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視劇政治經濟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電視劇可以說是中國大眾最喜愛的一種虛構性敘事形態,它一方面成為當代人生活、情感和社會演化的“見證”,同時它的發展過程也成為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組成部分。特別是90年代以來,中國電視劇的發展處在有中國特色市場與行政雙軌運行的背景下,一方面受到國家政權的控制、干預和引導,同時又受到市場消費文化的強力沖擊,成為當代中國媒介在各種權力角逐中演變歷程的縮影。它不僅反映了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分化和沖突,同時也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時代風尚、價值觀念、文化潮流產生著復雜和深刻的影響。我們只有分析了中國電視劇在國家和市場的雙重制約下特殊的生產和流通方式才能真正探討中國電視劇的政治經濟學處境及其在中國媒介變革、社會變革中的角色和地位。
從教化工具到大眾文化的移位
中國電視劇誕生于1958年,當時是中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以后的第9年。這以后,中國經歷了多次影響甚巨的政治運動,繼與英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全面對抗和隔絕之后,60年代又與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分裂,隨后則經歷了重新調整權力結構的的動蕩。處在實驗階段的電視劇始終是整個國家政治文化的一部分。由于電視媒介的發展在中國還剛剛起步,所以這一時期的電視劇并沒有能夠成為大眾文化,對當時社會現實沒有產生廣泛影響,即便作為政治宣傳工具,電視劇也不能與當時中國的印刷媒體和廣播、電影等媒體的重要性相比。
1976年以后,中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為途徑、實現“現代化”為目標的“新時期”,隨著市場經濟的擴展、全球化政治經濟文化的沖擊和消費社會的逐漸形成,中國電視劇在中國電視成為大眾媒介的同時,也在國家和市場的雙重制約下,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國家意識形態和大眾意識形態相互沖突、互相妥協、相互融合,反映了中國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現實。中國電視劇也因此經歷了從宣傳工具到大眾文化的轉變,不僅體現了電視劇本身的歷史,同時也體現了中國社會的歷史。正是“歷史”,深刻地影響到中國電視劇的生產,流通和意義。
在這一時期,電視媒介經濟運作方式的變化,對電視劇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臺播出了一則1.5分鐘《參桂補酒》的廣告,這是中國電視歷史上的第一條廣告,這意味著市場經濟力量開始進入一直被看作“黨和政府喉舌”的電視運作之中,電視節目制作在政府資金以外獲得了新的資金渠道,電視也開始受到政府以外的市場力量的制約和影響。1979年12月,中央電視臺開始播出廣告,廣告作為一種力量,在推動中國電視劇的大眾化轉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于電視觀眾對電視劇節目需求量的急劇增加以及電視融資方式從過去的單一財政撥款發展到可以廣告融資,1979年,當時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在第一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上,建議各地電視臺凡有條件的都可以制作電視劇,并在國慶30周年時舉行全國電視節目聯播。這是中國電視劇的第一次飛躍點,1980年全年電視劇生產達131集,是前一年電視劇產量的6倍以上。1983年,中央電視臺成立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電視劇產量再次大幅度提高,比上年提高100%。從總體上來看,這一時期,由于政府投資、廣告經費支持和企業的贊助,電視劇的生產規模開始加速擴大,電視劇的數量明顯增加。從1978年到1987年的10年,中國電視劇總產量已經達到5875集,是從1958年到1978年前20年的近30倍。在電視劇產量急劇增加的同時,與中國電影觀眾從1979年開始逐漸下降的趨勢成反比,電視劇的觀眾則在不斷增加,電視劇取代電影成為了中國最具大眾性的視聽敘事形式。
如果說,在80年代以前,中國電視劇還沒有形成廣泛的受眾的話,那么,從8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出現真正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流行電視劇了。當時,中國多數人都剛剛體驗了歷史的政治動蕩和家庭、個人的苦難經歷,而且正在經歷從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極左”政治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過渡的轉折階段,所以一批敘述人們在政治動蕩中的曲折命運的所謂“傷痕電視劇”以及后來敘述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改革電視劇”如《新星》等最早受到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