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網際網路政治經濟學范文

網際網路政治經濟學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際網路政治經濟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前言

網際網路(internet)的誕生與廣泛的應用,雖然不到20年,但已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自1990年代開始,全球電腦網路市場就呈現了極為快速的成長趨勢。譬如,相較于1995年而言,1996年全球網路硬體產業的市場量經歷了高成長率,其增長情形分別為網路卡23.1%、集線器28.1%、交換器202%、路由器49%、數據機29%以及整體服務數位網路57%(資策會,1997a:27)。而臺灣自1995年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資訊產品生產國以及第四大半導體制造國,對網路產業的發展也不余遺力的在推廣當中。臺灣外銷商品中,高科技產品所占比例,已由1989年的33.92%逐漸提高至1992年38.02%與1995年的45.50%(國科會,1997:30)。這顯示了資訊相關產業在臺灣經濟發展上的重要性。

臺灣網際網路使用人口成長的很快,至1997年三月止,商業用戶超過35萬戶,加上學術用戶,網路使用總人口數已超過70萬人,預計1997年底前會超過100萬人,國內企業連網家數已達2,300家,已建Web站家數亦超過800家,且持續高度成長中(資策會,1997e:9)。網際網路的電訊傳播基礎建設之存在,使許多工業組織得以用作全球化內部溝通網絡,降低對電話與傳真的依賴。當跨國公司逐漸傾向于使用網際網路為基礎的傳播工具時,對于商業電訊傳播器具的使用與花費則減少了。同時,處理更多元化利益的能力以及管理散布在全球的生產過程的能力則增加了(Breslow,1997:251-252)。因此,網際網路在跨國商業應用上的發展一日千里,1996年全球網際網路使用人口超過5,000萬,在Fortune所列的500大企業中,也有超過八成的企業建置了網站(資策會,1997e:9)。

依曼紐·喀司戴爾斯(ManuelCastells)的說法,由于網際網路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全球化的現象,它所型塑的「全球化經濟」(globaleconomy)亦是一個歷史上的新實體,這個實體有別于社會經濟史家布勞岱(FernandBraudel)與世界體系理論大師華勒斯坦過去所提出的「世界經濟」(worldeconomy)的概念,因為在全球化經濟中,其經濟運行單位,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具備在全地球規模上共時性(inrealtime)運作的能力(Castells,1996:92-93)。為了了解臺灣網際網路的興起與發展,若僅將焦點放在國內的因素來討論的話,將犯了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的偏誤,以致無法觀察到真實現象發展之全貌。這是因為在全球化經濟中,參與共同建構社會經濟實體的行動者是多方面的,主要工業國的國家機器與國際資本家、跨國性組織、以及國內政府與民間資本,都與一個非強權國的網路建設與發展有相當密切的關系。因此,從全球化的觀點來分析國內與國外互動的因素是必要的作法。為了解臺灣的網路起源與發展,本文首先針對網際網路產生的西方歷史起源與發展因素來加以探討,并且深入解析國際資本強權與跨國性組織對全球網路基礎建設的推廣過程,進而分析在此全球化結構下,臺灣網路基礎建設、電子商務的推展狀況以及臺灣網路相關產業的發展情形。透過對國內外相關議題的分析,一方面建立對臺灣網路興起與發展的基本了解,另一方面則運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分析網際網路全球化的意涵。

二、網際網路產生的歷史起源與發展

(一)工業資本主義擴張與冷戰后全球資本之重組

當工業革命在歐洲帶來了社會經濟結構的巨大變遷之后,工業主義的興起逐漸使產品進入了標準化的量產階段,在產業界高度的競爭之下,各類商品不斷的推陳出新,市場經濟的形成,經交換機制而使生產與消費擴大,進而促使資本主義的興起與消費社會的來臨。而資本主義的本質,一方面是奠基在其對國際資源與機會的剝削,另一方面則是依賴在法律認可的壟斷之上的(Braudel,1977:111)。因此,自由市場中集中化的發展與跨國間貿易的合法性推動,便在國際資本累積的運作邏輯之下,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舞臺。隨著各西歐國家工業資本主義的不斷擴充,西方新興的民族國家,便挾持著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積極向海外尋求工業產品的外銷市場,同時奠基在對弱勢國家的資源剝削之上,建立了一個以西方強權為首的世界經濟體系,使資本主義朝國際化方向邁進。經歷了一個多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的發展,并經過本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以后,全球分裂成兩大相互較勁的對立陣營━即國際資本主義集團與國際共產主義集團,彼此分別致力于科技發展與國防武力之競賽,通訊衛星、武器裝備與核能發展,都是在此兩大陣營的冷戰對峙中研發出來的。

為了預防當核子戰爭爆發時,蘇聯與其他共產陣營國家,可能對美國的傳播通訊設施產生嚴重的破壞或因而導致美國遭到敵方之控制,因此研發了網際網路這項新的戰爭通訊設施。網際網路最早起源于美國1960年代神秘的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室(DARPA),參與此計畫科技人員的任務,就是要使軍方通訊系統即使在嚴重空襲下仍能暢通(施依萍,1996:83),以防止共產主義藉核子戰爭入侵美國資本主義之生存發展空間。就某種程度而言,網際網路乃的游擊戰爭武力分散策略之電子翻版,當在廣大的地域中與敵人遭遇時,這種分散策略能克服敵人的機動性以及其對地域的了解。因此,一個無法由單一中心主控的網絡建構于是被創造出來,并且是由成千上萬個自主的電腦網路透過無數管道連結在一起,因而得以超越了電子通訊的障礙(Castells,1996:6)。由此計畫室所開發出來的ARPANET,便成為眾多獨立電腦全球性平面連結的開端。

