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可持續發展能力是衡量高職學生是否具有潛在職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培養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通過構建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質量評價體系,對高職教育質量評價進行嘗試和總結,從而促進高職教育質量的提高。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了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1]。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學生的質量是學校發展的根本動力,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會對其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就需要學校重視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的目標為“培養學生做人、做事、共處、生存的綜合能力,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對自身潛在能力進行再開發,適應將來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和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并成為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的一流技術技能性人才”。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則是把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化成為一系列具體的質量監控指標,使人才培養過程在具體實施中有一定的參照和監督[2],是人才培養方案得以實施的質量保障。換句話說,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課題,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點。當人才培養模式發生變化時,其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也應隨之進行調整和改變[3]。因此,本課題組在研究制訂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進行了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深入研究,以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和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以學校、學生及家長、行業企業、社會團體等為評價主體,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合力構建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4]。
1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人才的培養過程是個動態的工程,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僅要滿足其在校期間或畢業時用人單位的需求,更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為將來適應社會發展奠定一定的可持續發展基礎[5]。因此,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內涵可以表述為:從培養過程中截取3個時間節點(即學生入校前、在校學習及頂崗實習和學生畢業后),分別在這3個不同階段對培養的學生設置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即事前指標、事中指標和事后指標),從多主體、多方位來綜合評價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
2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原則
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評價原則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四個結合”。評價體系要緊緊圍繞“以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為中心”,即學生在校期間除了掌握專業技能以外,還應具備繼續學習、不斷拓展自身職業能力、積極適應企業環境和崗位需求變化以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素質[1],通過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過程評價與最終評價結合、多元評價與發展評價結合以及技能評價與素質評價結合,多方位參與、全面控制、全過程管理,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3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依據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中“建立和完善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將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企業滿意度、創業成效等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6],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應建立由學校、企業和其他社會機構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主體,以促進高職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為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方法,形成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7]。
3.1評價主體
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評價主體包括內部評價主體和外部評價主體兩種。其中,學校、教師和學生三部分構成內部評價主體;以行業企業為主導,由用人單位、畢業生及其家長、專業評價機構等構成外部評價主體,又稱為第三方評價主體。內部評價指學校對專業與課程、教育管理與教學條件的評價及教師對學生的在校評價等,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7]。外部評價中,行業企業從畢業生的思想修養、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做出客觀評價。畢業生及其家長作為教育親歷者,在第三方評價體系中也有重要的話語權,他們結合學生在校學習、畢業求職、從業體驗三方面的感受,對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規劃、教學管理、就業指導等各方面進行評價[8]。而獨立的第三方評價機構則通過對大量行業企業、畢業生以及相關各方的調查,綜合各項數據,進行科學分析,能夠提供真實、客觀、準確的評價報告,其評價結果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方案的完善和修訂有更好的參考作用[9]。各評價主體、評價指標要點及觀測點如表1所示。
3.2評價內容和指標體系
本課題制訂了以學生的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為核心的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將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劃分為4個層次的參考模型,分別為目標層、一級指標層、二級指標層以及三級指標層[10],具體細化為表2。
3.3評價組織模式
3.3.1內部自我診斷評價學校內部評價是整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工作的基礎[11]。隨著智慧校園的建設,學校應該有效運用網絡信息技術,開發現代化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信息管理系統,將人才培養評價的主要信息系統化,如實記錄每一位學生在校期間德智體等各方面的表現,對學生的培養過程進行量化和動態管理,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進行診斷與指導[12]。基于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角度研發的評價信息管理系統是對更高層次人才培養進程的處理和分析,處理內容更多的是學生遵守紀律情況、守信程度、生活的態度和方法、職業道德等方面,以最佳的途徑和最快的速度對真實、可信的質量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存儲、分析、處理并反饋給決策和執行部門。
3.3.2利用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平臺進行評價2011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通知》指出:“建立企業用人單位、行業協會、學生及其家長、研究機構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13]高職類人才培養質量第三方評價體系的研究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14]。以企業為主導,多方參與的第三方評價體系是由企業對畢業生的詳細就業能力與職業崗位匹配程度進行評估為主的考核評估體系。第三方評估從事前指標的專業設置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出發,主動參與課程體系標準的制訂、更新和發展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并通過事中指標專業教學資源配置和人才培養過程管理,評估學生是否可以獲得有針對性的職業能力以及就業崗位技能素養培訓[15];在畢業生正式進入勞動力市場后,依據事后指標參與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查,評估和反饋人才培養質量水平。而這種以企業為主導,多方參與的第三方評價體系顯然對于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尤其是畢業生職業可持續發展狀況的評價更加客觀。
4結語
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新時代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開展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教育是高職院校適應全球化時代開放辦學的主動選擇,有利于為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也有利于進一步提高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構建與實施高職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尤其是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平臺的使用不僅能夠促進高職院校教育模式改革,還能夠推動高職院校管理模式完善,加強高職院校的開放運行與技術水平,從而使高職院校在產學研融合的校企合作中獲得更大的自由度與發言權。
作者:宋梅 單位:徐州醫藥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