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欠發達地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欠發達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區域。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實現形式。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在欠發達地區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緊迫問題。
我國經濟發展經歷了兩種模式,即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過程模式和以“先污染,后治理”為特征的“過程末端治理”模式。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出現了“兩難”。欠發達地區是我國資源集中度較高的地區,但傳統的分散粗放的發展模式加重了對資源、能源、生態和環境的掠奪性利用,這不僅導致了本地區國土資源危機、能源危機、水資源危機、生態危機和環境危機,而且嚴重制約著東部、中部和西部發展戰略的統一協調實施。因此,我們在探索走中國式循環經濟之路的過程中,必須深化研究欠發達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這對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因此,在我國欠發達地區發展循環經濟既必要又緊迫。
一、欠發達地區循環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企業規模小,發展循環經濟缺乏規模支撐。欠發達地區“五小”企業在我國污染密集型和資源型行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一特點在落后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實踐表明,只有實現規模經濟,循環經濟才能得以發展。
2.尚未形成適合區域性循環經濟網絡發展需要的經濟機制和政策體系。目前欠發達地區的循環經濟主要在企業層次,以示范企業的清潔生產為核心,以污染治理和典型企業內部循環利用資源的方式展開。已經形成的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網絡,主要由有直接利用價值和經濟效益的生產廢棄物回收利用,有直接利用價值和經濟效益的生活垃圾收集、分類回收、再生化處理加工體系組成。這是市場自發形成的,以分散的垃圾收集者和集散者組成不完善的網絡,存在對環境的二次污染隱患。沒有直接利用價值,需要進行深加工處理并且直接經濟效益不高的廢棄物和生活垃圾,還沒有形成循環利用網絡,主要由清潔企業收集清運,以直接集中填埋處理或直接向大自然排放的方式處理。中西部一些城市建立了垃圾再生處理設施,但由于缺乏運轉費用而不能運轉。
3.經濟調控措施與循環經濟發展之間缺乏一致性。
在各級政府和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的調控措施中,仍然沒有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整體政策中的一個環節進行具體化落實。
4.尚未形成適合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適合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應該包括生態環境要素的定價和有償使用制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
度、消費者責任制度、政府責任制度等等。促進循環經濟的激勵機制包括企業資源再生利用的激勵機制、節約使用資源的激勵機制、有效的技術支持機制等等。制度和機制是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保證。不解決制度和激勵機制問題,仍然按照傳統的對經濟管理的認識,把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排除在宏觀經濟要素之外去管理經濟,循環經濟模式將無法實現,欠發達地區可持續發展也僅僅是理念。
5.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質流量表,對于企業和地區進行循環經濟管理缺乏基本的數據信息。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從企業開始,建立基本物質流量表,在此基礎上建立地區和國家物質流量表,這是對循環經濟進行有效管理的基礎。全社會的物質流動網絡極其復雜,這需要政府建立一套科學的方法體系,以便能夠對物質流進行監控和管理,并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調控政策。
6.對于發展循環經濟還沒有明確的優先領域和產品目錄。我國推進循環經濟主要還是以環境保護為目標,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從源泉頭上治理環境污染和保護環境的手段。因此,目前欠發達地區涉及循環利用資源的政策和法規主要體現在環保法律和法規之中,在其他更重要的經濟調控措施中,還沒有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基本內容。這也是各項政策缺乏協調的原因之一。
二、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發展循環經濟的原則
1.“動脈”與“靜脈”產業并舉的原則。
“動脈”產業涉及生產領域,循環經濟在生產領域的發展模式要求改造和重構涉及國民經濟的多個產業,使其向生態化方向轉型,不僅包括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而且包括綠色服務業體系。“靜脈”產業涉及消費領域,消費領域是循環經濟的“助推器”,根據日本等國發展循環經濟較為成功的經驗發達的“靜脈”產業以及國民良好的綠色消費理念和習慣,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戰略環節。
2.模式選取與操作上的差異化原則。
發展循環經濟不能一個速度、一個模子,以湖南省為例,長、株、潭可率先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目前應抓緊制訂配套的地方政策和法規,在體制、機制上安排調整到位,其他地區應抓緊開展“點”上和“區”上的試點。由于這些欠發達地區生態資源豐富,在消化工業污染、維護生態穩定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國家和省政府應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特殊扶持,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和產業扶持制度。
3.政府指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
循環經濟以解決外部性為目標,沒有政府的干預和引導,市場機制無法充分發揮作用,體制轉軌時期建立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市場規則更顯重要。循環經濟發展必須依靠市場才具有生命力,政府、企業與市場相結合,才能使循環經濟健康成長。
二、促進欠發達地區新型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思路
循環經濟既是現實經濟發展模式,又是理論上經濟形態。在欠發達地區加快循環經濟發展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參與推動。
1.以農產品加工業為突破口的經濟模式
