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燎原教育為鄉村經濟發展服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明確方向、掌握需求
燎原學校是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的學校,服務什么?怎樣服務?這一直是燎校建設中的重要課題,尤其是對大城市下屬的市縣區,開展好燎原教育,是燎校存在、發展和適應經濟建設的關鍵。
首先,要熟悉、了解受教育對象的狀況。大連地區的農業生產特點及在整個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們尋求的第一個題目,為此,我們從調查研究入手,深入鄉鎮第一線,走訪了主管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部門和單位,摸清了大連地區農業現狀,了解農業生產和農民對農業生產實用技術知識的需求,初步掌握了大連市農業糧、果、菜和海產品為主的發展形勢,進一步明確了在增加單位面積產量為主的糧食增產技術;在增加品種為主的蔬菜種植技術;在提高質量、增加品種為主。
水果栽培技術;在大面積培育養成為主的海珍品養殖技術的發展方向,從而為我們地方燎校選題、教育內容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同時也看到在大棚蔬菜栽培技術和發展農村庭院經濟,在向更深層次邁進,要求的相應技術也必須跟上其發展形勢,這些為燎校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內容。
其次,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第一是有針對性地開發電化教育的成果。幾年里,我們從中國農業影像中心,選用了220個農業實用技術項目,投資了12000元買了錄像片。利用錄像片我們請了市主管農業的副市長、農委、農牧業局、科委、教委和科協等領導及各縣(市)區主管農業領導,來學校觀摩、審看錄像片,或我們主動登門為這些部門領導播放,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普遍的歡迎。有的縣領導看完就要買片,帶回去培訓;第二是復制錄像片及時送到農村。根據各縣(市)區的要求及大連農業的具體情況,我們從22。個項目中選用85個實用技術錄像片,由電教室加班復制,送到縣區電大分校,在各電大分校具體組織下培訓,滿足了農民的需要;第三是開發本地農業科技成果,錄制有推廣價值的實用技術。在引進外省市農業實用技術的同時,我們也著力發掘本地區帶有普遍推廣價值的實用技術項目。如對蝦養殖技術錄像片,在北方沿海一帶成為培訓養蝦農民的主要音像教材,取得很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還錄制了適合三北地區大櫻桃栽培技術和溫室黃瓜高產栽培技術,使這些實用技術及時在地區內推廣,使多數農民盡快受到效益。從幾年的實踐來看,抓住農民對增產項目的渴求進行實用技術的培訓,是教育直接為經濟服務的主要途徑,也是滿足農村對實用技術需要極好形式。
二、抓好試點,逐步深化
燎原教育從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培訓出發,直接面向農村,這是一件帶有根本性的探索性轉變,特別從低層次教育入手,踏實地開展實用技術方面的工作,也是一個創舉。如何把這項工作辦好,需要從認識上不斷深化和實踐上加強試點。
為了摸索農村電化教育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的規律,我們同農牧業局在旅順口區長城鎮建立了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試點。這個鎮共有9個村,以水果、蔬菜、養雞為主。近年來鎮工業發展也很快,1992年全鎮人均年收入達245。元,是一個勤勞致富的先進典型。這個鎮領導班子非常重視科教興農,為了辦教育每年投資百萬元。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要在“八五”計劃中使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000元,要靠科技、靠科技成果推廣,靠提高農業生產人員的素質。因此,對我們搞電化教育,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勁頭很足。在這樣一個比較先進的鄉鎮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共同研究制定實用技術培訓內容。在制定培訓計劃時,我們根據長城鎮地處城郊,是高效農業發展的典型,也是商品生產敏感地帶等特點,來確定所需的錄像片,如蘋果系列片,包括高接換頭、矮化密植、富士蘋果快速載培新技術;蔬菜類的黃瓜大棚生態防病,養雞、養豬等系列片,在鎮職校集中播放,在有條件的村由鎮負責刻村里播放,擴大教育面。