依喀司戴爾斯的說法,網路科技的應用與對現代社會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是一種「不預期的社會結果」(unintendedsocialconsequences)。從一個較短的歷史時期為分析單位的觀點來看,喀司戴爾斯的論點是可以被接受的,因為網際網路的商業化與成為新的全球通訊工具,如前所述,是在一個特定的時代環節中(specificconjunctures)所產生的不預期結果。然而,若要發掘網路發展的深一層歷史意義,則需要從更長的時段去加以思考,如運用布勞岱史觀中的「長時段」(longduration)內涵,才能掌握其真正的脈動(高承恕,1997:4-5)。從一個長時段的角度而言,網際網路的全球化發展,并非不可預期的,它其實是資本主義擴充張力的一種新的展現,為了有效解除1980年代末期以來資本主義社會中所產生的經濟危機,并尋求資本發展的新方向,因此對于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的融合,以來對第三世界的加強整合,成為資本發展新出路。有效的全球化商務連結與推動,便成為創新生產工具的依據,這可以從過去傳真機的創新、衛星通訊的發明與商業應用,以及當今網際網路的發展得到驗證。因此網路的興起絕非是歷史的偶然,它是深深值基在工業資本主義全球化擴充的歷史動力上的。

(二)網際網路的全球化用戶與商業發展概況

自從網際網路成為全球商業化的用途之后,它的發展即一日千里,全球使用的情形呈幾何級數的成長。如表一所示,全球網路的連網數從1993年的8,300萬,1995年的44,500萬,增加到1997年的134,400萬,在這五年間成長超過了15倍。而全球網路連線的主機數,也從1993年的131萬個增加到1997年的1,614萬個,成長了11倍多,預估在2000年時,將增加到12,000萬個。就全球網站用戶數而言,預計將由1995年的1,200萬戶增至2000年的18,600萬戶。

就全球商業用途方面的發展情況來看,全球企業連網數由1995年的60萬戶、1997年的220萬戶增至2000年的700萬戶。全球商用網站數,也將由1995年的二萬三千個、1997年的88萬個增至2000年的367萬個。以網站所產生的營收方面來看,其成長率也是相當驚人的,從1995年的40百萬美元、1996年的280百萬美元、1997年的1,330百萬美元,預計增至2000年時的21,700百萬美元,這些趨勢充分顯示出網際網路的商業應用,正極為快速的在成長當中,且因網路發展而型塑的全球電子商務(electroniccommerce)市場之擴充,使企業營收與日俱增,成為資本家的新興獲利來源。

(三)網際網路的電子商務發展

藉網際網路的新傳播科技為首要工具,電子商務是資本累積的新形式,對全球化資本的擴充而言,扮演尤其重要的角色,線上消費、線上廣告(onlineadvertising)營收與各種線上服務(onlineservice)的利潤,構成電子商務的幾個主要獲利面向。依IDC與Yankee所作的估計(資策會,1997e:67),全球電子商務市場的規模,就消費者市場方面而言,由1995年的2.5億美元、1996年的7.3億美元,而預計將進一步成長到1998年的49.3億美元與2000年時的100億美元。而依Forrester在1996年初對美國企業所作的調查顯示(資策會,1997e:83,145),企業希望透過網路接受客戶訂單的比例,由1995年的13%增加至1997年的48%,顯示電子商務的未來發展契機。另一方面,線上廣告自1995年開始萌芽后成長速度驚人,依AdSpend的估計,1996年第一季線上廣告收入已達2,600萬美元,比1995年第四季之1,240萬美元,成長率超過100%。另外,1995年全世界線上服務市場總金額為176.70億美元,比1994年的152億美元成長了16.2%。以線上服務市場各項細目而言,1994-1995年間線上服務市場金額均提高了許多,其成長率分別為即時金融市場資訊16.8%、信用查詢6.5%、財經消息/研究報告12.4%、客戶市場行銷資訊15.2%、專業資料庫12.0%、法條或稅等政府資訊7.6%、針對特定客戶群的服務44.6%、商業/專業總計13.6%以及最終用戶/消費大眾總計為67.5%等,線上服務范圍與項目之廣泛,如此可見一斑。

(四)網際網路的全球集中化發展情形

然而,幾乎無論從那一方面來觀察,網際網路的全球化集中情形非常的明顯。以前述的電子商務利潤而言,在1995年時,美國線上服務業者的國內外營收占去全球營收的64.2%,歐洲線上服務業者則占去29.5%。其他地區的業者則擁有剩下的6.3%,由此可看出線上服務的主要市場目前還是集中在美國與歐洲(資策會,1997c:109-110)。同時,全球線上廣告的收入也多集中在前20大線上廣告站上,排名前十名的企業營收更占廣告總營業額的65%強,顯示線上廣告市場的高度集中性(資策會,1997e:145)。

除了網路服務業與商業的部份以外,與網路相關的資訊設備硬體與應用軟體等方面,也都在全球主要的工業國家當中,呈現出高度的成長與集中性,為這些國家帶來新的商機與發展。1996年的世界主要資訊國硬體工業產值,都反應出成長的狀態。