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突破口,帶動和提升農業。欠發達地區一般是農業大區,但并不是農業強區,發展涉農產業,既有雄厚基礎,又有巨大潛力。因此,應采取有效的引導和政策支持措施,從抓食品工業入手,培育和扶持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較高、經濟實力較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集團,依靠食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帶動,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實現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經營,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同時,要加快名、特、優農產品品牌的創立、檢測、認證、保護和宣傳體系的建設,重點培育一批環保標志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有效提高收入。
2.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經濟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在生產過程中使用較多的廉價勞動力,減少使用昂貴的資本,其產品成本就相對較低,從而具有競爭力,那么,這個國家或地區的比較優勢就在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欠發達地區普通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金、技術較為缺乏,因此,在其工業化過程中要十分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人力資本附著較多的技術密集與勞動密集相結合的行業,并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和勞動生產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必須符合市場需要和產業發展方向,盡量選擇產業鏈延伸能力強,并有望培育成為后續產業、主導產業的產業來發展。要多方拓寬就業渠道,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吸納職工就業的巨大潛力,結合沿海地區結構升級調整,積極引進資金開發勞動密集型產業,有針對性地發展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醫藥化工、皮革加工、造紙和林木加工業等。
3.加強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循環經濟模式
工業循環經濟的實現一般有2種模式:一是清潔生產,其含義是通過排污審計、工藝篩選、實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術和管理手段,使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最小化;二是生態工業園區模式,是指在一個園區范圍內,各企業進行合作,以使資源得到最優化的利用,特別是相互利用廢料(一個企業的廢料當作另一個企業的原料)。清潔生產在單個企業之內將環境保護延伸到該企業有關的方方面面,對企業的規模、技術水平和資金投入有較高的要求,不適合在豫東這樣的欠發達地區大范圍推廣。相比之下,生態工業園區由于克服了在單個企業層面上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的局限而更適合豫東地區的實際。因此,豫東地區要在開展示范的基礎上,全面推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地方政府應設立相應的機構或組織,加強對當地生態工業發展的指導和協調,重點做好生態工業園區的規劃,注重發展共生型企業,從產品—企業—園區這3個層次上加強對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管理。
4.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的循環經濟模式
城市地區以清潔生產、節約資源和資源再生利用為重點;開發區以構建資源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網絡為重點;農村地區以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為重點。整個欠發達地區應以生態保護和恢復為出發點,以調整產業結構,發揮后發優勢為重點,開發和建立包括環境技術工程,廢物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在內的綠色技術體系,通過采用和推廣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投入少、產業高、污染低,盡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環境損害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同時,要加大科技投入,積極研究新技術、新工藝,選用新設備和新材料,加強技術集成,逐步提高能源循環利用、能源回收利用的技術裝備水平。要在依靠科技進步、技術創新、實現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的前提下,依托市場,實現規模生產。
目前,我國已進入必須更多依靠技術進步與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歷史新階段,而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問題,已成為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鍵問題。各地方政府和企業可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確定重點、特色開發對象,通過直接開發、項目引資、租賃開發或合作開發等不同模式,并輔之“差異性戰略”的具體實施,打造出區域特色資源產品或優勢產業的品牌,并以品牌的示范效應與帶動效應,來實現區域經濟的群體性“區域內循環”新突破。
摘要: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一直面臨著資源與發展的二難抉擇,而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客觀要求使這種抉擇成為發展的突破口。為此,本文針對欠發達地區發展循環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促進欠發達地區新型工業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如建立勞動密集型工業、加強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和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等。
關鍵詞:循環經濟;資源節約;欠發達地區;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孫衛平.加快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思路[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2]劉莉萍.新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分析與思考[J].新疆社會科學,2006(4):38-42.
[3]王云.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4]楊天倫.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M].香港.中國經濟文化出版社,2004.
[5]鄧莉莉.循環經濟與工業發展問題綜述[J].四川社科界,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