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綠色家園中的可持續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幾年,安定區主要抓了以下幾項林業生產重點工作:
一是城區面山綠化工程。按照市上提出的全力打造“五宜”生態城市的總體要求,歷屆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城區面山綠化工作,堅持常抓不懈,組織動員城區各單位充分發揚“住在定西,熱愛定西,建設定西,美化定西”的精神,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利用收繳綠化費、捐助綠化資金等多種形式的義務植樹活動,面山綠化成效良好,累計完成面山綠化4.8萬畝,栽植油松、側柏、云杉等各類苗木770余萬株,并通過不斷加密和補植,使過去光山禿嶺的城區面山已有徹底改觀,呈現出郁郁蔥蔥,生機盎然的景象。同時,全區圍繞建立現代化、生態化園林城市的目標,大力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努力建設城市精品工程,改善城市面貌,立足改造道路擴綠、建設公園還綠、拆遷辟綠、拆墻透綠、小區建綠的方針,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9%,人均公共綠地5.5平方米,逐步向園林城市方向發展。
二是綠色長廊綠化工程。天定、平定、蘭定高速公路縱貫安定全境,也是安定的門戶所在,從2011年開始,市、區兩級政府將高速公路通道綠化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把公路兩側所有視線內的區域納入了造林范圍,三條高速帶已完成造林3.55萬畝,栽植各類苗木400余萬株,在綠化過程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規格驗收,并加強技術指導,嚴把整地、苗木、栽植、澆水、覆土、管護等六道技術關口,造林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全力打造高標準綠色生態長廊,使綠色通道建設成為全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同時,全區把縣、鄉、村道路綠化作為通道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繼完成了定臨公路、葛西公路、石泉大下坪公路等多條通道建設,共完成通道綠化213公里,栽植柳樹、楊樹、國槐以及側柏等苗木14萬余株。
三是退耕還林補植補造和荒山造林工程。安定區作為全省退耕還林大縣(區),累計退耕還林面積達到48.73萬畝。為有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多年來,安定區一直堅持加大補植補造力度,每年對退耕還林逐林班、逐小班進行檢查,對達不到國家驗收標準的地塊全面補植,平均每年補植退耕還林10萬畝以上,使全區退耕還林每年都順利通過國家、省、市驗收。同時,省、市下達安定區的三北、退耕、天保工程荒山造林,安定區均提前預安排造林任務,包鄉鎮技術人員在摸底后上報實施區域、面積等,規劃集中連片,栽植嚴格把關,栽后加強驗收,均全面完成了荒山造林任務。近幾年又加大了封山育林工作力度,先后投資20多萬元,在全區各主要進山路建立了宣傳牌、界樁,并投入大量資金挑選120多名護林員管護全區所有造林區域,封山育林和管護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四是經濟林果基地建設項目。充分利用南部二陰山區和北部川區適宜于栽植經濟林果的自然條件,近年來,全區把發展優質林果基地作為拉動林業發展的重要手段,結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林產品基地項目,先后在內官、高峰、團結、西鞏等鄉鎮建立以文冠果和大果沙棘為主的優質林果基地7.7萬余畝。五是大力推動義務植樹活動。安定區始終把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作為林業工作的頭等大事抓,在全區范圍內,大力宣傳全民義務植樹的法定性、義務性、公益性和長期性,宣傳植樹造林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全區廣大人民群眾自覺樹立“綠化家園,人人有責”的理念,提高義務植樹盡責率。全區每年完成全民義務植樹130萬株以上,造林成活率達到95%以上,每年參加義務植樹的適齡公民均達到19萬人以上,盡責率達到92.4%,呈現出“住在定西,綠化定西”的良好氛圍。在長期的林業生態建設實踐中,安定區取得顯著成績,得益于始終做到“四個堅持”、“四個創新”。
“四個堅持”:一是堅持生態立區不動搖。安定區歷屆區委、區政府,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不渝地堅持把生態工程建設作為改善生產條件,改變貧困面貌,增強發展后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常抓不懈,一屆接著一屆抓,屆屆都有新貢獻。在認真總結經驗,充分認識區情的基礎上,通過理性分析論證,在全國率先提出了“生態立區”的發展戰略。通過近幾年的實踐證明,這一戰略的提出符合安定區的發展實際,今后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執行。二是堅持“三苦”精神不動搖。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艱苦卓絕的抗爭中,安定區形成了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正是由于這種強大精神的支撐,全區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艱苦奮斗,團結拼搏,把安定大地建成了“山綠、水清、地平、人和”的秀美家園。時代在變,精神不變。三是堅持“三個順應、三個遵循”不動搖。在不斷地總結和探索中,提出了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時代,遵循科技規律的“三個順應、三個遵循”原則。根據這一原則,全區積極搶抓退耕還林機遇,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在農村迅速壯大了馬鈴薯、畜草、勞務、現代旱作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并正在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四是堅持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開發治理的技術路線不動搖。以流域為單元,運用系統工程,優化配置綜合治理開發措施,堅持把微觀聚集與宏觀調控相結合,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徑流調控與結構調整相結合,總結經驗與創新技術相結合,試驗研究與示范推廣相結合,治理開發與扶貧開發相結合,流域經濟與區域經濟相結合,堅持整鄉整村整流域推進,采取喬灌草結合的治理模式,因勢利導,化害為利,有效提高了水土資源利用率,創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流域綜合治理開發的技術路線。“四個創新”:一是創新思維。按照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的理念,科學布設流域防治措施。創造運用了“對位配置理論”、“徑流調控理論”,豐富了生態工程建設的科學內涵。在流域防治措施布設中,以陡坡地造林為主體,道路建設為骨架,生產用地為載體,從上游到下游,從坡面到溝道,優化配置,組成銜接緊密、協調、經濟、美觀的有機整體。總結出了“修梯田、集雨水、興科技、搞調整”的治理開發新路,為干旱半干旱地區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產提供了成功經驗。二是創新技術。按照分區防治、對位配置、喬灌草結合、林草配工程、梯田配水窖等系統要求,提出了退耕還林模式、梯田優化設計、小流域綜合防治、徑流聚集工程、雨水集蓄利用、新修梯田培肥、地埂綜合開發利用等一系列新技術,在全國同類地區處于領先地位。三是創新機制。堅持“誰造林、誰受益”的原則,把生態建設和有關項目建設相結合,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在荒山造林的管理上,采用拍賣、承租、承包、轉讓等多種形式,有效地調動了各方面的工作積極性。在考核和激勵機制上,區政府建立健全了生態建設管理責任書,形成了“政府導演、部門合唱、各盡其力、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各收其效”的生態建設管理機制。四是創新模式。全區經過長期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不斷完善,形成了“山頂荒山種樹,山坡退耕種草,山腰梯田種薯,山底打壩蓄水,戶戶舍飼養殖,家家沼氣配套,村村道路暢通,人人致富增收”的治理模式,在全區呈現出了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作者:定西市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