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碳金融發展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碳排放量也日益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為改善環境污染,環境金融應運而生。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環境金融有利于實現從實體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目標。安徽省作為中國一個工業發展水平不高但是又占據地理資源優勢的省份,致力于發展環境金融中的碳金融無疑是明智的選擇。本文主要研究碳金融的概念與發展碳金融的益處,并對安徽省碳金融的發展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
安徽;碳金融;發展研究
安徽省作為我國長江三角洲腹地,工業發展程度不高卻擁有充裕的人力資源、旅游資源與礦藏資源。發展經濟素來講究因地制宜,對安徽省而言,將經濟發展的重心放在碳金融上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碳金融的概念
環境金融是一個在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發展低碳經濟刻不容緩的情況下新近形成的概念,所有用于提升環境質量和轉移環境風險的產品和活動都被包含在環境金融的交易范圍之內。而碳金融作為環境金融的一個分支,既與環境金融的發展密不可分,同時也擁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從金融產品的角度來看,碳金融是為應對國際氣候變化而產生的一類虛擬金融產品,涉及范圍廣闊,包含碳金融衍生產品的市場交易、碳排放服務、交易權轉讓等要素。碳金融有助于維持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對發展低碳經濟而言不可或缺。碳排放權的交易是碳金融交易的主要內容。所謂碳排放權交易,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每個國家每年都有一定的碳排放限額。然而,對于大多數發達國家來說,由于工廠較多,工業發展水平高,本國的碳排放量便超出了所規定的限額。與此同時,在自身條件的限制下,發展中國家則沒有那么多的碳需要排放,也就不需要《京都議定書》所授予的碳排放額度。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想要獲得更高標準的碳排放量以維持本國經濟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則希望將所擁有的碳排放量轉變為更客觀的經濟利益。此時,兩者均面臨各自發展的尷尬,有著截然相反的需求。而《京都議定書》是允許國與國之間進行碳排放權交易活動的。那么,中國作為全球主要的碳排放權供給國,能夠按照規定將多余的碳排放權出讓給發達國家,從而得到發達國家的經濟與技術支持。總的來說,碳金融是一種能夠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國經濟發展的新興經濟發展模式。
二、發展碳金融的益處
碳金融給了發展中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經濟差距的機會,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是個福音。我國作為一個持有充足碳排放權的發展中國家,要想趕上發達國家的步伐,能夠利用本國優勢,通過碳金融逐步獲得經濟支持并提高技術水平。
(一)有助于發展低碳經濟。近幾十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環境嚴峻。隨著環境壓力的日趨增加,世界各國都寄希望于發展低碳經濟,在不加重地球負擔的情況下尋求經濟發展。所謂低碳,即讓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避免劇烈的氣候改變,減少惡劣氣候給人類造成傷害的機會。眾所周知,過高的二氧化碳濃度會導致災難性的氣候變化,比如全球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等等,這顯然會為人類的將來帶來負面影響。而世界各國探索的是可持續發展道路,如果今日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犧牲后代幸福為代價,會給子孫后代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那么這樣的發展便沒有任何意義。因此,發展低碳經濟便是世界各國發展的首選之道。碳金融為我國帶來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我國碳排放成本相對發達國家而言較低,通過多余碳排放權的轉讓,我國可以將看似虛擬的物品化作具有真正價值的金融產品,從而獲得低碳經濟帶來的利益。
(二)有助于加速我國金融業的發展。環境金融的興起為我國有限的金融業注入了鮮活的因素,碳金融及其衍生的信貸、理財產品更是為我國銀行及中介金融增加了子類理財投資產品。無論對哪個國家來說,金融業的發展都是重中之重,金融業甚至能夠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因此,一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發展。碳金融及其衍生產品在市場上的流通直接加速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也間接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三)有助于應對復雜的氣候變化。從過去幾十年延續到今后的幾十年,全球的氣候依然會維持近年來變化多端的態勢。惡劣的氣候已經為世界各國帶來了不少難題,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受到了沖擊。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作為具有多余碳排放權的中國而言,合理發展碳金融能夠實現我國資源的合理配置。在貫徹落實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情況下,我國依然有足夠的優勢應對復雜的氣候變化,發展本國經濟。
三、安徽省碳金融發展的優勢與挑戰
安徽省的工業曾一度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近年來形勢有所變化:第一產業所占比例下降,而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勢頭迅猛。針對碳金融這一新興經濟發展模式而言,安徽省擁有的優勢與挑戰共存。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地理資源上。安徽省的林業面積較大,資源豐富,而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效,這也意味著安徽省對碳的吸納量較大。因此,安徽省基本可以實現對本省工業發展所排放的碳的吸納,所余下的碳排放權便可當作商品用于金融市場交易。同時,安徽省在碳金融發展上也有一定的劣勢。碳金融政策的不完善便是其劣勢之一。由于碳金融的新興性,中國關于碳金融的政策制定較為松散,缺乏全局意識。在國家政策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安徽省政府對碳金融的政策制定便存在一定的壓力,再加上有些政府官員對碳金融的了解程度不高,政府仍處在對碳金融發展道路的探索之中,便無法在短期內制定出一套適用于安徽省經濟發展的政策。再者,由于我國的碳金融市場未能實現建立健全,在交易市場上存在的風險不小。我國縱然是碳排放權供給大國,在資源上占據優勢,但轉到實際交易中卻因碳金融業務集中在相對下游和附加值較低的環節。由此,我國依然處在碳金融國際交易的最低端。一國尚且如此,安徽省的碳金融發展更是由于碳金融市場不健全而受到限制。
四、安徽省碳金融發展建議
安徽省在碳金融的發展上的確占有不小的優勢,然而優勢與劣勢往往是相互的,如果對本省的情況把握不當,盲目樂觀,錯估了形勢的發展,也有可能會使本省經濟走向另一個極端。因此,對安徽省發展碳金融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與其他省在碳金融方面的交流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長期局限于一省的經濟發展中,對碳金融的考慮方式也會有些單調。如果安徽省能夠與其他省份交流合作,借鑒在碳金融上取得優異成績的省份的政策制定與市場交易狀況,便能少走彎路,吸取經驗。
(二)強化政府政策支持,建立激勵機制。任何金融業務想要取得穩定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后顧之憂會束縛經濟的發展,因此碳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銀行與中介市場也只有在政府的明確支持下才能放心大膽的開展活動。激勵機制亦是如此,若政府能夠對開展碳金融活動的企業和個人進行經濟上的激勵,比如適當減免碳金融項目的貸款利率,對相關企業進行扶持等,便能提高企業與個人參與碳金融活動的積極性,促進碳金融的穩定發展。
五、總結
機遇與挑戰同在,新事物在發展初期往往具有兩重性。安徽省在碳金融這一方面仍存在較長的探索階段,不可操之過急。因此,在碳金融帶來的機遇面前,安徽省要充分利用本省優勢,合理規避風險,在穩中求勝,獲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費玄淑,賴濤昌.碳金融理論與安徽碳金融的發展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2]劉潔.安徽省低碳經濟發展的研究[D].安徽大學,2012.
[3]鄭良芳.對發展低碳經濟與碳金融的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0.38.
[4]張暉.中國碳金融交易金融支持的路徑探討[J].中國發展,2010.6.
作者:文平 丁丁 單位:合肥財經職業學院 安徽審計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