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微型金融機構的軟弱性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聲譽風險
農村小型金融機構成立時間短,服務網點少,辦理業務極不方便,一些客戶認為它們個人私有化性質十分突出,類似于“地下錢莊”,其社會聲譽和社會公信力遠不如當地的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這導致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品牌建設和社會聲譽建立任重道遠。
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創新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農村金融服務成本補償措施不到位
目前,農村利率市場化水平相對較低,金融機構收益難以覆蓋全部成本。在利率浮動范圍有限的情況下,農村金融服務缺乏足夠的成本補償機制。各地政府對金融機構的財政貼息和稅收優惠政策力度不夠,支農補貼資金因來源渠道不一、使用分散,尚未形成支持和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投入的合力。
(二)農村金融服務風險分散機制不健全
一是農業保險發展滯后。受自然條件、市場環境和政策因素影響,農業生產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較大,加之我國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低、經營分散,單位投入成本偏高,收益水平總體較低,金融機構信貸支農風險加大。同時,由于農業保險高風險、高賠付的特殊屬性,導致農業保險產品的市場價格明顯高于農民的承受能力,農業保險發展緩慢。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政策性保險業務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保險覆蓋面低,支農信貸風險無法分散。二是農村抵押與擔保資源匱乏。受限于現有的農村產權制度,農村企業、自然人一直缺乏有效的擔保抵押資產,客觀上也加大了農村金融服務風險。
(三)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一是農村征信體系建設滯后。目前,我國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剛剛起步,受信用數據采集困難等因素制約,農村經濟組織、自然人與金融機構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不透明問題,金融機構獲取相關信息的成本較高。二是相關制度規則缺失。在現有的農村產權制度下,農村耕地使用權、農村住房、宅基地抵押、流轉存在較大的法律障礙,導致金融機構創新缺乏必要的政策依據,缺少相應的保護措施。三是涉農金融機構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作為農村金融市場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其改革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產權關系不明晰、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引進和培訓機制,經營管理和業務創新缺乏人才和技術支撐。
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創新發展
解決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脆弱性問題,創新發展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在金融制度與政策、金融服務產品、融資渠道、服務理念與方式、經營管理體制與激勵機制、風險控制與內控制度等方面不斷創新,才能確保我國農村小型金融機構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一)金融制度與政策的創新
1.金融制度創新。(1)組織制度。組織制度的創新就是要進一步完善《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貸款公司管理暫行規定》、《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等法律制度。第一,要進一步明確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性質和地位。根據《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和《貸款公司管理暫行規定》的規定,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對外開展貸款業務,首先必須將資金投向“三農”的發展,在滿足“三農”發展資金需求的2012年第12期中旬刊(總第501期)時代金融TimesFinanceNO.12,2012(CumulativetyNO.501)條件下,才可將富余資金投放當地其他產業。從這些規定中不難發現,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被賦予了服務“三農”的社會責任,賦予了政策性任務。但同時又規定,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是“獨立的企業法人”,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必須遵循“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的一般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顯然以上規定存在相悖,需要進一步完善。第二,進一步規范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投資主體,放寬準入條件。《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中規定,只有銀行業金融機構才能成為村鎮銀行的發起行,且不能低于20%的持股比例。結果是國有銀行雖然網點多,又有資金優勢,但出于經濟效益考慮,不愿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地方性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積極性比較高的,但是受到網點少,市場份額低的制約;民間資本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但卻沒有資格進入等。第三,簡化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審批程序和手續。按照《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組建審批工作指引》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組建農村資金互助社的過程復雜,組建成本高,進而影響各方參與的積極性,也影響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最低注冊資本僅有10萬元,屬于微型金融組織,應該簡化審批程序,可以實行報備核準制。(2)信用評價制度。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各項業務的開展,離不開對客戶的信用評價,因此,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必須加快信用評價制度建設。第一,盡快實現客戶信用記錄的電子化,建立辦理銀行代碼,盡快接入人民銀行征信庫系統,將客戶資料及時錄入,實現與其他金融機構的信息共享。第二,建立信用登記咨詢系統,調查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并進行評級。(3)擔保制度。為了防范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發展面臨的外部市場風險,必須根據服務的對象進行擔保制度的創新。第一,建立有效的抵押和擔保機制,逐步解決土地流轉問題。第二,鼓勵農民共同出資建立擔保基金,相互提供擔保;引導農民積極參加農業商業保險。第三,積極探索大型農用生產設備、林權、水域灘涂、荒山、荒坡使用權等資產的抵押和質押的多種擔保形式。第四,建立一批專業性的農村信用擔保機構,尤其要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參與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的建設,提供擔保服務。
