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城市化進程與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城市化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城市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近20年,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國家鼓勵城市化地區將流動人口納入居住地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城市成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按照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完善功能的原則,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發展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與城鎮協調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1.以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為例,各跨國公司紛紛把總部設在這些城市,提高了這些城市的國際影響力,通過舉辦奧運會、世博會,這些城市吸引了更多人的前往。小城鎮吸納廣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在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一線城市為中心,二三線城市為骨干,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城市與城鎮協調發展的體系。
2.隨著我國航空業和鐵路運輸業的發展,城鎮之間聯系更加緊密。在勞動密集的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鎮密集地區,聚集了大批外出打工者和外商投資,對帶動城鄉和區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我國西部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等地,城市化發展也逐漸加快。
3.城鄉規劃工作在城市化發展中發揮了引導作用,城市化的持續、健康、穩步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宏觀決策和政策引導。我國城鄉規劃編制工作不斷完善,規劃的前瞻性、可國家操作性和宏觀調控作用逐漸加強,法規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不同層級行政管理的完整的規劃體系,包括城市體系規劃、城市與鄉鎮總體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
二、城市化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我國國民經濟長期高速發展,國民收入整體不斷增加。但是,我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幅度變化隨著改革開放過程的推進而不同。城鄉居民收入的差異主要有兩種指標,即相對差異和絕對差異。絕對差異受經濟發展技術或經濟總量的影響,相對差異的實際增長量差異很大。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市居民收入遠遠高于農村居民收入,無論是絕對差異還是相對差異都進一步擴大。城市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時,農村居民卻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收入的下滑,主要原因分為三個方面:
1.由于產業本身性質不同,對生產要素的要求也不相同。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歸集體所有、集體使用。這種土地制度大大促進了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了勞動效率,對我國農業的迅猛發展,對維持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現行的土地制度也露出了弊端,它與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格格不入,可以說與城市化進程背道而馳。農村土地作為農業生產中最為基本的生產要素,對土地的數量及質量的要求相對于其他行業來說較高,所以農業更傾向于以分散的方式布局,在這種布局下,所需的勞動力較少,農業自動化后,所需的勞動力更加少了。而工業和服務業對消費人群、交通狀況等要求較高,布局在人口相對密集、交通便利的城鎮。我國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的差異,主要是第一產業比重較高而第三產業比重較低。這種產業結構同珍格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在多方面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協調發展。第一產業比重太高,而現代化率太低,使農業無法釋放剩余勞動力,又無法實現農民的增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過低,導致城市無法為更多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也很難實現農村城市化功能的完善。
2.戶籍制度在計劃經濟時期控制了人口的隨意流動,合理分配生活資料,計劃經濟時期,物資短缺,戶籍制度根據家庭人數進行物資分配。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戶籍制度的優勢變得不明顯了,反而出現了弊端。城市的人口中也有農業戶籍,而農村人口中也有非農業戶籍,戶籍分類的交叉使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的概念復雜化,也增加了人口統計的難度。強化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結構轉變,造成了農村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長期延續。戶籍制度曾經是中國人等級劃分和利益劃分的標準。城鄉權利不平等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阻力,農村消費水平和投資水平不足導致我國總供給不足,使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減弱,農村社會的橫向聯系變得脆弱。
(1)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新增人口沒有土地所有權,他只能被動的轉為城鎮非農戶口。這便為第二產業提供了大量了低廉的勞動力。根據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每個農民都有權獲得土地,即使他們未出生的后代也能夠分到一份。
(2)土地制度使得農民進行土地轉讓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雖然現在一些地方允許土地所有權轉讓,但農民無法獲得與市場價格相應的土地資本。
(3)現行的城鎮土地制度并不利于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每個城市或鄉鎮可出讓的土地是有限的,政府職能在城市外延擴展性的取得一次性出讓收入,短期內無法獲得土地收入,這影響著地方公用事業和城市化進程的可持續發展。而開發商必須一次性交付很高的土地使用金,開發商把高昂的土地使用金打入商品房價格中,抬高了房價,購房者望而卻步,使房地產市場逐漸泡沫化,不利于城市化發展,同時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3.我國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不單是總量上存在問題,結構矛盾也很嚴重。如何解決就業問題是城市化進程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保證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總數大、結構不合理、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在解決農村就業問題上的艱巨性、長期性。結構性失業的矛盾主要體現在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加大了城市就業壓力,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向市場經濟改革使得大量職工下崗,企業破產重組導致職工下崗,產業技術升級淘汰了低技術人員,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導致弱勢產業的人才流失,企業萎縮。進城打工農民自身技能較低,需要政府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只有讓農民工掌握生存本領,才能使他們在城市化進程中不被淘汰,擺脫貧困狀態。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是目前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社會各行業的發展,必須加強對農村勞動力專業技能的培訓工作。有針對性的傳授進城務工人員一些實用的技能,拓寬農民就業的空間和增收渠道。
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和機制已不能適應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要求,要堅持城鄉統籌,引導農村城市化健康發展。首先要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第二是要加強鎮、鄉和村莊規劃,引導農民向較大的鄉鎮集中,加強對人口少的鄉鎮建設用地的管理,促進城鄉建設用地的集約使用;第三是建設鄉村公路,加強農村公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和文化設施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發展;第四是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地區的環境綜合整治,滿足農民最急需、最基本的設施建設,健全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改善農村居住和生活條件,使廣大農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發展鄉鎮企業,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政府結合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引導鄉鎮企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的發展。鄉鎮企業要根據地區的資源、環境、歷史和經濟發展,找到自己的優勢,找準支柱產業,培育特色產業,壯大經濟,加快城市化進程。在培訓和就業服務方面,為農民工提供就業指導信息,實現城鄉就業平等。政府調控與市場導入相結合,在保護農民土地權益、改革城市化建設中的土地征用制度中發揮主導作用。在節約耕地的前提下,既滿足城鎮建設用地的需要,又減低各類企業用地成本,保護農村集體和農民的土地權益。積極探索新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股份合作制,允許土地所有者以入股、出租、合作開發等方式參與土地開發。城市化進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需要將遠期目標及近期目標問題相結合,逐步理順思路、創新思維;根據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調整政策導向,把握大方向,為實現我國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而努力。
作者:曹若霈單位:安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