其次,就網際網路伺服器全球各區域成長的情形來看,雖全球各地區均有成長(如全球七大區域合計從1994年的246萬臺、1995年的486萬臺,增加到1996年的804萬臺),但主要的網路伺服器仍集中在北美及西歐二大地區。如表二所示,1996年的全球伺服器座落在北美地區的有511萬個,占所有的63.57%、西歐地區有206萬個,占25.61%、亞太地區有69萬個,占8.6%、以及其他四個地區總共擁有18萬個,只占2.25%,顯示網路發展高度集中在少數地理區域當中。

網際網路雖是全球化的商品,但受惠者卻是少數的工業資本國家,從1980年展出來的「整合服務數位網路」(IntegratedServiceDigitalNetworks,簡稱ISDN)新傳播科技的發展,即是一個由少數國家與供應商獲利的顯明例證。而網際網路瀏覽器軟體的使用集中情形更是明顯(見表三),由美國網景(Navigator)與微軟(InternetExplorer)二大

公司所制造的瀏覽器,雖彼此所占市場互有消長,但他們共同所控制的市場,從1996年二月的77%、1996年八月的91%,一路成長到1997年一月的98%,幾乎囊擴了所有全球瀏覽器市場,其他較小公司卻由原先的23%的市場占有率,在短短一年內降低即到只剩下2%,顯示網路瀏覽器軟體市場兼并之快速,已不是過去經驗中所能想像的。依懋拉那(Mowlana,1996:57)的觀點而言,「新的科技形式所產生的新秩序,提供了少數掌控者在發展上的一個全新意義與概念」。

三、國家、國際資本與跨國性組織對全球網路基礎建設的推展

(一)全球化經濟中的主要推動角色

在這個新的全球化經濟當中,企業的競爭力高度依賴著國家與「跨國性組織」(supranationalorganizations)如何有效地引導其領域內成長策略的政治能力。政府的行動并不只限于對跨國貿易的管理,它同時可以提供必要的技術發展與人力資源的訓練、與資訊經濟運作的基礎,底層建設即是國家可推動的重要發展項目。同時,來自政府部門的市場(如國防與傳播通訊)以及政府補助與柔性貸款(用作研究與發展、訓練與外銷),對國內公司在全球競爭的定位上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Castells,1996:105)。因此,各國莫不積極的由民間資本家提議,由政府制定政策與法令,推動資訊全球化的發展。在網路先鋒國方面,在資本家利益的敦促之下,美國的政府與民間企業高度的配合,首先推動所謂「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簡稱NII),以私營部門為主導,減少法令限制,降低政府干預。并且,加上由政府與民間所組成的雙重力量,主導對某些具高度重要性的跨國性組織之目標設定與發展方向,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的擴充得以加速進行,而有利于工業強權掌握新的全球經濟、有效累積全球資本。因此,美國與其他工業國的資本利益、國家的政策發展以及跨國性組織之結盟與合作,便成為網際網路在全球化經濟中的主要推動角色。

(二)從NII到GII:美國資本利益與政府對全球網際網路的推動

由于受到美國國內企業利益的影響,美國的傳播政策在1990年代進一步的松綁,國會、白宮與聯邦傳播委員會(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簡稱FCC)先后發表對發展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的支持聲明。克林頓政府在1993年9月15日針對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所提出的「行動綱領」中,闡明政府鞏固資訊工業結構的政策。進而在1994年3月間,美國副總統高爾(AlGore)在聯合國電訊傳播會議中,首先提出國家資訊基礎建設的全球版本━即「全球資訊基礎建設」(Glob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簡稱GII)(彭慧鸞,1997:46;Bettig,1997:145),強調全地球資訊網絡的建立,將使全球資訊市場成為可能,而得以使消費者在網絡上買賣產品,使電子商務更趨發達。1995年2月,七國高峰會(TheGroupofSeven,簡稱G-7,成員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法國、德國與義大利)亦在布魯賽爾的會議中,采用美國的說法,至此,GII的理念正式被工業資本強權運用來推廣其資訊全球化的方針(Bettig,1997:145)。

1.民間推動資訊產業自由化

在美國,除了國防部對網際網路進行研發外,私營部門也一直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網際網路的發展,IBM與MCI對網絡建設的參與即為一例。而當網際網路逐漸成熟后,美國與歐洲國家的一些私營部門均期待政府部門應少插手網路的底層建設,如在1993年間,美國三家主要的電信公司AT&T,MCI與Sprint以及區域性公司BellSouth等,強調政府不應以財政資助網路的底層建設;同時,歐洲亦出現「歐洲的資訊社會之創造,應由私營部門與市場力量決定」的要求(Mansell,1996a:114-115)。而在1997年7月1日,美國多家資訊領導廠商包括微軟、Intel、Compaq、Novell、DEC等多家總統聯合向美國政府進言,極力促使政府開放電子商務,期待未來電子商務可提供一個免稅環境,并針對隱私權的保護等方向提出多項建議(資策會,1997e:161)。

