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土地制度改革經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提出允許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但是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必須以農民自愿而且是長期地自由流進或流出土地為前提:,這些前提必須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才能得到有效滿足。理由在于:教育是減少農村人口的核心條件;教育可以為其他產業的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從而為農村人口轉移創造接納平臺;教育可以改變人們的觀念、提高經營人員和基層管理人員的素質。但是我國農村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不適應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的要求,政府必須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農民技能培訓。
關鍵詞:農村教育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流轉關鍵條件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中央允許農民土地流轉的政策,意味著土地適當規模經營、建立現代農業是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但是,土地流轉的有效進行是需要條件的,這些條件的滿足歸根到底要依靠教育,發展農村教育是土地制度改革推迸的前提。本文就教育在土地制度改革中的作用功能進行闡述,對我國農村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以及就如何發展農村教育提出一些看法。
一、土地流轉需要條件探析
當許多學者在討論土地規模經營的必要性和政策舉措時,也有些學者在探討土地規模經營或土地流轉所需要的條件。綜合起來,這些條件歸納起來簡而言之就是:第一要農民愿意流出土地,而且是愿意長期轉出土地;第二農民愿意流進土地。這些條件的實現是需要其他的一定條件為支撐,這些條件可稱之為條件之條件。下面就土地流轉所需條件之條件進行分析。
l、農民能向其他產業轉移是農民自愿流出土地的條件
在土地流轉中,土地流出的一方一定是自愿流出土地,是源于內心的真正的自愿選擇,不受任何外力所迫。lIJ農民自愿流出土地的前提是能在其他行業穩定地取得比耕作土地還好的收益,能咸功地向其他產業轉移,農業人口減少。不但如此,要讓土地能適當規模經營,自愿流轉出土地的農民必須達到一定的量,這就要求農業人口要減少到一定程度。在實踐中,世界各國一般把實行規模經營的起步條件確定為60-70%的農業勞動力穩定轉移。而農業人口的大量減少必須要通過產業轉移才能有效進行,否則沒有產業平臺作為支撐的轉移只能是盲目的轉移,不但會給城市、城鎮的發展帶來諸多問題,更主要的是難以提供足夠多的就業崗位讓農民取得超過土地耕種的理想收益,土地流轉最終難以實現。
2、能在土地耕種以外的領域長期立足是農民愿意長期流出土地的重要條件
這個條件強調土地流轉的長期性,土地耕種要取得效益,不但要求土地規模要達到一定的量,還要求土地的使用時間必須有一定的周期。因為規模經營意味著土地使用者對土地有一定的投入,這些投入的成本的收回具有一定的時間性,這就要求土地周轉周期不能太短,農民能夠愿意長期流出土地。而只有農民有一技之長,能在城市獲得穩定工作,不會像金融危機那樣一遇到“風吹草動”就面臨失業,同時還能和城市有效融入,農民對土地的依存程度才會減少,土地的流出才會減少短期行為。
3、土地規模效益是農民愿意流進土地并且能保證經營長期性的重要條件
與農民愿意長期流出土地相對應的是,有人愿意長期流進土地。農民愿意長期流進土地的關鍵是經營土地必須取得一定的比較效益。不是凡是規模經營都能取得較好收益,相反,一定程度上,經營規模越大,風險越大。規模經營只是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而有效的現代農業生產要求農民必須由傳統的單純耕種土地向“經營”土地進行轉變,這就對經營者的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如要求土地的經營者要掌握一定的現代農業技術、要有一定的把握市場的能力、要有圍繞市場科學耕種的理念。
二、教育在土地流轉中的作用和功能
要使農民愿意并且是長期地流進或流出土地,必須要實現農民向其他產業轉移,并能在土地耕種以外的區域長期立足,要有較好的土地規模效益,這些條件的實現歸根到底要依賴于教育的發展。發展教育是土地制度改革推進的關鍵條件,具體來說,教育在土地流轉中具有以下作用和功能。
l、教育是減少農村人口的核心條件
教育是推動農村人口分流的重要手段。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通過高考接受大學教育是農民子弟分離出農村的最穩定最保險最徹底的途徑。從理論層面—卜分析,高考在推動農民子弟分流方面能起重要作用的原因如下:第一,高考使農民子弟獲得較高學歷和較高水平的綜合素質,從而更易在城市站穩腳跟,更易獲得穩定的工作,在思想觀念等方面更能與城市融合。而低學歷的農民子弟難以融入城市,工作多數不穩定,一有風吹草動,如產業結構調整、金融危機等,容易再次向農村回流。第二,高學歷的農民子弟更易被城市所接受。許多城市出臺的戶口政策,對外地落戶都有學歷要求,有些有投資或擁有住房要求,而高學歷的人員比較容易擁有這些條件。落戶一個城市,意味著他們與土地的徹底分離,回流農村的可能性更少。第三,高學歷的農民子弟在城市有穩定和較高收入的可能性大。鑒于中國的農村養老現狀,兒女大學畢業有了穩定和較高收入的工作,意味著養老有了保障,對土地養老功能的依存度就大大減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等于是減少了農村人口。從現實層面上來講,通過高考推動農民子弟分流也具有現實的操作意義。2008年,全國高考錄取人數約600萬,錄取率為57%,有些省市高考錄取率已達到或超過70%。如果農村學生升學比例也能同步提高,意味著在不遠的將來,多數高中生農村家庭能夠自愿脫離農村向城鎮或城市轉移。