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保險機制融資必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現實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業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由于其制度的靈活性并且一般沒有很重的歷史負擔,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它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自身也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壯大。但近些年來由于企業競爭的激烈,使許多企業面臨較大的困難,影響和制約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就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2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原因剖析
2.1中小企業風險過高
中小企業的風險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中小企業注冊資本數量小,組織規模也普遍偏小,缺乏技術與品牌力量,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加上缺乏專門的風險管理技術人員和專業的風險管理技術,造成中小企業在經營中所面臨的風險很高。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信息透明度低,造成銀企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存在較高的道德風險。前者表現為資產信用不足,即企業缺乏償債能力,后者表現為企業的道德信用不足,即企業缺乏償債意愿。
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和道德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除,并通過各種風險媒介暴露出來。這兩種風險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銀行選擇貸款對象不可能完全正確;另一方面,違約懲罰機制不健全、抵押擔保難以落實使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面臨很大的道德風險,最終形成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同時,中小企業抗御風險的基礎——資本金較少,使得中小企業信用度較低,難以贏得信貸市場上其他經濟主體的信任,信用關系難以建立,融資需求很難得到滿足。
2.2信息不對稱加劇了中小企業的風險
根據信息經濟學理論,信息不對稱分為兩類:一是事前的非對稱信息,即交易之前授信方不知道但融資方知道的信息。二是事后的非對稱信息,即簽定合同后授信方、融資方的行為信息不對稱。
從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結果講,事前的信息不對稱會導致逆向選擇,即素質差、缺乏成長前景的企業會通過隱瞞真實情況、編造假信息等手段騙取信貸資金;事后的信息不對稱則導致道德風險,如改變貸款用途、用于高風險的投資活動、逃廢銀行債務等。在信貸市場上,貸款者面臨的事前信息不對稱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企業經營能力的信息不對稱;二是有關企業或項目質量的信息不對稱。事后的信息不對稱則主要指經營者對投資項目的選擇及經營者是否努力工作的信息不對稱。
銀企間信息的不對稱增加了銀行甄別企業經營風險和道德風險的難度和成本,難以防范企業貸款前的逆向選擇和貸款后的失信行為,是導致我國商業銀行即使是在資金盈余的情況下也很難將資金貸給中小企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從企業角度看,由于我國中小企業資產規模較小,經營管理體制不完善,財務管理不規范,可供抵押的資產有限,同時也難以找到符合要求的擔保人;加之相當部分的信息是內部化的難以傳遞的軟信息,即不能按標準化辦法收集和處理,具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固有特征;其信息中定量的、易于編碼傳遞的信息短缺,于是授信方、融資方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更加嚴重,使授信方更加難以有效地判斷融資企業的潛在風險。從中介服務機構看,我國尚缺乏獨立的信譽高的資信評估機構,因而沒有有效的信息傳遞與信息甄別機制,且大多數中小企業并不需要由會計師事務所對其財務報表進行審計,使其信息又基本上是不透明的。因此,中小企業在尋找貸款和外源性資本時,很難向金融機構提供證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銀行缺乏了解中小企業風險的足夠信息,只能對其貸款采取保守態度。從銀行角度看,在較低的利率情況下貸款給中小企業的結果是低收益、高風險;提高利率貸款給中小企業則會增加中小企業的逆向選擇和敗德行為。因此,銀行給中小企業的貸款面臨著高風險,對中小企業貸款一般存在一定的歧視。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本質是企業信用不足。在金融市場交易活動中,當融資方為實現特定的經濟目的而出現信用不足時,客觀上需要通過信用增級以減少授信方的風險,確保授信方在信用不能清償時能取得補償。因此,在借貸中,當借款企業有信用評級降低等信用減損的可能性時,需要一種能維持其原有信用評級、保障授信方資金安全的機制,以確保金融交易雙方的利益,使得金融交易能夠順利進行,保險這一金融工具具有信用增級的功能,為了解決中小企業信用不足的問題,有必要在我國的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引入保險機制。
中小企業融資分為內源性融資和外源性融資兩種。梅耶斯和麥吉勒夫的“新優序融資理論”與伯格和尤德爾“企業金融成長期理論”均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企業首選融資成本最低的內源融資。而內源融資的重要來源是企業內部自然形成的現金流。
一方面,保險機制的介入,可以增強企業的獲利能力,提升其內源融資能力。通過購買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咨詢服務,中小企業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得以提高,經營業務狀況隨之改善,能迅速開拓、占有更多市場份額取得較高的銷售收入,提高利潤增長能力及其利用保留盈余進行再投資的可能,從而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也即內源性融資能力。
另一方面,保險機制的介入,可以提升中小企業的信用,緩解其外源融資壓力。
保險作為構成中小企業信用要素集的主要要素之一,投保企業有保險作保障,信用等級比沒有投保的企業高;同時,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使得資金以更快的速度回流企業,從而企業的現金流得到保障,企業信用能力指數增大,通過我國企業信用綜合評定系統評定的企業信用能夠得到提升,使得商業銀行和其他企業向中小企業授信的可能性增加。
此外,保險公司可以通過業務創新與拓展,向商業銀行、擔保公司、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提供融資保險,植入中小企業融資,進一步降低它們向中小企業授信的風險,可以直接增強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同時,中小企業在通過各種形式融資保險的融資過程中,如果按期歸還貸款,建立良好的信譽,將會為以后更快地獲得保險公司對其融資的支持。隨著企業信用建設的加強和企業信用評級制度的建立與有效展開,保險公司可以與國家的企業行政管理部門實行信息共享,如果中小企業拖延欠款或在執行國家法律法規上出現了信用危機,則會被社會、企業界認為是信用等級低的企業,保險公司就會降低其信用等級,甚至拒保。企業為了能夠獲得經營上的各種便利條件就會在經營過程中注重維持自身的信用,逐步樹立“守合同、講信用”的良好信用意識。因此,保險機制的植入,還能有效地促進企業信用意識的提高。從而使中小企業信用得以提升,銀行等金融機構愿意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使中小企業的貸款可得性提高,即外源性融資能力增強。因此,保險機制的介入,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增強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改善其融資環境。