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支持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理論分析模型
為了分析農村金融支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的影響,本文從生產要素投入的視角,借助于生產函數傳統分析框架,設計了一個農村金融支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影響的理論分析模型。在該模型中,把農村金融、農村勞動力、農村物質設備作為“投入”,用于培育過程,這樣,就得到農民生產合作社培育發展函數模型:Y=f﹙F,L,K﹚﹙1﹚其中:Y代表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狀況,反映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效果;F代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金融投入;L代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勞動力投入;K代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物資投入。由于本文的研究重點在于分析農村金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效果的影響,因此,借鑒溫濤等﹙2005﹚,對農村勞動力投入和農村物質設備投入加上一個容量限制L和K,從而得到:如果不考慮分配政策、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城鄉稅收差別等因素的影響,利用這一模型,同樣可以考察農村金融支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效果的影響機理。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所需金融支持既有來自于合作社內部的,也有來自于外部的。外部金融支持來源主要有兩條渠道:一是政府或社會組織的金融補貼,一般不針對某個特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因而這部分金融支持一般具有通用性;另一是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融資,這部分金融支持一般具有針對性,只是對本農業組織﹙企業﹚服務,因而具有很強的專用性。一般而言,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和銀行貸款提供的專用性金融支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能力的提升彈性不會大于1,這是由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農業本身具有需求彈性較小的特征;另外,銀行對農業投資的報酬率相對于其他行業較低。因此,增加金融支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能力提升的影響是呈邊際遞減趨勢的。命題1: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效果隨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的增加而提升,同時也隨銀行貸款提供的專用性金融支持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都呈現邊際遞減的趨勢。為了使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效果最優,專用性金融支持隨著金融稟賦的增加而增加,金融機構會根據合作社成員的私有金融大小判斷其信用程度,從而提供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如果有提升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的技術條件,新型經營主體會通過增加銀行貸款提供的專用性金融支持來擴大經營規模,但由于存在邊際能力遞減的趨勢,經營規模不可能無限制地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應該遵從“適度規模經營”原則。根據式﹙9﹚可以得到金融機構提供的專用性金融支持與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為:命題2: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與銀行貸款提供的專用性金融支持相互之間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邊際替代率較小。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雖然有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但也不是無限度地提供,應限定在適當的額度范圍內。這是因為兩者的替代性并不是無限制,兩者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數量上應保持適當的比例,這樣才能使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最小社會成本約束條件下獲得培育能力的最大提升。根據式﹙9﹚及成本約束條件,可以得到:I=γR﹙γ+β﹚。當β→0時,I≈R,此時,FS→0,這意味著向銀行貸款所獲得的專用性金融支持減少,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獲得培育能力的提升。反之,當β的值較大時,由于FS與FG具有一定的替代性,FG的增加會使FS有所減少,在資源約束條件R=FS+I下,意味著I有所增加,也就是說當FG增加時,同樣的FS可以滿足更多的I的需求,也就意味著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的擴大。于是,得到:命題3:如果銀行貸款提供的專用性金融支持的彈性較小,那么隨著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的增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會趨于縮小;如果金融機構提供的專用性金融支持彈性較大,那么隨著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支持的增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將趨于擴大。
二、數據來源及變量設定
(一)數據來源現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觀層面,原因是數據獲取的困難性及高成本性制約了對基層農戶的微觀研究。為了深入了解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的實踐,我們對山東省膠州市李哥莊鎮、膠萊鎮、膠西鎮、鋪集鎮、里岔鎮、洋河鎮等地的農戶進行了實地調研。之所以選擇膠州市作為調查地點,是因為膠州市為山東省農業機械化試點縣﹙市﹚之一,農業產業化水平較高,并且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規模化,已經培育了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示范性。先按照重點調查法選取3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調查對象,然后在每個合作社隨機選取6~8個成員作為調查樣本,共發放問卷585份。在統計過程中有些調查問卷信息填寫不完全,甚至有些被調查者回答不真實,為了防止計量結果產生偏差,需要對樣本進行篩選,刪除那些問答有缺失的或者前后矛盾的問卷,最終得到486份有效問卷,占總數的83.08%,達到模型所需樣本的最低需求。調查主要采用面對面訪談的方式完成,樣本成員的基本情況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具有很強的異質性,其身份特征也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在調查樣本中,成員身份有的是農業企業家,有的是家庭農場主,也有專業大戶和普通農民,其中專業大戶和普通農民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成員,達到77.9%。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性別以男性為主,年齡主要集中在30~40歲和40~50歲階段,文化程度主要是高中水平,占46.3%,大學及以上學歷占到了19%,相比傳統小農戶,文化水平明顯較高,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新技術的采用,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從而有利于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水平的提高。