2.美國傳播法案的商業化發展

美國參議院與眾議院在1995年所通過的傳播法案(TheCommunicationsActof1995),保證以互動式電腦為基準的的資訊高速公路,將以商業利潤的極大化為其基本準繩。此法案由企業界有效的提出,實際上是為企業界的發展目標而制定的。并且,美國1996年通過的電訊傳播法案(TheTelecommunicationsAct),亦在懸殊的投票表決下完成立法(眾議院414票贊成,16票反對;參議院92票贊成,5票反對),規定政府將整合電腦、電訊傳播與媒體工業的障礙降至最低(Bettig,1997:143)。而在美國1996年的傳播道德法案(TheCommunicationsDecencyActof1996)內容中,網路管制者得以透過對網路的「洗凈」(cleaningitup)作用,以提供對多數人所謂「安全」(safe)的上網,合乎商業利益的潛在閱聽對象因而得以被突顯出來。管制者與商業利益,于是共同將網際網路帶入商業的主流之中,使企業家擁有更多的商業契機(Breslow,1997:237)。這些攸關網路發展的法案,均強調對市場競爭的承諾,并應允大幅降低管制作為,依麥克肯士尼(McChesney,1996:99,104-105)的分析指出,這種做法必將導致產業進一步集中化的趨勢,且當網際網路以幾何級數的速度被商業化后,超大媒體企業正積極地企圖掌握網際網路的發展。

3.美國政府推動資訊基礎建設

美國政府對與資訊革命相關的傳播科技的研發,也提供極大援助。尤其是網路方面,軍方單位所補助的占很大比例。曾經在某一段時間中,即使最后從中獲利的是私人公司,美國電子工業的研究與發展的經費中有85%是由聯邦政府所補助的(McChesney,1996:104-105)。為宣示政府對網路底層建設的企圖心,美國總統柯林頓于1997年7月1日正式公布全球電子商務白皮書(TheFrameworkforGlobalElectronicCommerce),針對稅務、電子付款、契約關系、智財權、隱私權、網路安全、通信建設、資料內容、技術標準九項議題提出「不干涉」的政策宣示,強調全球電子商務發展將依據下列五項指導性原則進行:(1)政府僅扮演發起者的角色,后續擴展將是在產業自律的前提下,成立私人團體(PrivateSector)推動執行;(2)產業交易模式將因應技術瓶頸突破而快速更新,而政府將盡量減少對電子商務的限制;(3)政府將努力促成可預測、簡單化、具有一致性的法律環境;(4)政府應承認網際網路的獨特性,當其與既有法令(如電信法、廣電法)不符時宜適當修法;以及(5)應以全球觀點建構網際網路電子商務(資策會,1997e:167-168)。至此,美國政府正式具體的確立了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的全球化發展方針。

(二)跨國性組織對GII的推動

1.經濟自由化與管制的解除化

電子商務網絡的運作在愈開放與自由化的環境下,對貿易往來與資本的國際化愈有利,因此,影響網路底層建設與服務的管制辦法,以及跨國界貿易的財務管制措施等,都對國際資本的流動產生重大影響力(Mansell,1996a:125)。跨國性組織為了推動GII與電子商務的全球化發展,紛紛召開會議,透過結盟與公約訂定的方式,研討如何使各國遂行開放與自由化的貿易政策。降低貿易壁壘、減低資訊產品關稅、解除對外資的各種限制等等議題,便成為跨國性組織的首要任務。

在自由經濟的目標下,沒有障礙的國際貿易成為各國努力的目標。在歐洲方面,歐聯(EU)于1991年通過馬斯垂克條約,加速經貿整合,歐聯成員亦將于二十一世紀逐漸擴及東歐國家;在美洲方面,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于公元1994年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南美的南錐五國(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巴拉圭、智利),于公元1995年通過南錐共同市場自由貿易協定(MERCOSUR);在亞洲,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于公元1994年通過茂物宣言,宣示于公元2010年及公元2020年時,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分別完成貿易及投資全面自由化,東南亞國協(ASEAN),亦希望在下個世紀達成全區之自由化;在全球方面,繼世界關貿總協(GATT)多次協商后,世界貿易組織(即WorldTradeOrganization,簡稱WTO)于公元1995年成立,預計未來十年,烏拉圭回合最終協議將逐步實現,貿易自由化范圍將由制造業擴大到農業、服務業及投資活動,關稅稅率也將大幅降低(國科會,1997:1)。

2.國際資本與跨國性組織對科技資訊協定之推動

1995年初,七國高峰會(G-7)在比利時召開有關「資訊社會化」會議前夕,資訊科技先進國(包括美國、歐盟與日本)的民間資訊產業工會,在同一地點集會達成共識,并且宣示:「為了盡早促成GII,暢通市場通路,包括電信科技產品、零件如半導體等有關資訊市場流通的關稅都應盡快取消」。1996年四月,美、日、歐、加四國產業協會再度在日內瓦集會,列舉如電腦、半導體、積體電路與電信設備等產品應在2000年時達到零關稅的目標。其后在美國的強力運作之下,科技資訊貿易自由化的議題在1996年11月召開的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中,獲得多數與會代表的支持,以公元2000年為目標達到資訊產品零關稅的「科技資訊協定」(InformationTechnologyAgreement,簡稱ITA),支持將此議題納入WTO首次的部長及會議當中,由于全球十大資訊產品出口國中,APEC會員國即占了八位,因此,APEC的共識是獲得WTO關鍵多數簽署同意的重要基礎(彭慧鸞,1997:34,38)。

在ITA議題形成的背景之中,主要科技大國的產業公會的跨國合作之整合力量,是ITA議題設定過程中的決定性力量,而美國與日本的政府與民間為幕后的主要動力來源。其中,又以美國扮演最積極的協調角色,成功推動歐盟加入的主要策動力量即是美國。日本則在先前的APEC電信小組會議中,和韓國共同提出「亞太資訊基礎建設」(AsiaPacific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簡稱APII)的構想,整合亞太地區的資訊建設,為GII進行先期作業,并且在1996年電信會議中,討論如何建立亞太技術中心與協調中心(彭慧鸞,1997:39-40,47)。跨國性的科技資訊協定,即在工業強權的帶領之下,透過國際資本介入主要的跨國性組織之運作,而使全球經濟更朝向自由化的方向邁進。