第二,共同研究制定培訓環節。在看錄像片過程中,我們根據片子內容,由鎮職校請農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進行講解,目的使農民掌握栽培方法。因此,在培訓中形成了“看一看、講一講、議一議、干一干”的學習方法。在農民看錄像片中有不明白的內容、環節由技術人員講解,農民之間交流一下經驗,互相議論,最后教師、學生到菜地、果園或雞場進行實地操作,做到看、講、議、干的統一,收到很大效果。
第三,推廣試點經驗。通過搞試點使我們更加了解了農民對技術上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和如何提高每個農民素質。我們及時在點上召開現場會,召開“燎原計劃”試點鄉鎮會議,請長城鎮介紹經驗。有時也組織到長城鎮參觀,互相交流,推動面上實用技術培訓,使“燎原”真正在農村中“燎”起來。我們感到在廣大的農村對農民進行范圍廣泛的實用技術教育,實際就是用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生產經營方式,來代替傳統的固有的落啟的生產經營習慣,它本身的含義已超出教育的范疇。
第四,發現新事物及時總結,實事求是地推廣。在開展實用技術培訓中,長城鎮農民在對待科教興農上出現了新變化,有了新的渴求。如曹家地村為了滿足農民需求,有組織、有系統地學習農業實用技術,為全村30。多戶農民安裝了閉路電視,村決定每天下午4一6點為播放農業實用技術時間,這樣全村農民在自己的家里就可以看到實用技術錄像,方便農民學習新技術。在看到了農民對科學的態度和致富后的要求發生變化后,我們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加強宣傳,講農民的觀念更新、精神風貌的變化。有的鄉鎮來這里參觀很受教育,感到農民富了要靠科技,要經濟翻身致富,沒有科學技術知識不行。
從抓好試點工作使我們認識到,做為燎原學校在開展面向農村的低層次教育中,除了認識觀念要轉變外,在具體做法上,一要了解本地農村狀況;二是深入農業生產;三要搞點試點。搞好試點,有了經驗就能開拓更多更好的實用技術項目,在面上推廣,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這也是使農業新技術達到全面推廣的必由之路。
三、用好優勢,扎根實踐
利用廣播電視教育夜蓋面大,是我們的一大優勢,也是電視教學的一大特點。但是這個優勢和特點是依靠先進的電教手段來實現的,面對廣大農村,怎么發揮優勢和特點,是面向農村開展實用技術教育的一個難題。所謂甩好優勢就是最大限度地合理地發揮我們的長處,為農業服好務。
第一是發揮優勢必須注意系統的功能作用。燎校是一個整體,有現代化電視教育手段,形成了強大的電教網絡。大連市有5個電大分校和一個工作站,都設置了燎校工作人員,他們分布在各縣區,是接近農村的“前沿陣地”,對農業生產狀況和農村經濟發展最清楚。因此,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的重點應放在縣燎校,依靠系統的優勢和特點發揮作用。金州區電大分校是開展燎原教育較早的地區,在看到錄像片后,在主管農業區長領導下,把區主管的農業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和各鄉鎮“三站”的骨干組織在一起,在電大分校辦了7期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共有500多人參加。在培訓骨干的同時,還為各鄉鎮復制了181盤錄像片,共196個項目,播放了160次。到今年3月份共有16,515人參加了學習,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其他電大分校也進行了培訓,有力地調動了分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系統功能的作用。
第二是發揮優勢必須注意因地制宜的培訓。總的看大連農村比較富裕,但發展也不平衡,有個別鄉(鎮)年人均收入不到500元,因此,在使用先進的電化教育手段上不能千篇一律。對于富裕的鄉(鎮)可以采用閉路電視進行培訓;對較富的鄉(鎮)可以采取集體到村職校這種相對集中的辦法接受培訓;而對于確實很困難的鄉鎮,就要采取靈活的方式,由燎校帶著設備、錄像片,“送學下鄉、送經還農”,主動去為農民播放錄像片。同時也要考慮農村季節,需要什么放什么,使廣大農民都能學到實用技術,用于農業生產。
