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貨幣合作現狀及前景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區域貨幣合作是在國際金融權力日益分散、國際貨幣關系區域化的背景下,一定區域內的國家(地區)為建立相對穩定的貨幣區域而進行的貨幣協調與合作,其最終目標是組建一個由統一貨幣管理機構發行單一貨幣、執行單一貨幣政策的區域貨幣聯盟。
區域經濟一體化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參與成員國貨幣的一體化,而貨幣的一體化也就意味著各成員國必須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Hansen和Nielsen(1997)提出了著名的金融一體化、固定匯率和貨幣政策自主權之間相互矛盾的思想,認為要想同時實現三個目標是不可能的,其結論是要實現金融市場一體化、匯率穩定,成員國的貨幣政策自主權就必須放棄,從而實行統一的貨幣政策。在實行統一的貨幣政策中,當參與的各成員國在遇到不對稱經濟沖擊時,進行經濟調整的任務主要通過財政政策來進行,但各成員國的財政政策又不能過于獨立,必須受共同的財政規則制約,否則就會動搖實行統一貨幣政策的基礎。
二、當前區域貨幣合作的現狀
1999年1月1日,歐洲貨幣聯盟正式建立,歐元誕生。歐元作為統一貨幣,從一開始就確定各成員國貨幣不可改變的轉換率,從而借助于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荷蘭盾的國際地位成為國際貨幣之一,歐元的順利運行必將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歐盟在實行統一的貨幣后為歐元區經濟帶來諸多益處,但同時也帶來一些不可回避的消極影響,使得歐元區國家經濟付出代價:一是成員國的部分經濟主權讓渡給歐盟后,各成員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運用受到限制,不能再利用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這兩大宏觀調控手段獲得通脹和失業的最佳組合;二是可能降低一些成員國的福利水平。由于歐元區各國的企業稅、增值稅、資本稅、財產稅、個人所得稅等稅率仍存在較大差異,若某國采取比較寬松的財政政策,就會導致其它國家的資本流向該國。
三、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地位
中國作為亞洲唯一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一)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不斷提高
中國是亞太地區的一個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加強了與亞太,特別是東亞地區之間的經濟關系。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不斷提高,在亞太地區的發展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成為亞太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20世紀50~60年代,日本是東亞地區最早出現的經濟增長點。日本提出貿易立國的方針,以美國和歐洲為主要市場,以工業制成品出口為動力,迅速實現經濟騰飛。20世紀70年代東亞出現“四小龍”,他們吸取了日本的經驗,成功地實施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創造了經濟的高速增長,成為東亞第二批經濟增長點。20世紀80年代,東盟國家也實施了出口導向戰略,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泰國、馬來西亞的經濟已接近新興工業經濟水平,成為東亞第三批經濟增長點。目前,中國經濟位于亞太前列。經過五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位,亞洲第一位,中國的鋼鐵、原油、電力、化肥、化學纖維、電視機等產量名列世界前茅。
(三)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貿易不斷擴大
中國對外貿易的80%和外資來源的90%來自亞太地區。隨著經濟發展與對外經濟關系的進一步擴大,中國將更深入地參與亞太特別是西太平洋地區的分工,促進各國的合作與往來,在亞太經濟合作中起著更為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亞洲區域貨幣合作的的可能性
亞洲貨幣合作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才開始起步。亞洲區域合作最初可以追溯到1967年東盟的成立,合作的目的是基于政治和地區安全的考慮。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東亞經濟相互依賴程度的加深,亞洲區域合作朝著經濟貿易方面發展。1992年東盟倡議建立區域內自由貿易協議,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應運而生。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前,東亞各國在貿易和投資合作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在貨幣和金融合作方面基本沒有往來。東南亞金融危機在兩個層次上提出了亞洲貨幣合作的必要性。一是全球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嚴重缺陷。IMF沒有向危機國家提供及時援助,而且援助條件相當苛刻,這促使人們轉而尋求區域貨幣合作的可能性;二是在亞洲缺乏像歐盟那樣有效的區域貨幣制度安排來防止危機的蔓延。因此,建立區域貨幣合作組織進而實現亞洲貨幣一體化,成為危機帶給東亞國家的最大啟示。
在2000年5月6日泰國清邁召開的亞洲開發銀行年會上,東盟10+3的財政部長通過了日本提出的東亞貨幣“互換協定”。主要內容是建立一筆備用貸款基金,在亞洲地區發生短期資本急劇流動等情況下相互提供干預資金以應付急需,各國相互交換經濟和外匯方面的信息,建立一個預防新的貨幣危機的監督機構。“清邁協議”是一個以雙邊貨幣互換為核心的緊急融資框架,借助這個平臺在融資時允許以本國貨幣代替美國國債作為擔保,它與危機爆發以前締結的回購協定相比較,對于借款人而言條件變得更加寬松。
五、中國參與區域貨幣合作需要注意的的問題
(一)外部環境
1、政治、文化和歷史等方面的分歧和利益沖突
亞洲貨幣合作受各國經濟制度、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的制約,存在著政治、文化和歷史等方面的分歧和利益沖突。亞洲貨幣合作需要各國主動放棄一部分貨幣政策的自主權,但除日本外,其他東亞國家都屬于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結構很不相同,保持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對于他們自身國家的經濟增長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國家很難做到犧牲內部增長來適應外部均衡的要求。
2、亞洲獨特的“亞洲傳統”
過去30多年來松散、非制度化的區域合作使亞洲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亞洲傳統”。這個傳統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強調非正式性;二是強調達成共識。在這種傳統下,缺乏制度化的監督機制和談判機制,亞洲各個國家都想分享合作的好處,不愿付出合作的代價。這種強調非正式性和達成共識的“亞洲傳統”并不適合區域貨幣合作。因為任何有效的合作關系的建立都需要通過正式的制度來確保利益的妥協和合作的實現。
3、區域內缺乏核心國和核心貨幣的基礎
亞洲地區中日本是經濟最強的國家,從亞洲貨幣合作的進展來看,日本政府在其中的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日元對美元匯率的動蕩不定,日本銀行系統的巨額壞賬呆賬,日本經濟的不振,再加上亞洲地緣政治和歷史問題等多種因素,使日元作為亞洲中心貨幣存在太多障礙,人民幣也理應成為亞洲中心貨幣的重要一極,但是因為人民幣尚不能自由兌換,中國貨幣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尚不完善和不成熟,它還不具備成為亞洲中心貨幣的基本條件。
(二)內部問題
第一,人民幣沒有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是人民幣走向世界貨幣的必要前提;第二,金融市場不發達,銀行系統當前還存在不少問題。多數銀行的管理和業務水平不夠高,資產質量差,不良資產多。而且,我國的銀行體系還未全球化,許多國內商業銀行跨出國門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第三,國內目前面臨的問題艱巨繁多,如收入差距、國企改革、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以及銀行大量不良資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