合作,來實現群眾、村集體、企業三方共贏,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2014年,旺草鎮晨光村,成功簽約貴州晨光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落戶該村,采取“公司出資出技術+村委建基地+村集體入股+群眾參與”的方式,建成了黑木耳、香菇等多個品種的精品菌類規模化生產園,并確立了“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作推廣、五年大發展”的規劃。至2015年底,村級已從中獲取集體經濟積累20余萬元。到遠期,基地生產規模將達到1萬畝,并力爭將該基地建設成為貴州最大的集科研、生產、加工、休閑體驗為一體的綜合型現代高效農業精品產業園。(四)村-社合作模式以創建鎮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平臺,探索實施“各村入股、集體領辦、合作經營、收益入村”的模式。綏陽縣旺草鎮,面向當前農村在農機具、農資等方面的巨大需求量,采取“鎮、村共同出資,聘用專人經營,村級宣傳推廣”的模式,于2014年12月在鎮黨委組織下,成立了鎮級“農業生產資料經銷專業合作社”。其中,鎮黨委出資5萬元,鎮內各村從計生返還款、村干部年終獎金等資金中擠出2~4萬元,累積籌資30余萬元,形成經營本金,開展運營。到2015年底,已實現銷售收入50萬元,實現利潤近15萬元。
(五)“雙線”營運的“互聯網+”模式適時利用“互聯網+”開展電商建設,開成“線下體驗、線上訂購”的“互聯網+集體經濟發展”的“雙線”運營模式。綏陽縣旺草鎮小旺草村,在建設本地土特產品實體銷售點的基礎上,適時建起網購平臺,“雙線”互動,取得了較好成效。線下銷售方面,通過自建的實體銷售網點,以及開展“農超對接”等方式,將“香樹灣”系列產品納入農特超市銷售。目前,該鎮已建立農特產品銷售網點1個,入駐到2家超市,實現銷售收入20余萬元;一方面,線上銷售上,該村以網購銷售的普及為契機,與“淘寶網-遵義站”合作經營,形成了“線下體驗、線上訂購”的“互聯網+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拓寬了農特產品的銷售途徑,拓展了該鎮村級集體經濟建設步伐。2015年8月初,“香樹灣”系列產品全部納入“淘寶網-遵義站”的網站銷售,上線8個小時4000枚雞蛋被搶購一空,2015年共實現20余萬元的集體經濟積累。
(六)大眾創業模式發動群眾參與到創業中來,依托農特產品帶動群眾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實現富民強村,著力提升村級“造血”功能,增強村級自主發展能力。旺草鎮小旺草村在鎮黨委的統籌下,充分利用閑置資源,將已閑置的原村小學教學樓,以“入股合作、雙方共贏”為原則,將其構建成為了“村級產業園”和農特產品展示銷售中心,使閑置資產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產業園”已創辦了日產1500枚、吸納就業10人左右的“鄉村鹽蛋、皮蛋加工廠”,并向該村“小辣椒專業合作社”、棉鞋加工廠出租加工場地。2015年發展種植辣椒1千余畝,產銷鮮椒15余萬公斤,帶動270余戶700余人增收,村級實現租金收入1萬余元。
(七)生態資源模式利用某些村特有的生態自然資源,在生態概念上找路子,著力構建生態種植、生態養殖、生態休閑等產業。綏陽縣大路槽鄉文山村,依托自身良好的原生態環境,并積極利用緊鄰紅果樹景區的優勢,發展富民強村產業。該村一方面規劃開發了“萬畝桃園”基地,發動群眾種植桃樹,打造出“春賞花、夏避暑、秋覓果”鄉村特色生態休閑園;另一方面,規劃發展了生態紅高粱種植基地1500畝;第三,規劃發展了林下散養生態雞產業,并創建了“文山桃花雞蛋”品牌,自出產以來供不應求,僅2015年“五一”小長假就售出雞蛋300余箱,增加集體經濟積累1.36萬元;第四是,在該村桃木溪河畔開發建設了集游泳、燒烤、休閑于一體的文山“天體游泳場”,2015年5月2日開業后,周末來此的游客平均達200人次,2015年共實現收入15萬余元。
作者:蹇發彬 張明剛 單位:貴州省綏陽縣農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