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營業稅稅制調整方向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營業稅是地方的主要稅種,但是目前我國現行營業稅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稅種矛盾、企業稅收投機等問題,本文嘗試對現行營業稅制進行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營業稅;實際稅負;立法
營業稅作為地方稅收的主體稅種,擔負著組織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任務。因此,探討營業稅的改革方向,對完善地方稅制,優化地方財力結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行營業稅制的特點
1、立法權集中于中央。根據《營業稅暫行條例》第二條規定,營業稅稅目、稅率的調整由國務院決定。表明了營業稅的政策立法權在國務院,而國家稅務總局作為國務院稅收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對營業稅規定做出行政解釋,制定具體操作規程,各級地方政府和地方稅務機關只具有執行權。
2、征稅范圍限定性強。營業稅課稅范圍采取稅目列舉法,不在列舉范圍內的經營行為不繳納營業稅。目前,營業稅課征范圍包括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業、文化體育業、娛樂業、服務業等應稅勞務,以及轉讓無形資產和銷售不動產的經營活動,共計9個稅目,基本被嚴格限制在第三產業上。
3、實際稅負差距較大。營業稅名義稅率在3%-5%之間。如以增值額換算行業稅負,增值率最高的行業稅負在6%-12%之間,增值率較低行業的稅負可超過100%,稅收負擔差別較大。
4、計稅方便。與其他流轉稅種相比,營業稅設計較為簡單,納稅人計繳方便,在征管操作中比較容易。
二、營業稅在運行過程中突顯的問題
隨著營業稅調查活動的逐年深入,營業稅運行過程中的某些深層次矛盾也被逐漸匯總至稅務機關,現將主要問題歸納整理如下:
1、稅種矛盾。在目前的稅收體系中,營業稅和增值稅實際上將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領域進行了人為分割,分行業確定了地方、中央的主要財源。隨著社會經濟的日漸活躍,此種稅制設計方式,逐漸顯現了征管邊界定義模糊和行業稅負失衡等多種問題。一方面,職能部門需不斷的對新出現的復雜經濟形態做出適用稅種的定義,對交叉性經濟行為出臺各類政策性解釋文件。另一方面,由于兩稅種計稅依據不同,需不斷的微調行業稅收政策,以保持行業間的稅負平衡,避免造成錯誤的政策導向和可能出現的政策漏洞。為此,各級職能部門耗費了大量的智力資源,每年需出臺大量解釋性文件,以彌補征管漏洞、明晰政策適用范圍,但從目前運行情況看,仍難以從根本上減少兩稅種間的政策性爭議。
2、企業的稅收投機性。營業稅稅制以營業額作為計稅依據,與增值稅計稅體系完全互斥,以及混合經營、兼營的相關稅制規定,變相賦予了企業極大的稅收籌劃區間。比如,高增值率的增值稅企業,通過設立營業稅納稅企業,采取轉移定價等方式,將增值率轉移到營業稅行業中;低增值率的增值稅企業,通過統一核算營業稅行業業務額,將混合經營收入全部繳納增值稅,以合乎現實稅制規定的方式降低企業整體稅負,而混合經營、兼營規定的模糊性,也導致了企業可以方便的進行稅收投機行為。
3、不可避免的道德疑慮。營業稅的稅目列舉法,必然導致部分行業對保障地方財政收入具有特殊的意義。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稅收調節權,在現實財源難以滿足財政支出需求時,往往會導致地方政府在行政決策時難以保持應有的公共性,有意識的保護部分非合理的營業稅經濟行為存在,出臺偏好性的行政決策,使公眾產生對地方政府的道德疑慮。
三、營業稅稅制導致的社會經濟扭曲現象
除理論分析外,我們注意搜集營業稅稅制在實際運行中導致的社會經濟扭曲現象,便于作為改革參考。
1、擴大行業間效益差距。增值率較高的增值稅行業納稅人,通過設立營業稅納稅企業,向營業稅納稅企業轉移商品增值率,增值率較低的增值稅行業納稅人,通過合并核算增值率更低的營業稅應稅勞務,進行合法的稅收籌劃。體現在宏觀經濟領域,表現為營業稅行業的增值率被人為提高,出現了表面的高盈利性,而增值稅行業增值率被人為壓力,效益持續低迷,扭曲了實際經濟運行情況。在政府決策時,往往會因為表象,給予增值稅企業更多的優惠扶持政策,而增值稅企業為充分享受扶持政策,勢必將更多的增值率推向營業稅行業。
2、營業稅納稅人負面情緒較重。一方面,營業稅以營業總額計征的方式,使得部分增值率較低的營業稅納稅人稅收負擔過重,如果勞務增值率低于10%,扣除相關經營費用后,企業經營成果將遠遠低于應繳稅金;另一方面,近年來,增值稅行業結構性減免稅政策較多,而營業稅行業屢遭政策上的限制,在宏觀政策層面壓力較大;最后,由于傳統的重工、重商理念,除發達地區、旅游勝地外,大部分地域的第三產業水平較低,營業稅稅源過于零散,造成了地方稅收征管壓力過大,營業稅納稅人承受的檢查、評估任務量偏大。又由于納稅人的稅收投機性,營業稅納稅人普遍反映稅收負擔較重,辦稅成本較高,與增值稅納稅人相比,普遍存在較重的負面情緒。
四、改革建議
通過多年實踐和思考,我們提出幾項營業稅改革需把握的原則,僅供參考。
1、均衡行業間的各級財政收入貢獻率。政府經濟決策的道德疑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同行業對本級財政收入的貢獻不同,各級政府具有自己的利益范圍,為確保本級財源,往往出現不當決策,造成錯誤的政策導向,勢必嚴重損害政府的公共性。而通過稅制改革,均衡行業間對各級財政收入的貢獻率,是解決該問題的一個現實可行的方法。
2、設計地方保障性普征稅種。在征管機構分設的條件下,無論營業稅制如何改革,設定一個由地稅機關負責,涵蓋全部經濟領域的普征性稅種,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保障地方財政來源,促進地域產業集群的產生,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另一方面,保障地方稅征收機關的事權,便于授予地方人大和政府一定的稅收立法權及調控權。
3、賦予地方一定的稅收自主權。中國地域廣大,區域間經濟結構不盡相同,作為國家層級制定的普適性地方稅制,并不能完全滿足地方組織財力需要,需要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調解權,以便適應當地的實際需求。既可以減輕中央政府的工作負擔,又可以緩解地方財力收支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