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會計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許多研究都將盈余管理與利潤操縱不加區分,一些學者認為,盈余管理就是利潤操縱的另一個手段,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盈余管理與利潤操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那么,盈余管理的動機究竟有哪些?本文對盈余管理的這一基本問題進行國內外研究現狀的歸納和總結,以期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論支持。
關鍵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國外研究現狀
(一)資本市場動機
1.MBO前的盈余管理
國外一些學者認為,管理層收購過程中,管理者在收購之前會進行降低盈余的操作,從而降低收購價格。與此相關的研究結果是多樣的。DeAngelo(1986)的研究發現并沒有證據表明在MBO前管理層有調低收益的跡象。而SusanE.PerryandThomasH.Willimas(1994)對管理層收購中的盈余管理行為研究則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他們發現,企業在進行MBO前存在降低收益的盈余管理行為。
2.IPO時的盈余管理
IPO時的盈余管理主要研究管理者是否調高了會計盈余。LoughranandRitter(1995)研究發現,企業IPO之前會進行財務包裝,從而增加股票發行期間的凈利潤,來提高股票發行價格,而IPO之后經營業績會下滑、股票長期收益會下降。Teoh、Welch和Wong(1998)在檢驗IPO前管理者是否存在提高盈余的行為時,研究發現,在IPO當年和隨后幾年公司會傾向于選擇增加會計利潤的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
(二)契約動機
1.人競爭與盈余管理
DechowandSloan(1991)發現,權之爭易導致經理人的短期行為。CEO在卸任前一年會通過減少研發費用來進行盈余管理。因為他們此時的行為受短期動機影響很大,減少了對長期利益的關注。從長遠來看,這會使股東利益受損。而Park(1997)的研究結果表明大部分管理者會進行平滑收入的盈余操作,借此達到保全自己職位的目的。2.管理報酬契約與盈余管理許多學者檢驗了獎金計劃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瓦茨和齊默爾曼(1986)的研究結果表明,公司高管的報酬獎勵是以會計盈余信息為基礎來評定的。因此,在同等條件下,高管為提高其個人績效,更傾向于提前未來會計盈余,來提高其所獲得的報酬的現值。斯隆(1995)還強調高管應當綜合考慮盈余管理行為對企業聲譽、經營狀況和盈余獎金計劃等諸多因素,來實現自身效益最大化。
(三)監管動機
1.行業監管與盈余管理
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Petroni以保險公司為樣本進行的研究。他發現保險公司在接近監管要求時會調低準備金金額。Adiel(1996)在進行實證檢驗時發現,樣本中有1.5%的公司會采取財務再保險的方式來規避監管,從而發現了行業監管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頻率能夠產生影響的證據。
2.避稅監管與盈余管理
瓦茨和齊默爾曼(1999)認為稅收是政府監管的重要方面,因此合理避稅是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動因之一。合理避稅也是企業進行短期盈余管理的重要動機之一,通過調高或調低企業當期會計盈余,來影響企業當期的應納稅額,進而減少企業的現金流出,使得企業當期的盈利水平有所提高,財務狀況得到改善。然而,從長期來看,公司的盈余總量是基本固定的,總納稅額與之對應也是基本固定的,無法進行調節,因此不存在避稅的動機。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有著獨特的制度背景,產生的盈余管理動機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第一,國外普遍存在的契約制度在我國并不完善或并不適用;第二,我國的監管體制還不完善,公司存在很多的調節盈余的手段。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也充分體現了我國證券市場的鮮明特點。
(一)IPO動機與盈余管理
魏明海和林舒(2000)的實證研究發現,在觀察期內,樣本公司的資產收益率在IPO前兩年或前一年處于最高水平,在IPO當年則顯著下降。中國香港學者Aharony、Lee和Wong(2000)在《中國IPO公司的財務包裝》一文中對1992-1995年期間83家首次發行B股和H股的國有上市企業進行研究,發現,發行人ROA在IPO前兩年開始上升,在IPO當年達到最高水平,隨后則呈現下降趨勢,意味著中國的IPO公司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行為,且模式取決于公司與政府的關系和股票上市所在地。在申請上市的過程中,處于保護性行業的公司得到了政府更多的支持,降低了其盈余管理的積極性。
(二)避免被特殊處理或退市的動機與盈余管理
我國資本市場明確規定,上市公司如果連續兩年虧損就會被特殊處理,如果繼續虧損則將被強制退市,這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因此,上市公司在經營狀況不佳,瀕臨連續虧損時,會進行一系列盈余管理行為,在避免被特殊處理或者退市。王亞平、吳聯生和白云霞(2005)的研究選取1995-2003年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發現樣本公司大都存在為避免會計利潤虧損而進行的盈余管理行為。
三、結語
從總體上看,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各有千秋,但國內學者與國外學者的研究還有有不小的差距。從研究的廣度來講,國內學者研究的范圍較窄,大多研究我國證券市場上特有的問題,有的學者將國外研究過的問題套用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并未得出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從研究的深度來講,研究采用的模型以及研究方法有待于進一步創新,同時由于我國證券市場有較多的制度限制,研究的深度還有待進一步突破。
作者:郭君宇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