第三是發揮優勢必須注意做到“三統一”,即:電教人員、農業技術員與農民群眾的統一。應該看到利用電視錄像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是一個見效快的好辦法,農民看了易學易懂,多數的實用技術是這樣。然而也有不少實用技術錄像片關鍵環節的技術沒有反映出來,或沒有交待清楚,沒有講清方法,這就需要有技術人員來講一講,比如農藥的使用,藥與水怎么配法?是一個什么樣的比例。要有明白人交待一下,才能使農民明白,到現場做一做,表演一下,農民才能最終掌握。實踐告訴我們只靠先進的電教手段,而沒有有經驗的農業技術人員的合作,優勢也發揮不出來,反之會成為農民的負擔。
第四是發揮優勢必須注意對當地實用技術的錄制和廣泛推廣。我們從1988年開始,對中國對蝦養殖技術錄制了系列的實用教育片,在省內外廣泛推廣,很受蝦農歡迎,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從1990年又錄制了大櫻桃載培技術和日光溫室黃瓜高產載培技術教學片。從這些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把現代化的電教手段真正變成優勢,就必須扎根在農業生產中摸索,探討在農村中發揮電教的優勢。近幾年來,農業實用技術錄像片很多,每天都有衛星播放,可農民并沒有直接看到這些有用的知識,因為農民沒有手段或還沒有認識到。因此開發電教錄像片為農業生產服務潛力很大,前途廣闊,只有踏踏實實在農民中產生影響和發揮作用,才能收到更大、更好的效益。
四、選好路子,形成棋式
1990年7月1日,中央燎原廣播電視學校成立,并開始播放農業實用技術,這對農民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她為廣播電視教育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也為燎校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課題。從近幾年的實踐中我們感到,這項工作要比在城市開展專科層次學歷教育復雜的多。看似低層次的實用的內容,但要推廣卻受各種因素限制,應該看到,技術越實用,對教知識的人的技術水平的要求就越高,這說明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本身也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有農業和科研部門的配合才能實珊。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就必須聯合農業主管部門、農業科研部門,做到農科教的結合,使實用技術能夠盡快地轉化為生產力,在農業生產中產生效益。
我們開展燎原教育不能孤立地進行,應該同我國農村教育改革中實施的“燎原計劃”緊密結合,應該同農村中實施的“星火計劃”、“豐收計劃”等緊密配合,因為這些計劃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這是實現本世紀末農業爬上兩個臺粉的唯一出路,這就叫科教興農。當前我國農村正在形成一套推行三個計劃的社會組織系統,集聚了一批科技力量。面對著這種現實,我們燎校也應該加入這個偉大變革的行列中發揮作用。在大連開展燎原教育,是以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來體現的。以推廣一項實用技術為引線,先從農業生產的最基礎鄉鎮做起,先辦實事,讓農民先認識燎校,熟悉它,依靠它。我們要最大限度的聯合農、科方面的技術力量,共同辦好傳播技術這件事,迅速提高農民的業務技術素質,使農業的科技成果能夠迅速推廣。為此我們以實施“燎原計劃”為依托,開展對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并從鄉鎮做起,實行“農、科、教”的結合,即:燎原計劃~電教手段~鄉、村。這是我們燎原學校生存、發展的根本途徑。從1991年起,我們與大連市教委每年召開大連市20個示范鄉鎮會議提出了開展“燎原之冬”的培訓計劃,得到各鄉鎮的積極響應。這20個示范鄉鎮利用冬閑時間,對農民進行了實用技術培訓,在這項活動中,每年培訓面達2.6多萬人,僅莊河縣鞍子山鄉就每年培訓5000多人,收到了較好的效益。
實踐證明,燎原學校為我們在農村開展電化教育提供了客觀條件,正在形成新的電化教育模式。把這項工作開展起來,必須從國家整個農村綜合改革實際出發,來開發探索電視教育優勢,發揮綜合效益,在實踐中逐漸尋求發展廣播電視教育的途徑,為農業的現代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