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挑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互聯網社交金融是互聯網金融的延伸,是金融垂直領域的最新實踐。市場需求是互聯網社交金融出現的關鍵性影響因素。互聯網社交金融目前處于萌芽階段,具有明顯的社交、IT技術優勢,但仍面臨行業壟斷、征信不完善、借貸觀念落后、監管不力等挑戰;所以應該把立足于市場細分、科學構建征信體系、提高借貸雙方信任度、創新政策監管等作為著眼點,促進互聯網社交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本文則從發展模式、優勢、挑戰、對策研究了互聯網社交金融。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社交金融;IT技術;行業監管
“社交金融”最早由美國Social-Finance(So-Fi)公司提出并實踐。So-Fi由4位斯坦福大學MBA學生創立于2011年,同年9月,So-Fi公司創始人MikeCagney從40位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校友處募集200萬美元,以100個滿足信用認證機制的該校學生為借貸對象,其貸款利率為6.24%,低于同期的聯邦學生貸款利率6.8%。這是社交金融的首次實踐,借助名校社交優勢,重新建立信用體系,大大降低貸款違約率,成效顯著。“互聯網社交金融”是用戶在社交圈互相信任基礎上建立起的借貸關系,具有風控好、便捷、借貸成本低等優點。在當前互聯網金融征信系統不健全、監管發展滯后、金融約束普遍的現狀下,互聯網社交金融引入社交朋友圈這一因素,很大程度上解決征信難的問題,引領新一代互聯網金融又好又快健康發展。
一、互聯網社交金融發展模式
國內外互聯網社交金融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元年是2013年,互聯網社交金融則始于2014年,并漸進發展成以下三種典型模式。
1、面向高校群體的小微貸款模式
該模式以“靠譜鳥”為主要代表,其實質是借助互聯網的大數據分析,以名校校友為信任基礎,輔之以高校的各項認證資料,從而實現高信用和低風險相結合的P2P垂直模式。與SO-FI公司相區別的是,首先貸款群體差異,國內高校會有每年的免息助學貸款,這不同于國外的高貸款利率情形;其次借貸理念的差異,國內金融發展滯后,借貸市場魚龍混雜,違約成本低,不利于培養良好的借貸觀念。
2、社交工具化模式該模式
以“微信紅包”為典型代表,微信紅包其本質上是在社交圈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互聯金融產品衍生品,采其用搶、發紅包的方式,充分體現了娛樂性、互動性以及工具屬性,對于用戶有很大的黏粘性,從而行成“朋友圈+工具”的發展模式。
3、工具社交化模式
該模式以“支付寶”為代表,其實質是在金融工具化基礎上加入社交元素。支付寶以前版本主打的是工具化,涉及衣、食、住、行等各項費用的支付,近期支付寶在最新的6.0版本上增加了類似于微信的交互界面,形成了“工具+社交”的發展模式。
二、互聯網社交金融的優勢
互聯網社交金融以最新的IT技術為基礎,以社交平臺和社交軟件為載體,以互聯網金融為出發點,從誕生之初便顯現出巨大優勢。
1、新一代IT技術為互聯網社交金融發展提供技術基礎
新一代IT技術(大數據、云計算、支付技術)以及社交軟件的不斷發展為互聯網社交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大數據技術所統計的花唄指數、芝麻信用等信用指數越來越多地應用于中小企業的征信系統,這極大地降低征信成本;云計算與支付技術則能夠使人們更加快捷地進行支付,極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
2、依托用戶社交建立起的借貸關系具有很強黏性
回顧整個金融的互聯網化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之所以會出現跑路、欺詐等各種問題,關鍵原因就是征信系統的不健全,存在太多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互聯網社交金融基于互聯網社交圈互相信任的特點建立起金融借貸體系,其依托社交圈本質是在社交層面利用信譽效應所形成的無形監管,而監管的主體由原來的企業和政府轉變為社交圈的每一個個體,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違約成本并降低了征信體系不完善所帶來的違約率。
3、網民年齡結構年輕化有助于推動互聯網社交金融的發展
根據2014-2016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報告》,中國網民的年齡結構以10到39歲群體為主體,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大學生是該年齡段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社交和網購行為活躍。互聯網社交金融產品可以進行差異化設計,滿足這部分群體個性化的需求,同時借助于社交和網購活躍這個優勢,獲得更好的信任度和影響力。
相比美國等西方國家借貸觀念的成熟度,國內由于市場環境有待于進一步培育,存在征信體系缺失、借貸觀念成熟度不高等問題,互聯網社交金融發展面臨挑戰。
1、互聯網社交金融面臨BAT行業壟斷
當前市場的互聯網支付手段幾乎被阿里的支付寶、騰訊的微信支付和百度的百度錢包所壟斷。由于上述三家公司名稱分別以字母A、T和B開頭,因此又被稱為“BAT”三巨頭。2015年和2016年隨著打車軟件如滴滴出行、快的打車以及UBER的出現,整個市場都面臨司機、顧客雙補貼的情形,結果是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開通并使用BAT的支付方式。此后伴隨著螞蟻金服對個人、中小企業小額貸款的發展,騰訊旗下微眾銀行的持續發力,百度與中信等傳統大中型銀行的合作,整個互聯網金融市場幾乎被BAT等互聯網巨頭壟斷,高補貼使得新型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面臨很高的準入門檻。如何在巨頭壟斷的情況下去尋找新的需求點是新晉互聯網金融公司所面臨的嚴峻問題。