3.國際化政權之興起與跨國性組織權力集中化

依羅賓·曼索(RobinMansell)的分析,一個新的「國際化政權」(internationalregime)正在形成當中。這個國際化政權意圖使各國公私部門的相關單位,共同在全球化的基礎上,建構一個傳播網絡的底層建設。一方面,促進網絡設計者與使用者之間的合作,以發展網絡之建筑藍圖與運行辦法;另一方面,強化在各國領域內公司的競爭力,這點則表現在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及對全球資訊創造者能充分的回收其利潤的確認等方面。「世界貿易組織」,一個九○年代的新組織,即是在結合對全球資訊與傳播網絡的國際性監督與管理之目的下所成立的。此外,國際通訊聯盟(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簡稱ITU)、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zation,簡稱WIPO)與國際關貿總協定(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簡稱GATT)等跨國性組織,也積極地介入各地區有關合作與競爭力方面的議題(Mansell,1996b:188-189)。

而在此過程當中,跨國傳播企業是全球化的最大獲利者之一,為有利于全球化資本(globalcapital)的發展,他們領導著支持NAFTA與GATT的決策方向與引導其他有利于全球化資本累積的制度性安排(McChesney,1996:113)。而就技術生產、資訊底層結構、資金、市場與工業生產等資源而言,其擁有權仍集中在少數參與跨國性組織的國家手中。譬如,以「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簡稱OECD)的成員加上四個亞洲新興工業國家而言,預計在2000年時,其總人口雖只占全世界15.7%,然而卻將生產全球69.5%的工業產品(1988年時此數字為72.8%)。而七國高峰會(G-7)的資源集中情形更明顯,1990年時有90.5%的高科技產品是由這些國家制造的,且握有80.4%的全球電腦權力(Castells,1996:108)。而在1998年11月在加拿大舉辦的APEC會議中,亦將電子商務的推動列為三大共識之一。同時,中國大陸也同意有條件的逐步降低貿易壁壘,為GII商品化的發展往前更推進了一步(聯合晚報,1997年11月26日)。

(三)科技資訊協定中的標準設定與智慧財產權保護

1.強權領導的國際標準設定

當電訊傳播與傳播科技在1980年代戲劇性的成長后,跨越國界的國際組織隨之興起之后。在這個階段的初期,衛星傳輸是主要的跨國新興媒介,跨邊界資訊流通(transborderdataflow,簡稱TDF)、衛星搖控機制與直播衛星能力等面向,使有關資訊的隱私權、智慧財產權與國家管轄權的議題逐漸浮出臺面(Mowlana,1996:40)。學者Genschel與Werle(Hawkins,1996:177)即論述說,電訊傳播工業的標準化(standardization)努力,反映出已開發工業國家或組織,在多數地區的國家壟斷結構讓步給自由化市場的情形之下,企圖以共同標準(standards)的設立,來重新再確立與這些地區以往既存的控制層級關系。

經濟的誘因也在推動著國際標準之施行,因為傳播體系間相連結以及交互合作的需要,使國際標準成為進入全球市場與進行對這些市場控制的工具。而這些國際標準的訂定,與技術、企業體、政治與消費者的觀點有密切關系,由于認知與利益上的差異,訂定過程往往導致一些爭領導權組織間的沖突,然而,如漢林克所言(Hamelink:1994,262-263),在國際傳播政治舞臺上,只有主要政治權力的掌握者,才是真正擁有定義權者。

2.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國際資本擴充的保障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軟體產業方面,因為軟體是資訊與傳播科技世界中,另一項對技術與社會經濟面產生影響的重要項目。資訊的生產與消費,在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軟體的制造與包裝設計下,與傳播經濟同樣的被商品化了(Silverstone&Mansell,1996:217-221)。尤其是美國強權,在軟體的生產與發展方面,已形成一種獨有的「軟體文化」,并產生了其對全球媒體供應的霸權(Carmel,1997)。美國在1988年時所通過的「綜合貿易法案」(OmnibusTradeAct)中明列「特別三○一條款」,對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力的國家進行報復,為美國廠商提供了最佳的政策利器(彭慧鸞,1997:47)。

就交換價值而言,擁有資訊、互動式多媒體方面最高價值的智慧財產權者,逐漸的集中在大型的傳播與娛樂業的公司手上。也因為如此,跨國公司之間的結盟與國際資金的融合,對要求國家保護智慧財產權方面產生更大的壓力。依貝逖克(Bettig,1997:140,150-151)的觀點指出,由世界貿易組織所管制的跨國智慧財產權體系,已成為資本藉由全球化過程,剝削人類藝術及智慧創造力的法律底層建筑。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國際資本擴充的保障、以及傳播商品化現象之間,是密切關連而不可分的。

四、臺灣網路基礎建設與電子商務的推展

在美國與各跨國性組織推動GII的同時,由國科會編纂的第一部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也在1997年公布。依本書開宗明義的說法(p.i),是要「為我國跨世紀之科技發展作前瞻性規劃,期能提升科技水準、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建立自主國防能力,換言之,就是要以科技發展帶動國家現代化,提升國家在國際上之競爭力」。這部白皮書的提出,其實也就是要在全球化經濟中,呼應GII的發展方向,提出建設國家資訊通訊基礎建設的藍圖,以在重組后的國際資本主義發展中,建立國內產業與國家競爭力,配合由強權領導的新興全球化經濟的發展。

