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方經濟教程內容與方式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學時間緊迫
在《西方經濟學》教學計劃要求一學期完成“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內容,內容多、課時少,教學任務和教學質量常常發生矛盾。教學計劃安排太緊湊,學生沒有消化的時間,真正理解比較困難。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的內容常常需要趕進度,理論教學時間大大擠占了實踐教學時間,教學質量難以保證。《西方經濟學》課時要求一般為54學時,教材內容一般都在12大章左右,也就是平均每章4.5學時,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要讓學生真正消化吸收教學內容,這4.5學時是不夠的。根據本科院校培養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應用型人才目標的教學大綱要求,把實踐教學置于突出地位,實踐學時起碼是理論學時的一半,這樣,這54學時就更顯得緊張了。
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在《西方經濟學》的實踐教學中,目前普遍存在有兩種形式:課堂案例、假期實踐。課堂案例有時候確實很豐富,但也僅僅是局限于教材上的,很難有多余的時間充分擴展到教材以外的經濟社會中,所以有的學生經常抱怨案例不夠多。假期實踐是教師布置寒暑假的實踐任務,要求學生到企業實習或調研,結束時,需要提交一篇實踐報告。不少學生選題大而空,理想的內容要遠遠大于現實的內容。要在預計時間內完成這樣的選題,顯然不切實際。實踐環節結束時,交上來一大堆無用的文字材料。這種實踐教學只注重結果,難免流于形式。
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夠
西方經濟學理論抽象,實踐性強,相對于社會和企業缺乏深入了解的學生而言,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難免受到制約;西方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求用數學模型、圖形、表格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普遍對定性分析感興趣,對定量分析的方法駐足不前或覺得乏味,從而不愿深究;仍普遍存在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忽視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由于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機會少,教材內容主要是以理論介紹為主,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認識的學生無法將經濟學理論和現實經濟生活的實際有機結合。這三方面導致了學生在學習并運用經濟學時,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增加了教學難度。
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創新
如何解決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呢?
(一)重構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的教學大綱。
重新構建適合本科院校培養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應用型人才目標的教學大綱,把實踐環節始終置于突出地位,并編寫合適的教材。更多地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結合經濟發展的實際,選用有較多實際案例、精煉易懂的教材。有條件的情況下,編寫適合本專業學生的應用型教材。為了充分保證實踐教學質量,可將《西方經濟學》適當延長至72學時,并在每章理論教學后都安排有“課內實訓”環節。這樣,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充分的實踐教學時間,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得益彰,互相補充,有利于學生在課堂積極消化所學經濟理論知識并付諸實踐,并很好地實現學生知識眼界的開拓,引導其更深入地研究經濟問題。為更新教學內容,教師還要不斷地搜集新資料,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讓學生直接接觸所學專業的前沿。
(二)不斷加強理論與實踐教學研究。
增強教師的科研能力,把握教師的角色定位,這是加強實踐教學研究的關鍵。開展《西方經濟學》教學活動,需要任課教師具備較高的科學研究能力和資料檢索、文獻調研、獨立思考、實際應用的能力,具有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同時,任課教師須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準確把握自身角色,不再是課堂教學的絕對權威,而是以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設計者存在;以學生學習的協作者、咨詢者、和學生的學習伙伴存在;以學生學術研討活動的支持者、觀察者甚或是參與者存在。
(三)積極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
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供專業網站、專業期刊,鼓勵學生閱讀經典經濟學專著,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使學生及時了解本學科領域的最新成就和學術動向;并注意向學生介紹各種不同學術觀點及尚無定論有待探索的問題,特別是具有理論前沿性的觀點,以打破學生過去長期形成的標準答案唯一的思維定勢;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發現新問題,使其創造性潛能盡量地發揮出來,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創新
為了加強《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質量,避免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可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
(一)課堂講授與討論式、啟發式和研究式教學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成為學生積極探索經濟學知識的引導者,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理念。把教學看成是一種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創造活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力。
要保證教學效果,就必須讓學生有興趣學習,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為此教師首先要對西方經濟學的核心思想、課程體系、重點難點全面理解和把握,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將復雜、難懂的理論簡單化、通俗化。將提問、討論和案例教學結合起來,運用具有代表性的、時效性較強的案例說明經濟問題,既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員思維積極性,又能驗證和深刻地表述理論,有利于學員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圍繞課程內容的核心,有針對性地聯系西方國家經濟發展中富有代表性的實例,調動學員的知識儲備理解理論,使他們不感到陌生,增強教與學的互動性。對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進行研討,增強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自覺性,如結合中央電視臺的《經濟半小時》和《焦點訪談》等經濟欄目所報道的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開展案例教學。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形勢,將當前熱點問題作為案例引入課堂教學,在不失嚴謹的前提下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和能力,這種方法最普遍,且效果較好。
(二)聘請校外專家進行專題講座。
聘請企業、政府部門的管理者和研究機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如就中國經濟改革面臨的轉型、國務院再次提出“中部崛起”戰略的意義、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的影響等諸多經濟實踐問題,可以聘請企業、政府部門的管理者和研究機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為學生們答疑解惑。這種方法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理論走向實踐。
(三)開展假期經濟學社會實踐。
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的教學思路是:理論問題—方案設計—實踐應用—實踐總結。授課教師將西方經濟學課程中的一些知識點,通過調查報告方式布置給學生,進行驗證式、學習式調查,由教師直接指導學生的假期調研活動與論文或者結合經濟學學科的特點在校外建立實踐基地,其目的是在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學科實踐教學的任務,結合專業特點布置調查任務或選準實踐基地。鼓勵學生結合西方經濟學課程內容,撰寫經濟研究畢業論文,解決我國經濟改革和企業改革中的實際問題。教師進行認真輔導,共同探討,實現教學相長。這種方法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連接起來,學生具有較強實踐學習的主動性。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
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經濟學辯論會、激情演講會、經濟學沙龍等各種活動,活躍學生思維,增強學習西方經濟學的興趣。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設計大賽”、“沙盤大賽”、“股票投資模擬交易大賽”等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承接小型項目,進行課題研究,夯實理論基礎,拓展應用能力。這種方法能增強學生的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自主創新精神。
結語
《西方經濟學》課程有其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及獨特的知識結構和研究解決問題的系統方法。它是一門系統性與理論性較強,且實踐性與應用性也較強的課程。優質的教學內容與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的重要因素。《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必須結合各專業特點和現實的經濟問題從多個方面進行,注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必須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新,才能形成前后銜接、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的教學體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培養出適應新形勢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作者:何暉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