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互聯網金融風險及對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對比傳統的農村金融模式,農村互聯網金融展現出其獨特的優勢,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特性,農村互聯網金融面臨著諸多潛在的風險。主要從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必要性出發,分析農村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風險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互聯網金融;風險;對策
1引言
2013年被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元年,憑借其低成本、高效率和廣覆蓋的特點,中國互聯網金融得以迅猛的發展,第三方支付機構,P2P(PeertoPeer)網絡借貸和眾籌融資平臺也如雨后春筍般快速涌現。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這些現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第36次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為27.9%,規模達1.86億人,隨后12月份在烏鎮舉辦的第二屆互聯網大會上,指出,中國正在實施“寬帶中國”戰略,預計到2020年,中國寬帶網絡將基本覆蓋所有農村,這些利好消息無疑對互聯網金融深入農村提供堅實的基礎。農村金融一直是我國金融發展領域的薄弱環節,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推進,農村互聯網金融也漸漸嶄露頭角。農村互聯網金融不僅是農村與互聯網金融的簡單結合,而是傳統的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在農村這個特定的環境中融合產生的。
2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必要性
據一畝田集團的《2015中國農村互聯網金融報告》指出,在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匱乏,農戶享受金融服務難等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進軍農村市場,將帶動農業出現爆發式增長。下面將詳細分析農村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必要性。
2.1傳統的金融機構不能滿足農村的需要
傳統的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它們在農村的覆蓋率比較低,因為商業銀行主要是以盈利為目的,但由于農村居民的居住密度比城鎮低得多,這使得商業銀行的選址成為難題,沒有合適的選址,很容易導致一些銀行網點入不敷出。據調查,在中國的一部分農村地區,不僅沒有銀行網點,甚至連一臺ATM機都難覓蹤影。農戶為了取款,有的還要專門去一趟縣城。
2.2農戶借款難現象日益突出
隨著國家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戶對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由于農戶沒有合適的抵押物和擔保人,銀行等正規的金融機構很難把錢放心的借給農戶。根據《中國農村家庭金融發展報告2014》的數據顯示,當農戶需要錢時,只有不到15%的農戶能夠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超過70%的農戶更愿意向自己的親友借錢或者選擇民間借貸。隨著第三方支付、P2P網絡貸款和農村眾籌的健康發展,農村的金融困境可以得到有效緩解。數據顯示,2014年新增的農村余額寶用戶就超過2000萬戶。
3農村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農村需要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也需要農村這片藍海,互聯網金融給農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得不防范其風險。農村互聯網金融包含了農村、互聯網和金融三重屬性,定位在農村,方式是互聯網,核心是金融。因此,與傳統的金融相比,農村互聯網金融面臨著諸多的風險。
3.1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農村互聯網金融不可忽視的問題,自1999年7月人民銀行批準上海資信有限公司試點以來,我國城鎮個人征信系統正在穩步的發展。由于農村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信息分散以及征信機構的力量薄弱,使得農村仍然屬于個人征信盲區。在數據收集方面,互聯網企業和金融機構都有一套自己的征信標準,比如阿里小貸,就是依據阿里巴巴和天貓網的商戶的自身信用,向阿里小貸的用戶提供貸款。
3.2法律風險
農村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除了交易主體違反相應的法律法規外,還包括農村互聯網金融在立法方面的相對空白,現行的法律大都是基于傳統的金融業務制定的。這些法律法規不能滿足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實際需求,農戶抵押借款難,金融機構還可能會鉆法律的空子獲取利益,這間接導致了交易費用的上升,阻礙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3.3操作風險
農村互聯網金融的操作風險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金融機構員工因不熟悉金融操作系統而造成的財產損失;另一類是農戶由于自身的操作失誤,帶來的資金或者信息的損失。目前是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初期,社會的監管力度不足,為了獲取市場占有率和較高的利潤,一些金融機構的內部人員匆忙上崗,未能對員工進行嚴格的業務知識培訓。
4防范農村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對策
4.1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基于現有的城鎮個人征信辦法,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一套符合農村的征信系統。互聯網企業和金融機構可以在法律框架的約束下合作共享,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農村互聯網金融風險預警系統。首先,要確定該系統的整體框架和操作流程,輸入端是用戶的個人信息,系統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輸出端為信用評定結果。
4.2建立健全農村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
首先要制定新法,讓農村互聯網金融有法可依,例如國家先后頒布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關于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和《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其次要修改完善之前的法律法規,使之適應目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例如2015年12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為了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金、資產,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的改革試點工作,這項舉措就包含了立新法、完善舊法的過程。
4.3大力培養農村金融人才
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操作風險的產生與人才缺乏密切相關。農村互聯網金融人才需要不斷適應農村市場,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幫助農戶網上就可以學習到互聯網金融知識,強化農戶的金融意識和法律意識,培養出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同時,要特別注重對兼具金融的專業知識和互聯網思維模式的農村互聯網金融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他們的風險管控能力,加強對投資項目的風險審核與控制,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良好的為農村提供信息服務的隊伍。例如廣東的高職教育就專門針對農村金融市場培養專業性人才,讓金融人才從農村中來,服務到農村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結論
綜上所述,農村需要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需要農村這片沃土,但是農村互聯網金融存在信用風險、法律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這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無疑是一個挑戰,本文針對上述風險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第一,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第二,建立健全農村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第三,大力培養農村金融人才;第四,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未來的研究可以針對每一項風險對策做更詳盡的分析,為推動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更好地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鄒柳.互聯網金融紓解農村金融排斥困境[J].財經界,2015(21):5-6.
[2]劉英,羅明雄.互聯網金融模式及風險監管思考[J].中國市場,2013(11):34-35.
[3]郭斯華.加快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4(8):216-217.
[4]趙靜.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J].金融經濟,2014(16):38-39.
[5]李宏暢.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高科技企業融資策略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5(4):37-40.
作者:李宏暢 陳娟娟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