但是,我國初中升入高中的比例有限,《200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初中生最終通過高考升入大學的比例為30.7%,《200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初中生最終能通過高考升入大學的比例為32.6%。從兩年的數據來看,更多的學生將通過各種職業教育學得一些技術,培養一定程度的能力水平和綜合素質,以獲得向其他產業轉移和在城市立足的素質基礎。一般情況下,受過一定程度的職業教育、有一定的技能和一定的文化素質的職業教育類學生,也較能容易離開農村土地在城市立足,各種職業教育中有較長學習時間、培訓系統的中等職業教育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但由于戶口政策等限制,考慮到下一代的子女教育等原因,一般這類人員在門檻低的中小城市或城鎮能定居的可能性很大。但不管怎樣,各種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人口起到重要的分流作用。農村家庭孩子通過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由農村分流到城市。一般情況下,如果每個農村家庭孩子有一個或兩個流出農村,父母的贍養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著落,這些家庭父母對土地的依存度大大減弱,多數會選擇放棄或減少土地,有些甚至會隨孩子搬離農村。由此,一個家庭的孩子流入到城市,意味著這個家庭離開土地的可能陘增加。如果這兩種途徑(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用得好的話,在不久的將來,農村人口減少一半是可以期待的。而由于我國國情原因,我國土地的經營規模不是美國或巴西式的大農莊,而是類似于日本或我國臺灣地區的小規模集約經營模式,因此一半以上農村人口的減少就可以在我國進行小規模的集約的現代化農業。
2、教育可以為其他產業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從而為農村人口轉移創造接納平臺
接受過一定教育的農村人口向城市城鎮的轉移,必須以產業的發展作為支撐。否則,即使轉移出農村,也有可能面臨失業的危險。而產業的發展,首先需要人才來創辦。農村人占全國人口的80%,這意味著各行各業人才也必會多數來自于農村。這些人才首先在城市或城鎮立足,并有可能成為新產業和新崗位的創造者,從而為大量農村人口的轉移提供就業平臺。而接受較高水平的人才創業更易成功,因為沒有受過教育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創業者主要依靠精神和運氣,他們的創業空間會受到很多限制。一項對南京市創業基本現狀調查表明,創業者受教育程度排前三位的依次為本科(30.74%)、高中(27.06%)以及初中(15.82%)。特別是在知識密集性行業,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占79.03%。總體來說,創業者受教育程度以高中和本科文化程度為主。因此,較高層次的教育程度是創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多數農民轉移還有一個方式,就是離土不離鄉,在本地本鄉本村從事其他非農產業。而這些非農產業,多數是由當地農民創辦的,其中尤以勞動密集型企業接收農民轉移作用顯著。而回鄉村創辦企業,對創辦人文化素質也有一定的要求。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林斐在對百名“打工”回鄉創業農民的問卷調查及綜合分析基礎上得出結論,回鄉創業成功的農民的特點之一是,文化程度較高:“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2:l%,中專文化程度的占3.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7.2%,而小學文化程度的只占26.3%。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高學歷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并且年齡越輕,文化程度越高,高學歷人群主要集中在35歲以下。”
3、教育可以改變人們的觀念,提高經營人員和基層管理人員的素質
馬科斯,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是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的重要原因,并把這種精神的誕生歸因于新教。但他同時還指出:“不僅絕對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而且一股還得具備一種心態,……。然而這樣一種心態絕非天生自然的。不管高薪或低薪都無法直接產生出這種心態,它只能是常年累月的教育過程。”韋伯這里的宗教作用也可從廣義的角度理解為教育的作用。在這里,雖然韋伯比較過大地強調了精神或觀念對于一種新經濟方式誕生的作用,甚至提高到決定作用的角度,但是無可否認,精神或觀念的改變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確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國一些農村,還存在著很多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時期的觀念,小農意識還很濃厚,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匹配。因此,要想推進現代農業的建立,必須要著眼于農民的觀念改變上,而教育則是最佳捷徑。西奧多.w.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提出:改造傳統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引進新的生產要素,也就是進行技術創新,以提高投資收益率。因此,技術創新是現代農業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而由于我國農村入口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對先進技術采用普遍保守,對市場反應也不敏銳,這不適合現代農業的要求,土地規模經營效益必會十分有限。我國臺灣地區的農民每戶土地多半不到一公頃,但卻能把這么小塊土地的效用極大化:農民懂得品種改良,懂得合作運銷,懂得彈性調整經營方式等等,這些說明推進土地的規模經營,重視對農民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而農民能力的培養,是與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作為基礎的。要在短時間內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的適宜的引導就顯得尤其重要,這對基層政府的能力水平就是一個考驗。目前,我國基層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政策水平、法治意識、把握市場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欠缺。而熟悉農村又能甘心扎根農村的高素質的基層管理人員多半是來自農村,因此這些人才的培養同樣要依賴于農村教育的發展。