(一)建立科技島的政府政策與NII推動小組之設立

為促進國內網際網路上電子商務之發展,并健全線上交易的環境,由經濟部商業司召集的電子商業協盟于1996年11月27日舉行籌備大會,共有70多家業者、資訊廠商、ISP、金融單位、物流等相關單位參與,針對協盟成立宗旨、運作辦法等進行討論,1997年2月正式成立電子商業協盟,目前已有近300家廠商參與(資策會,1997e:173)。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目前由政府單位推動的國內基礎建設項目,包括建設NII高速頻寬實驗網路,新竹區于84年6月完成,臺北區于84年9月完成(資策會,1997b:51)。而政府所支持的電子領域計畫,87年度的經費為新臺幣25億元,包括國科會的「微電子工程研究計畫」、「毫微米元件研究」、「晶片設計實作計畫」以及經濟部的「電子科技發展專案計畫」等(國科會,1997:59),為建立臺灣成為一個「科技島」而努力。

政府為具體推動國家資訊通訊基礎建設,擬定了一個跨領域、跨部會的「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計畫」,并在此計畫下,于1994年八月成立「行政院NII推動小組」,依NII的中程工作計畫顯示(自動化科技,1996年九月號:17),在邁入21世紀前,我國將投資62億元在網路建設上,而投資67億元在技術研發的部份。由專業領域而言,本計畫涉及了電腦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結合;由業務內容而言,本計畫涉及了網路建設、應用推展等許多層面。因此,本計畫的推動小組,由相關部會副首長組成,并由主管科技的政務委員召集。這個計畫下設六個分組(國科會,1997:69-70):

網路建設組,由交通部召集,負責國家資訊基本建設所需網路建設事宜。

人才培育組,由教育部召集,負責應用國家資訊基本建設計畫于教育工作,并培育家資訊基本建設計畫所需的人才。

資源規劃組,由經建會召集,負責檢討推動國家資訊基本建設計畫的法規環境面問題。

應用技術與推廣組,由經濟部召集,負責規劃示范應用項目,開發應用技術。

便民服務組,由研考會召集,負責規劃推動「網路化/電子化政府」業務。

綜合業務組,作為整體推動的幕僚。

NII推動小組的目標則有五項(資策會,1995:3),其中包括建設我國成為最先進的資訊化國家之一,亞太營運中心的落實,開發新技術支援新一代的資訊通信產業發展,藉網路應用系統提升生活福祉,以及創造良好人文環境使資訊相關知識得以流通等。而此小組的具體成效則包括網路的建設、相關法規的修定以及NII相關標準的制定。其中在資訊強國與跨國性組織的壓力下,為配合國際標準的制定,經濟部中央標準局提出「NII相關資訊通信國家標準研擬與制定情形」,預計在1998年六月底,完成資訊通信國家標準550種,以迎頭趕上國際間組織的標準,并符合WTO的規定,以避免造成貿易的障礙(自動化科技,1996年四月號:22)。

在法規的訂定方面,著作權保護與電信自由化法規的訂定是其中最為跨國性組織所重視的,因此著作權法與電信三法(包括電信法修正案、電信總局組織條例修正案與中華電信股份公司條例等)均在NII推動小組的努力下通過,其他朝自由化發展的法令,如「有線電視法」的修正建議,可望使有線電視業者得以進軍網際網路,降低資訊產品關稅,也由政府其他相關單位草擬當中。

NII小組為了推動各項計畫,與國內、外資本家進行合作,推廣臺灣網際網路的發展。一方面,積極與國外資訊大廠建立合作模式,專案推動小組召集人夏漢民在1995年間即指示資策會執行長果蕓,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高級主管簽定軟體支援合約,以推動NII軟體相關技術的發展(自動化科技,1995年三月號:51)。此外,NII推動小組并下設「民間諮詢委員會」,成員則由代表國內資本的產業界領袖與公協會之代表組成,下設產業發展小組、法規條例小組、應用推廣小組、人文建設小組與網路建設小組等。其五大具體目標分別為(1)促進資訊通信產業之發展與升級,并特別著重外銷市場;(2)新的資訊通信加值服務事業之主導發展;(3)主要新興服務事業(如VOD、家中購物)的先導業務的推動;(4)積極推動數據通信的擴大應用,如民間應用網際網路進行商業業務;以及(5)促使民間積極參與NII建設計畫,建立共識(資訊與電腦,1995年八月號:47)。民間諮詢委員會首度會議于1994年八月召開,歷任召集人均為臺灣資訊業界的大廠商負責人,包括宏柱資訊董事長施振榮、神達電腦董事長苗豐強,以及聯合光纖總經理金世添。這個代表民間資本的委員會,與政府共同攜手推動臺灣的網際網路發展,使臺灣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當中。

(二)臺灣政府制定的網路發展與應用目標

為有效推動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應用,便成為政府最重要的發展策略之一。除了NII應用技術及推廣小組召集單位經濟部提出「電子商業規劃構想」,力圖促成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創造巨大商機以外(自動化科技,1994年九月號:35),政府所設定的重要網路發展目標與方向,實包括以下三大方面(國科會,1997:44-45):

