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知識經濟的產生與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知識經濟的主要生產要素是知識和信息等無形資產,這有別于傳統的物質經濟時代。作為電子信息生產力時代的核心生產要素,知識的獲取、轉化將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因素,也將影響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速度。本文主要闡述了知識經濟產生的主要背景,論述了知識經濟對電子信息生產時代的影響等。
【關鍵詞】
知識經濟;電子信息;生產力;人類社會
物質經濟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漫長發展進程,由最初的原始經濟作為萌芽,再相繼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等主要階段,已經取得了今天高度文明的經濟體系。然而,為此人類也付出了不可挽回的代價,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衡,以及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漫長的經濟形態演變,基本上依靠的是土地、勞力、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支撐,而這種資源消耗使地球不堪重負,迫使物質經濟即將走到終點或被迫停滯。知識經濟正是在現有文明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它提倡保護傳統生產要素,改為大規模應用新興的信息、知識以及科技等先進生產要素,來構造和發展人類社會的最新文明。
一、知識經濟催生電子信息生產力時代
知識經濟的資源基礎就是科學知識,其媒介載體均為高端科學技術,并以促進經濟發展作為根本目標。知識經濟依賴于電子科技等先進工具,將知識、信息、技術與經濟進行緊密結合,促成這些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對知識的轉化、分配、創新等。因此說,知識經濟使社會生產力上升到電子信息生產力這一更為高級的發展階段,而且將成為今后主流的經濟形態。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一度成為知識經濟最大的贏家,依靠微軟、網景等幾千家軟件巨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知識經濟標志著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由普通機器時代向智能機器時代的飛躍。造成這種質變的最關鍵因素則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系統的全面深化改造與升級。這種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人類社會產業結構由農業為主向工業為主導的轉變,再在工業主導的產業結構中完成向以信息和服務業為主導的知識經濟的變革,完成了人類生產力由“硬”向“軟”的轉化和過渡。這種“軟化”過程依賴于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社會生產力系統的諸因素、生產流程以及產品等都開始轉變方向,改為向集約型經濟的轉變:人才方面出現了一大批科技型、文化型的人才,工具方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微型智能機器,勞動對象則更多地改向新能源及人工合成材料等再生資源,這一系列改變,帶來了生產過程的質變———實現了自動化、數字化、虛擬化等高級生產模擬手段和方法。
二、知識經濟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現代科技改變了經濟增長的方式,改善了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方向,提倡高效、優質和可持續發展等長遠戰略。知識經濟依靠現代科技的發展,進一步優化了生產力系統的整體功能。知識經濟作為一種高級的經濟狀態,其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偨Y起來,主要產生了以下四個方面的重要影響。首先,知識經濟實現了由有形資產向無形資產的轉變。知識經濟的第一生產要素是知識,而知識則是一種無形資產。這說明知識經濟不再依賴于稀缺的物質資源作為第一生產要素,而是通過信息和知識,采用科學技術對自然資源進行科學合理優化配置,并不斷開發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自然資源,創造出新財富。因此,知識成為最主要的資產,知識成為新一代企業實力的主要標志。其次,知識經濟實現了由獲取知識向更新知識的轉變。知識的獲取早在工業經濟時代就已經成為一種基本的生產要素。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單純地獲取知識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筆者認為,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競爭手段莫過于擁有探索知識、獲取知識的人才和渠道。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需要的是那些具備不斷掌握最新知識的能力的人才,這就是人力資源戰略。再次,知識經濟實現了由引進模仿向實施創新的轉變。早在工業經濟時代,人類就已經通過技術引進實現了部分技術的轉移。這也曾經是一些國家和一部分企業快速實現了經濟趕超的基本途徑和快捷辦法,成就了一部分企業家,成就了一大批人才。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單純的引進模式已經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不再適用。隨著全球大市場的激烈競爭,技術擴散速度加快,造成了科技產品和工藝在技術上的趨同化。最后,知識經濟實現了由技術自身的創新向知識生產的基礎能力創新的轉變。技術創新著眼于將設想轉變為新產品、新工藝、新市場這一最基礎的應用層面。工業經濟時代的技術創新以設計、制造、管理一體化為基本模式,其源頭則是市場消費需求的牽動。這種傳統模式不利于創新。知識經濟時代,不僅要求技術創新,還強調知識創新,立足于對知識的“突破性創新”,形成整體的牽動力,構建新的支柱產業,進一步調整和更新產業結構,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知識經濟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知識經濟重視人才在知識經濟中的特殊作用,因此首先要大力發展教育,提高我國人力資本的素質。其次,要創建國家創新體系,為知識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生產力進步的提供良好的基礎和引擎。明確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體制改革是科技創新的動力,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投入是科技創新的保障。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為生產力迅速發展鋪平道路。建立健全知識產業社會支撐結構,讓科學技術順利轉化為生產力??傊?,要善于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賦予生產力新的活力和新鮮的成分。
【參考文獻】
[1]張偉軍.面向21世紀企業實施知識型管理的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00
[2]張秋山,趙倩.李宏亮.基于知識經濟的產業結構及就業形式[J].經濟管理,2007(18)
[3]李旺.以文化創新推動企業技術創新[J].科技創新導報,2011(23)—91—
作者:何品帆 單位:南充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