三、我國農村教育現狀及措施
毋庸置疑,教育在推進現代農業的建立、推進土地制度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發展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這里的農村教育是廣義概念,包含處在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教育,也包含不處在農村地區但是會對廣大農村學生產生較大影響的教育,如門檻較低、收費低廉的中等職業教育,另外還包含涉農教育,如農民技能培訓及高等農業教育。但是,我國農村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必會對土地制度改革的推進帶來制約作用。表現在:一是農村高等教育入學率低。高等教育是減少農村人口的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徑,農村學生升入高校比例低,意味著可能更多的農村學生將留在農村。二是中等職業教育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功能偏弱。很多數據顯示,中職學校學生就業質量普遍不高,工資低且工作不穩定,這導致許多本來可以分流到城市的農民子弟再次回流到農村,從而導致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無用的觀點,影響農民子弟報考中等職業學校的積極性。三是農民技術培訓缺乏。在我國農村,種莊稼的農民靠的是經驗,勞動效率和收益低下,無法進行現代化農業的生產和管理,影響土地規模經營的效果;外出打工的農民多數靠的是體力,從事簡單勞動,無法獲得收入高而且穩定的工作,從而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
基于以上分析,為了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建立起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有效推進三農問題的解決,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大力發展農村教育。
l、加強農村基礎教育
針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薄弱,政府要把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放到有利于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和三農問題解決的高度,和重視城市基礎教育一樣重視農村基礎教育。鑒于農村教育和農村經濟的實際情況,在目前,政府除了保證至少和城市的基礎教育一樣的投入外,還必須采取特別的傾斜政策,加大對農村教育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村教師待遇,采取措施穩定師資隊伍,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大力發展中小城市,加強小城鎮建設,鼓勵農民朋友帶著子女就近務工。采取措施盡快建立教育公平原則,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市民子女在上學問題上享受同等待遇,如能縮小各地方的教育差距、取消高等學校招生的地域范圍,這樣留守兒童問題就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農村基礎教育的提高就有了較好的主體基礎。
2、加強中等職業教育
中職教育是減少農村人口的重要途徑。但是如果中等職業教育就業質量依然不高,那么這種作用會打大折扣。因此,要提高中職學生的就業質量,必須在中等教育上下工夫。要把中等職業教育和農村改革的推進結合起來,只有大力和高效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農村人口的減少才能走上一個順利的快車道。采取措施,切實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質量,加強技能培訓,讓升不上高等學校的農村孩子在全面提高素質的同時掌握一門實實在在的適合社會需要的技能,以能在社會上立足。目前,中等職業教育專業主要面向城市產業,今后在專業設置上還應面向廣大農村進行農業技術、農村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培訓,為土地的規模經營和新農村建設培養經營和管理人才。
3、進一步推進農民技術培訓和教育
在調查中發現多數農民表示只要能學到一技之長,花錢也愿意,但由于農民收入水平較低,在培訓費用接受程度上,多數農民愿意接受100元以內的培訓,還有一小部分家庭經濟貧困的農民表示更希望有襯里或是鄉里組織免費的技能培訓。農民對技術培訓有強烈的需求,目前的問題一是經費問題,二是培訓項目的組織和設置問題。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培訓的投入,有關部門應針對農民的需要,開展各種技能培訓,這些技能培訓包括現代農業技能培訓、市場經濟知識培訓、其他產業技能培訓等等。通過這些培訓,農民素質得以普遍提高,為農村人口轉移和現代農業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效地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