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影視節目作用下農村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事實上,單純從電視藝術的前期拍攝來說,推、拉、搖、移、甩,遠、全、中、近、特這些景別的運用是有一定規律的。
這些規律首先建立在模仿人類的眼睛觀察事物、了解事物、認識事物的基礎上,但同時也是按照人們觀賞影片的視角,經過幾代電視人的摸索總結出來的。每當我們在拍攝時都要想到,拍攝的鏡頭要“成組”。也就是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按照推、拉、搖、移、甩、跟,遠、全、中、近、特、大特這些景別及攝像機的運動規律來拍攝。但是,在農業技術推廣類型的科教片中,僅僅按照這些規律或許沒有辦法真正達到我們推廣的目的。因為農業技術推廣主要是讓農民朋友在觀摩中發現推廣產品的經濟價值,發現這個推廣產品在他所在區域是否適合種植或養殖。對于個體或某個團體是否有能力經營?推廣的產品是否適合本地區銷售?經濟效益是否能超過自己長期經營產品的價值?甚至精細的產品成本核算,種植或養殖的人工、銷售成本核算都是他們關心的細節。當觀摩過程中如果他們看明白了,在比較、核對之后發現推廣產品價值超過自己現在經營產品的效益,那么他們就會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求知、求實、求證的欲望,就會想去記錄這個技術推廣的更多信息,認真仔細地去看這個推廣是不是適合自己,最后電話打到編輯部來求證。這時,我們在農業技術推廣中,通過影像、通過我們拍攝的鏡頭才達到了推廣宣傳的目的。
二、科教節目增強了農業技術推廣的真實性,電視節目直觀形象,符合農民朋友“眼見為實”的信息接收習慣。
通過這些年的科教片制作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在農業技術推廣中,有許多生澀難懂的詞匯。特別是有些技術、農藥、規范操作等,如果用文字表達農民朋友可能難以理解,但是如果用鏡頭表現,他們看清楚了,看明白就知道自己適不適這個技術了。有時鏡頭的真實表現甚至高于生產的真實性。比如我們在介紹某個品種的特性時,我們將農民朋友熟悉的同類型品種與推廣品種做比較,將兩個品種放在一個鏡頭中,甚至我們可以看到鏡頭慢慢的推向對比的品種,這個鏡頭是一個大的特寫,這個特寫只有兩個相比對的品種,孰優孰劣一眼就可以看明白,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可想而知。所以我們說,影像的魅力就在于鏡頭的捕捉和運用了。
在介紹一些農業病蟲害時,鏡頭可以捕捉到蟲害在啄食農作物的特寫。這些特寫不是常人用肉眼可以看清楚的。這個特寫放大了蟲害對作物威脅的心里接受程度,讓種植戶直接想到了會有多少經濟損失。這樣在我們介紹防治的產品時,受眾自然就會加強他對防治手段的認真程度,甚至是拿起筆來記錄這樣的防治程序。科教節目用鏡頭展示了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實用性。實用性是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條件之一,也是農民朋友的致富利器。在多如牛毛的農業科技成果中,凡是農民希望看到的技術信息往往就是農民希望得到的致富工具。
“看得清楚”是對科教電視節目制作和播出的第一要求。對一個以觀眾為本的好的科教電視節目來說,鏡頭組接規范是基礎,但同時鏡頭的拍攝必須到位。對于關鍵技術環節的單個鏡頭甚至可以超出電視制作規律,盡量的長一些,讓農民朋友可以看得明白,并且能有想象的余地。比如一個種植山藥的節目,我們都知道山藥過去都是直接在地里種植,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這次我們介紹的是用一種類似“洛陽鏟”的工具來種植山藥。在種植前,先在地里打上一個一米深的洞,這個洞就是將要種植這個山藥品種的未來的生長空間。拍攝時,鏡頭首先讓大家看到周圍種植的環境,這是一個介紹生長條件的全景鏡頭,讓農民朋友看看用這樣的工具種植山藥并沒有在什么特殊的地區。緊接著,鏡頭對準的是山藥種苗的中景、特寫。這個苗就是本地的種苗,這時候的鏡頭主要是佐證種苗的真實性。而且接下來鏡頭是一個人物采訪的特寫,說的是本地話,講的是手里拿著的本地品種,談的是收獲比過去多生產了多少。再接下來就是示范這個工具是如何使用的,是如何增產的,產品與普通種植的產品相對比產量增加多少,品相有什么不同,效益相差多少。這里,關于山藥種苗的特寫鏡頭就超出了一般我們剪接的時長。按照電視規律,特寫的固定鏡頭一般最多3秒,但種苗特寫達到了6秒。工具的鏡頭由中景緩慢的推向特寫,最后落幅在特寫工具上,這個鏡頭達到了13秒。播放特寫鏡頭的同時,畫面聲音是種植戶接受采訪時談到的使用這個工具的真實體會。因為收獲整齊的山藥,比過去大了幾乎一倍的產品讓他在市場上有了更好的經濟效益。綜上種種,合適的鏡頭語言有效地傳遞出觀眾所需要的致富信息,因此這個片子播出后,相關咨詢電話持續了很長時間。
通過電視節目來推廣農業技術,農民最看重的就是經濟效益。而這個效益通過鏡頭的表現是可以看得見的。有些時候農業推廣對鏡頭的穩定性要求不是很強,但真實性、科學性卻要求的很高。這樣在拍攝示范種植養殖中,很多鏡頭是以紀實性很強的跟拍手段來完成的。跟拍有紀實、記錄的真實性,但有時我們也需要擺拍。比如我們拍攝有機農業的某項技術應用,我們拍到的是已經經過發酵后的成品,但是制作過程我們是現場拍攝制作,并沒有經過多少天的發酵過程。這時,我們就可以將技術人員用的原料種類、配比一一展現在鏡頭前,再將他們使用過程真實的記錄下來。這樣一來真實的記錄與擺拍結合,用蒙太奇的手段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既縮短了拍攝時間又真實的再現了制作方法,同時傳遞了不使用化學農藥就可以達到種植目的的訴求。
綜上所述,我們只是簡單介紹了科教片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鏡頭的作用。事實上科技才是能夠讓古老農業煥發新的經濟價值的動力。但是沒有影像的傳播,沒有電視鏡頭對科技推廣的堅定支持,或許新的技術推廣就會延遲幾年或者十幾年,或許對于某些技術比較落后、信息比較閉塞、種植比較傳統、新技術接受比較慢的農民朋友,在致富的道路就要多走上幾年。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這些從事電視制作的電視人,要用我們鏡頭的語言,用影像的魅力在農業技術推廣中探索更容易讓農民接受的鏡頭語言和傳播形式。讓廣大的農民朋友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通過影像的傳播,在致富的道路上能夠搶占先機。
作者:焦林唐志輝單位:中國鐵路文工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