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際金融組織抗風險評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總體資產質量較好,但需關注私人部門貸款上升及貸款集中度較高的風險
1.“優先債權人資格”及主權信用支持保障資產整體質量國際金融組織發放的主權貸款一般都享受“優先債權人資格(PreferredCreditorStatus)”,即不參與債務重組,也不受資本賬戶管制的限制②,當出現主權違約的極端情形,主權貸款可以獲得優先償還,安全性更高③。例如,在2012年希臘主權債務重組中,歐洲投資銀行(EIB)對希臘的風險敞口達到149億歐元,是國際金融組織中風險暴露最高的發行體,但由于享受優先債權人資格,EIB和其他國際金融組織并未參加希臘債務重組。此外,由于國際金融組織貸款主要面對公共部門,享有主權信用支撐,貸款質量好于私人部門貸款。截至2011年底,國際金融組織不良貸款率一般維持在0%-3%的較低水平,一些機構自成立以來從未在主權貸款上遭受過損失,如ADB、COE、EUROFIMA及IADB。2.私人部門業務上升及貸款集中度過高風險值得關注一是近年來一些國際金融組織不斷加大對私人部門的支持力度,由于私人部門業務并不享受“優先債權人資格”,因此在經濟周期中貸款質量波動性高,并拖累國際金融組織的信用狀況。二是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集中度普遍很高,前五大貸款國占比一般高達50%以上,且部分銀行主要向低評級欠發達國家放貸,不利于風險分散化。
從發行體看,國際金融公司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私人部門業務占比最高,分別達到100%和77%,兩家機構的不良貸款率也表現較差,其中,IFC的不良貸款率在國際金融組織中是最高的(5.33%),EBRD的不良貸款額在2011年創新高,但由于新發放貸款大幅增加,不良貸款率反而比2010年略有下降。此外,一些機構計劃逐步提高私人部門業務比重,例如,亞洲開發銀行2011年非主權業務審批額占比為15.5%,其“2020戰略”規劃指出,未來50%的業務需支持私人部門發展。
非洲開發銀行也計劃在2011-2013年間每年用三分之一的資金支持私人部門發展。國際金融組織中貸款集中度最高的是亞洲開發銀行,前五大貸款國頭寸占比高達86.7%,最低的是北歐投資銀行,前十大貸款國頭寸占比為21%。最值得關注的是非洲開發銀行(非行),非行的信用風險主要源于經營環境導致的資產質量隱憂。在非行所能運營的53個非洲國家以及所能發放主權貸款的16個國家中,只有四個國家(包括博茨瓦納A2、毛里求斯Baa2、南非A3和突尼斯Baa3)的信用評級為投資級。同時,2010年底其前5大貸款國貸款占比為63%,而且北非國家在貸款組合中占主要地位,2010年3月底非行在北非國家的主權頭寸占全部主權貸款的比重為56.2%,2011年新發放貸款有21.78%流向突尼斯,15.21%流向摩洛哥。由于“阿拉伯之春”引發的政治不確定性,非行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容易遭受沖擊。歷史上非行的不良貸款率曾在2004年達到20%,但到2011年底下降到3.09%,在國際金融組織中仍處于較高水平。3.“優先債權人資格”缺乏法理基礎,并不等同于零風險主權貸款的“優先債權人資格”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僅是約定俗成的市場慣例。同時,“優先債權人資格”并不等同于零風險,例如,非洲開發銀行曾遭受過數次主權貸款違約,不是因為借款人缺乏還款意愿,而是因為缺乏還款能力。此外,在重債窮國倡議的安排下,一些國際金融組織注銷了這些國家的部分主權貸款。私人部門貸款違約適用的是各國的破產法律。
(二)整體資本實力穩健,但資本質量有待提高
一是強大的股東支持。國際金融組織的股東多為發達經濟體,信用評級較高,以歐資背景的幾家機構為例,來自投資級的國家的通知即繳資本占比高達90%左右。此外,大多數機構在危機后都進行了增資。從歷史上看,國際金融組織從未出現資本虧空,也從未發出過任何補繳資本通知,即使是在金融市場極度緊張的時期,例如2001-2002年的南美危機以及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市場普遍認為,考慮到國際金融組織的超脫地位及重要性,即使股東國政府在困難時期救助能力大幅減弱,其支持這些機構的意愿仍很強烈。二是實繳資本占比較低,削弱機構資本質量,且部分機構杠桿率過高。資本結構中通知即繳資本的占比很高,往往是實繳資本的數倍,而且近年來在增資中通知即繳資本的占比有上升的趨勢。在面對系統性風險時,通知即繳資本能否有效、及時地轉化為真實資本面臨不確定性,主要是由于在危機時部分股東出資能力下降以及一些股東國需要提請議會就補繳資本進行表決④。實繳資本及準備占總資產比重最高的是國際金融公司(占比為29.6%),最低的是歐洲鐵路車輛設備融資公司(3.7%)。國際金融公司全部認繳資本都是實繳資本,原因是其業務主要面向私人部門,風險較高。杠桿率最高的是歐洲鐵路車輛設備融資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96.3%。三是主權違約的傳染效應值得關注。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各國際金融組織扮演了逆周期穩定器的重要角色,在過去幾年擴大了資產負債表,對主權風險的暴露進一步上升。由于眾多機構擁有共同出資國,一旦某一成員國不履行對某一機構的出資義務(信用擔保違約),往往也不會履行對其他機構的出資義務,并可能給其他成員國帶來示范效應。
(三)國際金融組織盈利水平普遍較低
由于國際金融組織一般不以盈利最大化為目的,總體資產收益率很低,一般不超過2.5%。受全球低利率環境影響,近幾年各家機構的資產收益率呈下降趨勢。從發行體看,IFC由于業務主要面向私人部門,風險溢價較高,因此資產收益率水平在各家機構中相對較高。泛美開發銀行2011年出現虧損,如不盡快扭虧為盈,有可能侵蝕股本。歐洲復興開發銀行2008年和2009年均出現虧損,且盈利水平波動較大。
(四)整體流動性充足,但個別機構對流動性管理的要求偏低
大多數國際金融組織都制定了較為審慎的內部流動性管理制度,規定流動性資產必須能覆蓋至少未來12個月的流動性需求,同時,所有機構的實際流動性頭寸都遠遠高于其內部規定的最低要求(詳見表8)。對流動性要求最低的機構是歐洲投資銀行,規定流動性比率(國債投資凈值/未來1年的凈現金流出)保持在25%以上即可,但2011年底該比率是58.2%。2012年5月,歐洲投資銀行計算了在沒有新融資的情況下,現有流動性能支撐其運作的時間,結論是:在按計劃放貸的情況下可以維持11個月;在停止放貸的情況下可以維持15個月。此外,EIB還可從歐央行獲得融資。
(五)結論
綜上,受益于穩健的資本實力、較好的資產質量以及審慎的流動性管理,國際金融組織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強。但也要看到,在金融危機尤其是歐債危機的沖擊下,一些潛在的風險有可能轉變成現實的威脅,如融資杠桿較高、貸款集中度高、支持私人部門力度不斷增強、業務范圍、對象以及出資國高度重疊等。個別國際金融組織的潛在風險因素值得密切關注,具體如下:
作者:占云生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