推廣網際網路普及應用,在公元2000年前,達到三百萬用戶。

推動臺灣學術網路(TANet)到中小學,整合教育資訊資源,在全省各縣市建立教育網路中心,連線各高中、高職及國中、小學,提供服務。

推廣網際網路商業及電子給付,開創新的商業通道,建立蓬勃健全的電子商業發展環境,吸引廠商及消費者上網交易。

2.發展臺灣成為「亞太地區網際網路的樞紐」。積極推動電信自由化,加速網路建設,與亞太各國及世界各洲直接連線;以優勢的技術、高品質的服務及開放性的市場環境來吸引國際網路業者(ISP)及大型網路用戶。

3.積極發展網際網路多媒體相關研發及產業

推動「電信國家型科技計畫」,結合產、官、學、研共同研究,發展寬頻網際網路及無線通訊等先進技術。

透過「科技專案」計畫、「新產品開發獎勵措施」、「產學合作計畫」及上述「電信國家型科技計畫」等多重管道,研究發展3C(電腦、通訊及民生電子)及多媒體相關之關鍵性技術,奠定網際網路多媒體相關產業之基石。

以上所述的網路發展與應用目標,一方面以網路使用的普及化為標的,一方面也企圖建設臺灣成為區域性的資訊流通中心,同時,也計畫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所突破,以在全球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臺灣網路相關產業的成長與發展

(一)網路總產值與網路產業集中化

臺灣雖然在網際網路上的發展遠比歐、美、日等國家起步的晚,然而,網路在臺灣短短幾年的發展,卻呈現相當蓬勃的一面,無論是網路產業的總產值或外銷值,都呈現穩健成長的趨勢(見表四)。以網路產業的總產值而言,1993年為臺幣69.2億,1994年為90.6億,而1995年則增至115.2億,三年內增長率為66.59%。從網路制造廠商方面來看,三年內廠商的增加的數目為12家(從50家增至62家),然而網路產業卻呈現出集中在少數幾家的趨勢,以臺灣前三大網路制造廠商(即友訊、智邦與臺達三家公司)的產值而言,1993年時占總產值的47%,而到1994與1995年時,逐步升高至52%與55%。而就前十大網路制造廠商來看,其所占產值也由1993年的75%提高到1995年的81%。其次,就區域網路的生產而言,1995年時臺灣前四大廠商占了總生產量的64%,這個數字在1996年時升高到75%(資策會,1997a:81),因此臺彎網路生產的集中化趨勢是很明顯的。

臺灣網路產業依附著全球快速成長的市場為其銷售目標,因此在1993-1995年間的網路產業總產值當中,平均高達89.50%左右的產值是外銷到海外市場的。依網路產品主要的銷售區域來分析,美國、歐洲與日本分別是排名第一至第三的主要海外市場,1993年合占網路總出口值的73.7%,到1996年時略降低至67%(見表五)。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外銷至美國市場的情形,在1993-1996年中雖略有起伏,但基本上維持類似的比例,而外銷歐洲的比例卻由1993年的32%逐漸降為1996年的20%。相對的,外銷日本的比例卻逐年增加,由占4.3%提高到11%,而外銷到中國大陸、東南亞與東歐的市場也增加當中。這充分顯示了臺灣網路產業的外銷出口導向,是以美國市場與逐漸興起的亞太地區為其腹地。

另外,就主要網路硬體產品而言,臺灣的全球占有率是相當高的,某些產品并呈現占有率成長的趨勢。譬如,網路卡的產量占全球產量的38%至39%;集線器的產量在1995年時占全球產量的22%,但后來增至1997年的39%;數據機占全球產量的39%(1995)與44%(1997);而ISDN轉接器與數據機則由1996年的3.6%占有率,成長至1997年的15.5%。這說明了臺灣網路產業在全球網路制造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并顯現臺灣網路產業與全球化經濟的依存關系。

(二)與網路相關的軟體、硬體以及服務業發展

1.網路相關硬體的成長

臺灣無論在網路軟體、硬體以及商業服務業方面,過去這幾年都經歷了顯著的成長,電腦網路產業的產銷值也逐年持續上升當中。以區域網路產品而言,1995年產值為454.4百萬美元,而1996提高為553百萬美元(成長率為21.7%);數據機部份,1995及1996年產值分為518與870百萬美元,成長率為68%,而數據機產量方面則成長了33.7%(資策會,1997b:32)。如表七所示,乙太網路卡、集線器、區域其他產品、橋接器/路由器、以及網際其他產品等網路產業主要硬體項目產值,1993-1994與1994-1995年間成長率分別為30.9%與27.2%。

同時,我國網路關鍵性零組件市場,在全球之地位亦與日俱增。在1995-1996年間,與網路卡(由57.8增至62.4百萬美元)、集線器(由22.4增至37百萬美元)、交換器(由0.33增至7.5百萬美元)與數據機(由339增至518百萬美元)有關的零組件市場日益蓬勃,總額由1995年的420百萬美元增加至1996年的625百萬美元,成長率為48.81%(資策會,1997a:80)。由此可知,臺灣網路相關硬體產業,包括區域網路產品、網際網路產品、以及關鍵性零組件產品,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使網路市場的發展,對企業的成長依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的分析(資策會,1997e:181),1996年臺灣與網際網路相關的業者,總共約有350至400家。其中,網路資訊提供者(InternetServiceProvider)有30-40家,系統建置、首頁設計、資訊服務業者約150-200家,網路咖啡、紅茶店有60家,資訊內容提供有50家,網路電子商店30家,而網路行銷、廣告企劃公司約20家。同時,在1995年10月到1996年一月這四個月期間,國內的加值網路服務公司增至20個,成長了54%,網路顧問服務公司增至38家,成長81%,而網路教育訓練公司,則增至15家,成長了50%(資策會,1996:45)。因此,這些以電子商務市場為主的商業與服務業,也正在臺灣經濟活動中不斷的發展。