2.金融監管創新。對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監管不能完全參照商業銀行的監管模式,農村小型金融機構處在發展的初期,利潤比較薄,不能管得太死,需要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因此,應該是適度謹慎監管。要以資本監管為核心,加強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監管,加強對控股股東監管,防范關聯交易風險。在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上,要逐步放開貸款利率限制,要給予自主定價的權利。對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業務限制要逐步放開,要允許村鎮銀行通過公開發行銀行債券來募集資金。
3.金融政策創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發展的扶持力度。第一,國家要實行稅收減免政策,降低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稅負。第二,降低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允許申請央行再貸款,對農村小型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于“三農”的政策性貸款給予利差補貼。第三,提供征信服務,及時解決村鎮銀行加入中央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和支票影像交換系統問題,解決村鎮銀行加入銀聯,發行銀行卡等支付結算問題。第四,地方政府要給予財力與物力上的支持,如土地征用;要在財政存款方面給予支持,可以按照貸款投放額度的一定比例確定財政性資金存放額度,解決農村小型金融機構信貸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
(二)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
農村小型金融機構要著力打造服務“三農”的金融產品,要根據不同的客戶對象、不同的客戶融資、不同的貸款方式、不同的客戶需求,開發設計不同的金融服務產品。設計開發“個人信貸業務”和“個人金融套餐”,如個人小額貸款、商鋪抵押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個人耐用消費品貸款、個人汽車消費貸款、個人建購房貸款、醫療貸款等個人金融服務產品;設計開發“公司信貸業務”,如公司業主經營性貸款、公司經營性貸款、擔保公司擔保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銀團貸款等公司金融服務產品。根據地區經濟金融生態環境與自身經營定位,開發和營銷適合農民工的銀行卡產品,適合農村實際的金融結算服務品種等中間業務品種。鼓勵開展創新業務,如個人創業投資貸款、車主融資貸款等。
(三)融資渠道的創新
第一,廣泛宣傳,充分利用主發起行的品牌和社會知名度,實現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品牌效應,廣泛吸收社會存款;動員股東將自己或公司的資金優先存入村鎮銀行,以此提高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社會聲譽,帶動當地農民和中小企業存款;增加股東人數來擴大資金來源;加強與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溝通與合作,以此吸納社員資金。
第二,建立大型商業銀行對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商業銀行可以選擇誠信經營、社會聲譽好的農村小型金融機構進行批發貸款,這樣,一方面解決了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同時,也為商業銀行開辟了新的信貸渠道,為商業銀行參與農村金融市場提供了新的平臺。
第三,探索建立區域性小額資本市場,建立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的中小資本市場,積極發展農村金融租賃市場,建立直接融資渠道,讓更多的資金進入農業產業化生產領域。第四,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農村投融資。一是對符合條件的農村小型金融機構,鼓勵參與貨幣市場業務。二是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發行債券或股票進行直接融資,增加農村發展資金來源。三是大力發展農村票據市場,擴大票據融資規模,增加資金供給,解決農村資金的緊張狀況。
(四)服務理念與方式的創新
1.服務理念的創新。小型農村金融機構要本著“小銀行、大服務”和“服務創造價值”經營理念,將優質服務落實到每一個業務品種、每一個業務流程、每一個業務崗位,嚴格執行“首問責任制”和“限時服務制”。
2.服務方式的創新。建立“一站式”全流程信貸優質服務機制;創新授信方式,根據不同客戶群體,不同經營模式,不同經營季節,不同貸款用途,不同客戶需求,確定不同的授信額度,不同的授信方式,不同的擔保方式,不同的利率定價;建立靈活的服務機制,隨時隨地滿足客戶需求,如美國的一些地區性銀行,半夜打電話都可以送錢。
(五)經營管理機制與激勵約束機制的創新
1.創新經營管理機制。要正確處理總發起人幫扶與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獨立自主權的關系問題,規范法人治理結構,充分尊重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獨立法人地位。主發起人要切實承擔發起人的職責,對農村小型金融機構要在人權、事權、財權上給予充分合理的授權;同時,在風險管理、清算服務、人員培訓、制度建設等方面給予充分的指導和支持。
2.激勵約束機制的創新。激勵約束機制是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必須建立起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對高管人員還要實行股權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特別是高管人員的積極性;在內部約束上,要建立問責機制。
(六)風險控制與內控制度的創新
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受規模和人力資源及科技等因素的制約,與商業銀行相比,控制難度更大。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商業銀行控制的模式,必須進行創新。應該根據農村金融特點,建立信用評級體系和風險評估模型。要按照“內控優先、提高效率”的原則,建立與業務規模想適應的內控機制,要根據業務品種、風險限額、客戶對象制訂業務流程,落實格業務流程控制操作規程,明確各業務流程操作步驟、操作要求、風險點等增強員工的合規意識、風險意識,有效防范和控制各類風險。
作者:譚文培單位: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