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銀行資產負債表下的貨幣政策演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如果把一個國家作為一個經濟體,那該國中央銀行的資產負責債表所反映的就是該國經濟活動的結果體現,從政府職能分配來看,則主要體現為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結果。因此通過分析不同貨幣政策下的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結構、信息變化情況,能夠較好地把握該國貨幣政策的實施過程和有效性,判斷央行調控宏觀經濟的力度、政策走向以及與經濟的關聯度,以便于及時調整貨幣政策,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的發展,更好地推進央行開展宏觀調控,更好地應對國際金融形勢的發展變化。
關鍵詞:
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貨幣政策
一國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效果集中體現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因此通過分析不同貨幣政策下的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結構、信息變化情況,能夠較好地把握貨幣政策的實施的有效性,判斷央行調控宏觀經濟的力度,以便于及時調整貨幣政策,對促進中央銀行積極有效地發揮職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2007-2014年以來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分析,探討我國中央銀行在不同經濟背景下的貨幣政策演變情況,了解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力度,從而更好地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的發展,更好地推進央行履行宏調控職能,更好地應對國際金融形勢的發展變化。
一、2007-2014年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變化情況
根據我國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顯示,2007年至2014年末,我國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由169140億元增長到了338248.79億元,增長99.98%,居全球中央銀行首位,其主要特點體現在:(一)規模居全球第一,擴張速度自金融危機后放緩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單位:億元從圖1可以看出,從2007年到2014年我國的資產負債規模由169140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338249億元,增幅99.98%,規模居全球第一,高于美聯儲、歐洲央行等國家的水平,占GDP的比重一直在60%左右的高位,2009年達到最高值67.85%;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資產負債的擴張速度放緩,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下調,從2007年至2014年的逐年增速來看,2008-2010年年增速為22.44%、9.92%、13.9%,2011-2014年增速放緩,分別為8.4%、7.7%、6.6%。
(二)中央銀行各項資產結構分析1、國外資產主導資產變化趨勢。2007-2014年的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顯示,國外資產項目是資產的主要項目,如圖2所示,2007-2014年,國外資產在中央銀行資產結構中的比例從73.80%上升到82.37%,2014年末達到278623億元。國外資產中又以外匯占款為主,其比重一直保持在92%以上,2014年末高達97.15%。2、債權維持較低水平。在我國中央銀行資產項目中,債權所占比重一直維持的較低水平,且呈逐年下降趨勢,其占總資產比重在2007年達到最高點9.65%,之后一直處于下降趨勢,2014年降至4.53%。3、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增長顯著。2007年度2014年間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絕對額增長2490664億元,增長316倍,期間只有2009年比2008年有所減少。特別是2012年-2014年以來,分別同比增長63.14%、577%、2108.21%。
(三)中央銀行各項負債結構分析1、儲備貨幣占主導地位,貨幣發行占比下降。如圖3所示,我國中央銀行負債項目中,儲備貨幣一直是重要組成部分。2007-2014年,我國儲備貨幣的規模不斷擴張,由101545億元增長至294093億元,增幅為189.62%,占總負債比重也不斷增大,由60.04%上升至86.95%。在儲備貨幣中貨幣發行占比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從原來的32.47%一路降至22.83%,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則大幅增長,在總負債的占比從40.26%增加至67.09%。2、發行債券呈下降趨勢。發債規模由2007年的34469億元下降到2014年的6522億元,下降81.08%,其中2008年發債規模到達45780億元的高峰后持續減少,占總負債比重也從最高點的22.11%下降至2014年末的1.93%。3、政府性存款大幅增加。2007年至2014年政府性存款由17121億元增長到31275億元,增長82.67%。政府存款在總負債的占比較為穩定,從2008年達到最低點后持續增長,一直在7%-10%之間浮動,逐漸成為儲備貨幣以外中央銀行負債資金的重要來源。
二、基于資產負債表的貨幣政策分析
(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與現行匯率制度的相互作用導致外匯儲備大幅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定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的戰略,出口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出口創匯規模逐年增長。2007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3718億美元,2014年國際收支順差2318億美元,外匯資產比2013年增加外匯1181億美元,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導致外匯儲備逐年增長。而現行的匯率制度是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取消了經常項目下的強制結售匯制度,但資本項目未開放,美元仍是國際主要支付貨幣,而且自2008年以來人民幣持續升值,企業和個人都不愿意持有過多的外匯資產,避免外匯貶值損失,于是導致央行資產債表的外匯占款始終居高不下。
(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導致儲備貨幣大幅增長。2007年的貨幣政策基調為穩中適度從緊,2007年至2008年10月人民銀行16次上調準備金率。而2008年下半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劇、國內通脹壓力減緩等情況,2008、2009、2010、2011年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從資產負債表上來看,中國人民銀行調整金融宏觀調控措施,連續三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并引導商業銀行擴大貸款總量,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上為規模迅速擴張。2008年儲備貨幣比2007年增長27.26%,2010年、2011年、2012年同比分別增長28.79%、21.22%、12.33%。
(三)多項經濟刺激措施使政府存款顯著增長。近年來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政府存款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國庫集中收付改革要求預算單位將經常性存款逐步集中到中國人民銀行的單一賬戶中,導致政府存款科目余額走高。
(四)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改變了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和結構,使資產負債規模持續擴張。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為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廣泛和靈活地采用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等多項貨幣政策工具,對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等方面具較強的指向性和靈活性。連續多次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等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大規模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動用大量外匯儲備對國有商業銀行注資、2013年實施的常備借貸便利政策滿足金融機構大額流動性需求等等,大量增加市場流動性,擴張資產負債表規模。
三、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調整及貨幣政策路徑選擇
(一)改革現有外匯政策,使其與經濟發展策略相協調。外匯占款受制于我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資本項目的管制及結售匯制度等諸多因素,因此,我國應當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在資產項目管理上,采取措施適當減少外匯資產的規模或減緩其增加的速度,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民”,緩解中央銀行資產規模過快增長的壓力,也能解決中央銀行對沖外匯占款的被動局面;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適當增加人民幣為國際結算貨幣的途徑。
(二)提高對政府債權在資產的比重。從資產負債上來看,2007-2014年“對政府債權”占其全部資產的比重平均只有6.29%,2014年僅為4.5%,這與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控基礎貨幣的要求不相匹配,制約了中央銀行調控基礎貨幣的手段應加快完善國債的發行與流通市場建設,增大國債的發行規模,優化國債的結構,增加發行短期國債的比例,不斷豐富國債品種,提高資產負債表中地政府債權的比重,便于中央銀行更好地進行公開市場操作。
(三)推動國庫現金管理,實現對貨幣政策的有效調節。政府存款作為中央銀行用來調控社會貨幣供應量的基礎貨幣,其流入、流出對全社會資金流量和貨幣供應量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應進一步推動國庫現金管理,實現國庫存款在央行與商業銀行之間的合理分配,從而有效調控社會資金供應量,調節中央銀行負債結構。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M].2008-2014年各期.
[2]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課題組,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及其危機應對能力研究(三)———央行應對危機措施對其資產負債表的影響[J].
[3]陳靜,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與政策效果研究———基于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跨國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3年第2期.
作者:戴晚蓮 彭玨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株洲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