六、資本主義重組與全球化經濟下臺灣網際網路的興起

臺灣網際網路的興起,是在資本主義重組后的全球化經濟發展的環境下產生的。資本主義擴充全球市場的欲求,提供了電腦與電訊產品的創新動能,因此使傳播與資訊相關工業,成為當前最炙手可熱的投資對象,且在世界經濟中也成長的最快,取代了以往鋼鐵、鐵路與汽車所扮演的角色(McChesney,1996:111)。在全球資本經濟中,透過在跨國公司間產權的交互擁有、合作事業之發端、合并與結盟等方式來擴大市場經營范圍,一種具彈性(flexible)的資本累積體系已儼然形成。正如大衛·哈維(DavidHarvey)所言(Bettig,1997:141),資本主義逐漸由散落的、地理上流動的特質所構成。并且,變得以更有彈性的方式來回應勞力市場、勞動過程與消費市場。

曼紐·喀司戴爾斯也指出(Castells,1996),資訊科技革命的出現,經復雜的科技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而使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社會變遷。冷戰結束后,美國的部門與全球經濟以及世界地緣政治(worldgeopolitics)形成互動,使資本主義經歷一種全球化的重組,以資本主義化的(capitalist)與資訊化的(informational)面向擴充發展,并落實了一種新的生產、傳播溝通、管理與生活方式。整體而言,這種形式以資本主義與國家主義(statism)為生產模式,輔以工業主義與資訊主義為其發展模式,而形成了一種所謂的「資訊資本主義」(informationalcapitalism),藉分散形式的新興網絡,使全球化資本愈來愈集中化。同時,這樣的發展也使國際分工模式重新改組,以日本為主導的亞太地區形成新的核心,與美國、西歐共同成為各自獨立而相互連結的三大強權(triadpower)。

從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到全球資訊基礎建設(GII)的發展,這三大強權的國家與資本家,藉跨國性組織的結盟與合作,扮演了主控性的角色,建立了這些國家在全球競爭上的絕對優勢,進而控制發展中國家較小型的市場。臺灣以及許多非強權工業國家也在這一波的全球資本主義的重組中,由國家結合公、私營部門資源,提供對資訊與網路產業的廣泛支持,并由政府進行經濟自由化與私有化、管制的解除化、以及建立配合全球經濟發展的國際標準與相關法規,并為連結全球市場進行努力。如布雷司洛(Breslow,1997:237)所指出,在此過程中,網際網路和過去電視所被建構出來的性質一樣,在商業與政治利益力量的介入下,網路已同時被塑造成一種「商品化的傳播機制」(commodifiedcommunicationapparatus)以及是市場化的產物。莫斯寇(Mosco,1996)在其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論述當中,除了提及傳播商品化的分析外,他還說明了另一個重要的概念━「空間化」(spatialization),亦可以用來解釋網路的發展。空間化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克服時空障礙的過程,而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空間化,則主要是指傳播工業中企業權力的制度性擴展。網際網路突破了時空的束縛,并且全球與臺灣網路市場與產業的集中化趨勢,正可以呼應莫斯寇所提出的空間化概念。

臺灣網際網路的興起,就國際政治經濟因素而言,在國際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構性擴張驅力引導之下,受到(1)以美國、歐洲與日本為主的網路強權國家之全球化網路政策發展;(2)跨國性組織對推廣網際網路所制定的全球法案;(3)美國主要網路相關產業的全球化策略與資本復制需要;以及(4)美國與跨國性組織推動資訊通信協定中標準之設定與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因素的影響,促使臺灣的政府與產業界,透過對跨部會的NII推動小組的成立,推動電信自由化、法規的修正、國際標準的訂定以及其他有關網路之建設,以積極配合工業強權與跨國性組織之政策,加入資本主義重組后的新興全球經濟體系。換言之,由于國際資訊資本主義擴張的趨力,三大強權國由民間資本家與國家結合,藉跨國性組織來推動資訊科技協定(ITA)與全球資訊通信基礎建設(GII),而臺灣以提升國家產業競爭力為目標,在重組后的全球資本主義結構之下,由國家扮演主導角色組織民間資本力量與整合政府資源,藉NII推動小組之設立建構國家資訊通信基礎建設(NII),并配合著資本家的市場經濟邏輯,使臺灣網際網路與產業得以蓬勃與快速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亚洲欧洲自拍偷拍 | 羞羞的动漫免费出处 | 丁香花在线电影小说观看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99爱 | 性色老女人 | 男女视频免费网站 | 久草免费色站 | 欧美羞羞视频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亚洲国内精品 |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久久网站免费 | 国产综合视频在线 | 五月激情在线 | 国产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不卡 | 羞羞视频免费网站日本 |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 日韩久久综合 | 蜜桃视频资源站 | 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九月丁香激情综合婷婷玉立 |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专区欧美专区 | 亚洲伦理影院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婷婷色九月综合激情丁香 | 麻豆精品国产 | 国产小视频免费看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 精品日韩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2014 | 伊人久久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久久 |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 韩国美女福利专区一区二区 | 戏梦巴黎电影原声 | 亚洲国产视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