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旨在提高農村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在此背景下,作為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應抓住機遇,響應國家號召,尤其作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更應結合專業特點,助力鄉村振興。通過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提出了新建應用型本科“一二二”人才培養路徑,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注重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校企合作等來提高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校企合作
隨著科技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很多高校實行了應用型本科教育,應用型教育作為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定位的高等教育,應具有“隸屬地方”“服務區域”“人才應用”的顯著特征,其人才培養定位必須面向地方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為社會輸送掌握高新技術并能熟練應用的高素質人才。當前,為了實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黨和國家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想,在此背景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應該擔負起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任,向本地區培養優秀的社會需求人才,尤其是作為高校中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新升本院校的高校來說,怎樣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真正實現從學術性向應用型的轉變,是當前高校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不匹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旨在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了解和熟悉“三農”問題,具備調查研究和分析解決農業經濟管理問題的綜合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就業創業能力,能在農牧行業企業從事數據分析與經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但是在課程設置方面并沒有完全考慮人才目標的實現,課程設置重復率較高,同時該專業設置有理論課程和專業實踐課,其中專業實踐課包括課內實驗(實訓)、集中實踐課程、創新創業、素質拓展四個部分。轉變應用型本科以后雖然在課程設置上做了修改,增加了實踐環節,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確實存在“重”專業基礎課程,“輕”專業實踐課程的情況。
(二)教學過程組織設計無法滿足社會實際需求目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以課堂講授為主,雖然在培養方案中列出了理論課時和實訓課時,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授課教師仍然依據傳統的理論授課方法,而非“問題導入”式組織課程內容,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在實際組織與設計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課堂訓練機會很少,學生仍然缺少“觀察—體驗—反思—改進”的課堂訓練機會,而且很多實訓課程只是在班級內部進行的,無法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進行實踐,無法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地方經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作為高校并沒有及時調整相關的教學方式,也沒有真正發揮應用型本科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
(三)師資隊伍建設不利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針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應用型特點,學院層面應該加強教師對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視,提高教師對專業培養目標、課程培養目標及畢業要求等的認識。學生的學以致用,需要教師能夠理論結合實際進行授課,所以要求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之前應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或者從事過相關行業或者領域的研究。然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專職教師大多數都是青年教師,很多是直接畢業來到學校任教,缺少實踐經驗,在學生專業課程實踐指導這個環節比較薄弱,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教師匱乏。同時高職稱的人才比較缺乏,主要都是以講師為主,導致教學科研缺乏開拓性成果,這些都不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
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一)抓好課程體系建設這一核心,實現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目標的一致首先,課程體系方面應充分考慮精準扶貧這一政策對專業領域人才規格需求及學校人才培養定位,構建具備一定彈性的課程體系。人才培養目標是指高校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標準,是本科高校培養什么樣人的價值訴求和具體規定,是人才培養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同時也是檢驗高校人才培養過程是否規范的衡量標尺。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最關鍵、最核心的決定性因素是人才培養的目標質量。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新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就是應以服務農村發展為導向,助力鄉村振興,打好脫貧攻堅戰,實現區域脫貧。最終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相一致。針對目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模塊構建中的系統問題,高校應盡快建立與當前形勢相匹配的應用型課程,更新和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相吻合。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應在核心課程的安排上給予傾斜,不僅是學時方面,更要結合甚至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專業課程體系由專業重點基礎課程、核心專業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組成。實踐課程的設置兼顧實踐性、創新性,更要突出與時俱進。
(二)校內教師和校外教師相結合,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的深度融合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要發揮好服務地方經濟的作用,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離不開高校教師的引導和指導,而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存在的實踐能力欠缺現象確實普遍存在。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高校應多給青年教師提供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如進修、訪學、有目的性的培訓。其次高校應定期選派教師到企業或校外基地進行實習,在實踐中操作,保證在校教師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接軌,有利于服務學生。也可依托校企合作單位,引進地方企業尤其是農牧企業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進行實踐授課。或者也可聘請相應行業的企業人才或專家,定期為學生開設講座或者進課堂,傳遞農牧業最新領域的相關情況,解決學生對所學專業和就業的困惑,不僅能激發大學生的專業學習潛能,也提高了他們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習的積極性。
(三)深入開展實踐活動,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優勢1.結合專業特點,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可依托“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研究院這個平臺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學校主導的社會實踐活動,可由專職教師帶隊,也可結合本院教師的科研情況,選拔一批優秀的學生深入貧困地區開展社會調研,進一步加強高校與貧困地方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并通過這種形式獲取第一手資料,在提高實踐能力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2.深化校企合作,實現理論向實踐的轉化發揮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使企業真正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著眼于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為企業定制與時俱進的人才。第一,抓好學生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階段,這個時期是學生把學校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的關鍵時期,是學生專業能力、職業技能培養及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環節,要加強校企合作,將實習放在和學校有深度合作的企業當中。第二,在校企合作單位中建立一些實訓基地,可以直接到企業演練,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際的企業運作過程中得到提高,擺脫課堂實訓的弊端,充分發揮基地的優質資源優勢。第三,與校企合作單位簽訂協議,開展訂單式培養,學校和企業聯合辦班,向農牧企業輸送精準人才,為地方產業扶貧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蔣宗珍.應用型本科院校"三三結合式"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6.22:69-72.
[2]李儒壽.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學院"211"人才培養模式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65-70.
[3]方婷,于亞輝,曾紹校,梁鵬,龐杰,鄭寶東.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為例[J].食品工業,2019,40(1):298-300.
[4]梁秀生,顧永安,王中教.回歸與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探析—基于高質量就業視角的審視[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34):37-42.
作者:楊梅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