(二)變量設定農村金融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的重要要素,為了具體衡量農村金融支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效果的影響,需要選取適當的變量,并且采用合適的計量模型估計農村金融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效果做出估計,具體變量選取見表2。1.被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設定為社員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效果﹙Y﹚的滿意度。培育效果是個抽象概念,很難用數量來直接衡量,因此,在問卷調查中采用成員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發展效果的滿意度來間接衡量,盡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采用此方法使得抽象的評價變成了直接的數量評價。2.解釋變量為了解釋金融支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的影響,結合理論模型,以X1代表政府支持的通用性金融支持變量,反映政府對合作社的政策支持,是農民合作社金融支持的外部來源,在問卷中用政府是否給予培育補貼來衡量,“無”=0,“有”=1。以X2代表金融機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的專用性金融支持,這部分金融也屬于合作社的外部金融支持,在問卷中用是否從金融機構貸款來衡量,“無”=0,“有”=1。以X3代表成員自身專用性金融支持變量,反映社員自有資金對合作社培育的影響,屬于合作社的內部金融支持,在問卷中用社員的年收入表示,“20000元以下”=1、“20000~25000元”=2,“25000~30000元”=3,“30000~35000元”=4,“35000元以上”=5。前面兩個變量沒有從絕對數值上來衡量,但是可以將其作為選擇性變量來評判,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方面的缺失。因此,本文認為,為了數量化衡量農村金融支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效果的影響,采用間接性評價也不失為好的處理方法。3.控制變量為了避免因遺漏變量而造成估計量在小樣本下有偏和大樣本下不一致,本文對如下變量進行了控制:一是控制社員自身特征方面的變量。包括:社員的文化程度,用X4表示;年齡,用X5表示;健康狀況,用X6表示;性別,用X7表示;成員身份,用X8表示。二是控制社員生產方面的變量。包括:種地年限,用X9表示;種地規模,用X10表示;對糧食生產的依賴程度,用X11表示;當地交通條件,用X12表示;農業技術指導情況,用X13表示。三是控制合作社的制度變量。包括:合作社產權制度,用X
13表示;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用X14表示;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用X15表示;合作社自由退出制度,用X16表示。
三、檢驗模型與結果分析
(一)檢驗模型現代經濟學分析中經常面臨許多決策選擇問題或者效果評價問題,即人們在眾多方案中選擇滿意的一個方案,或者對某項行為給“好”或“壞”判定標準。這些問題不同于經典的計量經濟學,被解釋變量通常不是連續變量,而是用離散的數據表示。如果被解釋變量有兩種選擇,稱為二元選擇模型;如果被解釋變量有多種選擇,稱為多元選擇模型。如果被解釋變量有﹙J+1﹚個,那么多元Logit模型可以表示如下。這里,J=3時,為四元Logit模型。多元Logit模型可以用極大似然法對模型整體效果進行評估,并用迭代法得到參數的估計量。借鑒孫亞范、余海鵬﹙2012﹚,本文采用四元Logit模型評估農村金融支持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效果之間的關系。
(二)檢驗結果及分析基于調查數據,利用EVIEWS6.0對數據進行分析,在給定5%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下,若統計量所對應的對數似然比檢驗的顯著性指標值小于顯著性水平,則自變量總體上對因變量有顯著的影響,得到最終各變量系數的估計值﹙見表3﹚。為了解決模型的內生性問題,本文試圖尋找一個工具變量來控制,但是結果都不是很理想。本文研究樣本數據是離散數據,并且是截面數據,不能用滯后變量來代替工具變量,但是由于本文的控制變量涉及了個體特征變量、生產特征變量和制度變量,已經對內生性問題作了很好的控制,并且通過相關性檢驗,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較弱,所以可以認為內生性得到了較好控制。根據表3的計量結果,可以發現農村金融支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差異性。﹙1﹚政府通用性金融支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為了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促進農業生產和保障糧食安全,國家實施了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節水灌溉補貼、良種補貼、農業技術補貼等多項農業補貼。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目前仍然是以普通農民和種養大戶為主,主要還是進行農業生產作業,政府補貼在某種程度上從資金上進行了間接支持,如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對合作社購買機械時給出一定的政府補償,有利于機械化的實施;節水灌溉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業技術補貼都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戶收入,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2﹚金融機構提供的專用性金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運行中需要一定的勞動力投入、設備投入和技術投入,這部分投入一部分來自于成員自有資金,另一部分則主要來源于金融機構借貸。金融機構貸款提供的專用性金融支持對合作社的培育具有持續的正向拉動作用。政府部門應積極促進農村金融機構數量的增加,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放貸金額,同時降低貸款門檻,鼓勵將土地作為抵押物進行融資貸款,這將有利于突破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瓶頸”。﹙3﹚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自有資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自身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合作社的發展。一方面,成員自身收入提高,其會把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農業生產中,用于良種的購買、設備的采購、人員的培訓以及技術的推廣應用等,從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所以,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金融合作,社員把自有資金放在合作社中,按照出資比例進行分紅,有助于達到融資的目的。