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經濟經營機制的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村經濟的經營主體是農民。所謂農村經濟,是對應城市經濟以地域性區分而得名的寬泛的物質生產領域。它的基本特征是立足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占有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社區組織資源,通過多元的、各具特色的配置形式而進行物質生產的經濟組織形態。這種經濟組織形態采取什么樣的所有制結構和生產經營組合形式,即稱為什么樣的經營體制。由于農村社區的資源、資產、資財的所有者是農民,農村的生產力主體是農民,農民在社區內部對自己的生產資源在公平與效率的原則指導下進行重組,所形成新的生產經營組織,就自然成為了農村經濟經營的主體。包括大中型工商企業在內的農村之外的各種經濟形態的微觀經濟組織到農村投資,興辦農產品實體或者農產品加工項目,從資本流入的地域性區分,可以總稱為農村經濟系列了。但是,這種外來的生產經營性開發,是借助傳統的社區性集體經濟組織的資源,特別是必定要利用土地、山林、水面資源,農民仍然是新的生產單位組建過程的主體。
農村土地資源的產權、使用權、收益權都歸屬于社區性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他們有權力決定同其他外來的生產要素如何組合,有權力對土地等資源的使用和收益做出硬性要求。這種主體性質和地位,決定了在經營體制創新過程中只能采用自愿,縣鄉政府要尊重農民的主張,不能做出硬性規定,不可包辦代替。
農村經濟經營體制應該是多元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必然遵循經濟規律和效率首選的原則,沖破地域和所有制界線,投奔效率和效益高的地域和產業,自主追求資源的優化配置。開放的農村,已經打破過去社區性集體經濟組織一壟天下的局面。農村社區性經濟實體之間的聯合與合作,社區外來生產要素的涌進,將使過去固有的以社區性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的經管體制快速分化、異化。如果說區域內部之間的農戶以土地、資金、技術重組為標志的聯合、合作,是對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完善和發展,那么,農村經濟經營體制的創新,就應該是打破城鄉界線的、沖出所有制束縛的、不拘泥于某一種形式的、帶有全新色彩的生產經營組織的制造。這種“新”可能體現在要素結構之新、產權制度之新、收益分配方式之新和注冊名稱標識之新。新,是經營體制的追求;創新,是增強農村經濟生機和活力的有效途徑。創新,雖然不是對過去經營體制的否定,但是,必須有敢于試驗的勇氣和韌性。在這樣行為的驅動下,新產生的經營體制不可能是一個模式,多元化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特別是在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差別較大的中國農村,只有實行多元化的經營體制,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農村經濟經營體制創新是市場行為。經營體制創新的過程,就是利用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市場至少將在三個方面發揮基礎性作用。一是通過市場的調節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分布在城鄉之間、工農之間以及各種經濟實體中的生產要素,在利益的驅使下,借助市場這個載體發生自由流動和重新組合,再造市場的微觀經濟基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通過市場體系銜接產銷關系。摒棄了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的約束,以市場為紐帶、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有機地聯結起來,使經濟體內的結構和增量分配有規則地照應起來,從而能夠提高生產的社會化組織程度。三是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各方面的利益。隨著新的經營體制的形成,經濟單元內部的利益聯動機制也會相應形成。
這個機制每時每刻地調節著要素投入者之間的利益關系,自覺矯正對利益公正的偏離,力爭提高要素組織體的穩定性。創新,既然是市場機制作用的過程,就必須排斥行政手段,既不可搞一種模式、一刀切,也不可搞強行推廣。讓投資主體進行自我磋商和選擇,將是農村經濟經營體制創新的一個基本原則,萬萬不可偏離。中國建設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背離經濟規律,用行政手段推動經濟工作,歷來不成功。過去的教訓,一定要牢記。
作者: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