2、征信系統不健全阻礙互聯網社交金融發展
傳統銀行業由于存在信貸配給,對于借款人的線下審查有著已經程序化、標準化的流程,違約率和不良貸款率相對較低;互聯網金融行業雖然依托于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IT技術,但是對于征信系統的構建尚無明確的科學標準。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對于征信系統的建立主要依賴于地推式的個人信息認證,通過人力去征集借貸雙方信息,以做到信息對稱,減少違約率。雖然社交金融在某種程度上規避了一定的風險,但征信系統的建立仍然是降低風險的關鍵性手段。科學的構建征信系統的相關度量指標是每一個互聯網金融公司都面臨的重要挑戰。
3、傳統民間借貸觀念嚴重影響互聯網社交金融發展
目前“e租寶”等P2P公司的倒閉和跑路,整個P2P借貸行業進入到最后的整合階段。當前的P2P借貸的發展更多地和傳統民間借貸相聯系,只是傳統民間借貸的線上克隆,導致傳統民間借貸的諸多不良行為勢必加深人們對于P2P網上借貸的恐懼感,這間接影響了P2P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如何增強借貸雙方的信任度,降低人們對于借貸的恐懼,更新借貸觀念是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面臨的重要難題。
4、政策監管影響互聯網社交金融的走向
近來互聯網金融領域開始顯現各種跑路、破產的問題,凸顯了該領域的監管難題。政府監管能否跟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脈絡,能否創新性地靈活應對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是金融監管機構乃至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們必須謹慎對待的問題。
四、互聯網社交金融的發展對策
1、進行市場細分,深耕大學生市場
互聯網社交金融的性質與特征決定其必須要滿足特定市場的人群。傳統的互聯網公司BAT都是在全品類上擴張,大學生市場尤其是借貸市場是相對空白,沒有形成絕對性的壟斷。建議推出滿足大學生群體需求的金融產品,在借款層面可以自主選擇利息、還款期數以及借款金額,在提現層面應該極大地縮短提現所花時間,在還款層面可以針對還款的每期進行二次分期;實行差異化貸款利息,當學生按時還款或者提前換款時可以降低利息率,有助于降低違約率;簡化認證資料的注冊及申請流程,可以借助于微信、微博、淘寶、支付寶賬戶等,也可以直接用手機號注冊,動態登錄。
2、改變傳統借貸觀念,增強借貸雙方信任度
借貸利率高低直接影響借貸活躍度和貸款規模,應強調互聯網金融模式和傳統的高利貸在借貸利息上的差異性,擯棄收取任何費用都是高利貸的觀點。對于互聯網金融機構而言,應加強信息披露,產品條款要簡單明了,明確借貸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增進借貸雙方的信任度;對于消費者而言,要明白其中的風險和收益,熟悉保護自身利益的渠道和機制,包括賠償機制、仲裁機制和訴訟機制等,提升主人翁意識。
3、科學構建征信系統,創新政策監管
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呈現出混業特征,暫沒有納入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管理,造成互聯網金融個人征信系統的缺失。各金融監管機構亟待建立統一有效的相互協調機制。首先,應加強準入監管,引入“誰開設機構,誰負責風險控制”的機制;對金融平臺的規模、經營環境、法人代表和高管設立基礎準入標準;其次,強化信息監管,建立互聯網借貸平臺的信息披露機制,保障交易的透明度和消費者的知情權,防止出現關聯方交易和各方利益受損;再次,應建立動態信用評級體系,根據借款人的信息狀況實時更新數據指標庫,實現長效的動態認證。
五、結論
互聯網社交金融依托互聯網技術和社交特性發展而成,對于當下中國誠信缺失、征信體系不完善、金融市場不健全的現實狀況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違約貸款的發生。互聯網社交金融借助差異化競爭優勢,立足于大學生金融借貸市場,對于借款者的學業、就業和創業指導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互聯網社交金融在金融創新方面為供給側改革提供了一個在資本與金融、技術與創新領域的突破口,對于我國當前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必然會迎來井噴式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品、沈悅: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J].財貿經濟,2015(10).
[2]宋琳:我國互聯網社交金融興起問題探析[J].西南金融,2015(9).
[3]鄒宗森: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與流動性關系實證分析[J].上海金融,2013(8).
[4]王會娟、廖理:中國P2P網絡借貸平臺信用認證機制研究———來自“人人貸”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14(4).
[5]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6]鄒宗森、原磊、鄭琳:資產質量、資本監管制約了銀行的信貸擴張?[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4(5).
[7]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與核心原則[J].國際金融研究,2014(8).
作者:張義強 單位:青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