另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良好的發展也會促進社員自身收入的提高,從而形成融資良性循環,有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4﹚社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有顯著正向影響。調查樣本數據顯示,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達到“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占到12%,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一個組織管理水平和技術創新的高度,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結果顯示為正,說明農民專業合作社重視文化教育,通過文化教育促進成員素質的提高,有利于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健康狀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具有正向影響。這是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主體仍主要從事農耕作業,身體健壯的主體在農業生產中表現出其優勢。因此,農村金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支持重點要放在文化教育的投入和身體素質的提高方面。﹙5﹚交通條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具有負向顯著影響,農業技術培訓和種地年限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具有正向顯著影響。交通條件的影響系數為負說明目前的交通條件還不能滿足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的需求,合作社規模逐漸擴大,需要農業機械作業,尤其是從事農業企業和家庭農場作業成員,其對機械化要求比較高,更需要便利的交通條件給予支持;農業技術指導的影響系數為正,說明農業技術在農業增產增效、節約成本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應繼續加大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提供技術支持;種地年限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正向影響,這說明種地年限越多積累的種地經驗越豐富,越有利于農業技術的創新,越有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種地規模和對糧食的依賴程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影響不顯著,但是從種地規模影響系數的正負號可以看出,種地規模的大小要適度,這也和理論分析相一致。﹙6﹚盈余分配制度和自由退出制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具有正向顯著影響,產權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的影響不顯著。社員參加合作社主要的動機就是規避風險和獲得盈利,盈余分配制度不完善會造成社員積極性下降,甚至退出合作社,影響合作社的長期發展。另外,自由退出制度也是保障社員參社安全感的重要措施,如果不能自由地退出,有的社員就會產生入社的不安全感,影響合作社成員的擴大和發展,從調查數據來看,目前實行自由退出制度的已經占到了87.63%,基本保障了社員隨時參加和退出合作社的權利。除此之外,產權制度和經營管理制度目前仍不健全,其中,設立產權制度的合作社占到16.35%,設置經營管理制度的合作社只占32.57%,從計量結構來看,雖然系數為正,但影響不顯著。
四、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以山東省膠州市為調查地,采用多元Logit模型對農村金融支持是否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和銀行貸款提供的專用性金融這些外部金融支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具有正向促進作用;社員自有資金也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些結果都說明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過程中的內部金融支持和外部金融支持具有共性。另外,文化程度、健康狀況、交通條件、農業技術、種地年限、盈余分配制度和自由退出制度也對合作社培育具有重要影響,說明應把金融支持的重點放在農業技術的指導、社員的文化教育培育、社員身體素質的提高、合作社制度安排的完善、交通條件的改善上面。研究結論提供了以下政策啟示:第一,應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必要性的宣傳教育,盡快提高農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的基本制度和運行機制的了解和認識,幫助傳統農戶掌握參與和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的基本知識和能力。第二,落實和完善政府提供的通用性金融和金融機構提供的專用性金融支持政策,繼續加大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各類補貼支持力度,讓補貼真正服務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還要加強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信貸方面的支持,降低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的門檻,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土地信貸政策,同時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吸納民間資本進入合作金融領域,滿足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對資金的需求。第三,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收入水平,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有資金水平,鼓勵和支持其向規模化、專業化、信息化方向發展。第四,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文化教育培訓和農技推廣的支持力度,通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教育培訓和典型示范,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掌握專業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民收入,形成培育過程的良性循環。第五,要加大對農村道路交通建設的資金投入。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和壯大,農業品物流逐漸繁榮,交通條件是農產品物暢其流的基礎。第六,完善合作社的制度設計。要加強盈余分配制度和自由退出制度的設計,完善產權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社員的盈利水平,增強其風險規避能力,促進合作社規模的擴大。總之,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提高農村金融運行效率,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能力對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和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作者:汪艷濤高強茍露峰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